李琳琳, 李家坤,徐淑玉
(沈陽建筑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 沈陽 110168)
信息環(huán)境下譯員自主翻譯能力發(fā)展的形成性評價研究
李琳琳, 李家坤,徐淑玉
(沈陽建筑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 沈陽 110168)
近年來譯員的自主翻譯能力的發(fā)展呈現出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新趨勢。但是信息環(huán)境下譯員自主翻譯能力發(fā)展有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就是信息環(huán)境下學生自主翻譯學習的評價難以實施。本文探究如何做好信息環(huán)境下自主翻譯能力發(fā)展中的過程監(jiān)督和評價,為提高網絡翻譯自主學習的效果、提高譯員自主翻譯能力提出對策和建議。
信息環(huán)境;自主翻譯;翻譯能力;形成性評價
翻譯能力是譯員在開展翻譯活動過程中必備的職業(yè)技能和心理素養(yǎng)。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一體化的發(fā)展以及翻譯人才日益緊缺的社會現實日益凸顯,譯員的翻譯能力發(fā)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尤其是近年來,自主翻譯能力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且表現出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新趨勢。傳統(tǒng)以紙本為媒介翻譯學習信息傳播方式屬于線性模式:創(chuàng)作-評估-修改。由于信道狹窄、文本創(chuàng)作與反饋之間有時間差,不利于自主反思學習和思維交互活動的進行,也使翻譯能力提升的空間受到了局限。當今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飛速發(fā)展,數字化內容傳播路徑以環(huán)形模式為特征,信道寬闊,文本創(chuàng)作與信息反饋實現無縫對接,符合翻譯是信息交流的本質要求,信息環(huán)境下譯員自主翻譯能力的發(fā)展也因此得到了更強大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依[1]。由于譯員的翻譯能力培訓主要以高校學生的翻譯教學為主,因此本研究著眼于培養(yǎng)高校翻譯專業(yè)學生的自主翻譯能力。信息環(huán)境下譯員自主翻譯能力的發(fā)展雖然前景美好,但是完全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翻譯教學尚不多見,有些高校甚至直接在網絡教室中進行翻譯能力教學,這其中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就是信息環(huán)境下學生自主翻譯學習的評價難以實施,因此,如何保證學生譯員利用網絡進行有效的翻譯學習是翻譯學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將探索如何做好自主翻譯能力發(fā)展中的過程監(jiān)督和評價,為提高網絡翻譯自主學習的效果、提高譯員自主翻譯能力提出對策和建議。
評價是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確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習者增強學習動力,并幫助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診斷,從而不斷改善教學效果。建構主義把意義建構作為學習的最終目標,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而非一個靜止的結構,而以一次考試或一篇譯文為特征終結性評價是無法全面反映這個過程的[2],因此形成性評價對于發(fā)展學生的自主翻譯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形成性評價是指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做出的發(fā)展性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變成主動參與評價的自主翻譯能力發(fā)展參與者,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判斷和自主建構策略的能力。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評價方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便利性和交互性以多種形式全面考察學習者的翻譯能力發(fā)展,另一方面還可以對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加強監(jiān)督和指導,對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uchanan認為,網絡學習的在線評價可以從參與程度評價、檔案和日志、自我評估、同學互評和協(xié)作、在線指導等方面進行[3]。王正、孫冬云以Buchanan的思路為基礎,結合翻譯教學的特點和需求,提出翻譯的在線學習者評價模式,由參與程度評價、電子檔案袋、自我評價與同學互評三部分構成[4]。本文提出的信息環(huán)境下譯員自主翻譯能力發(fā)展的形成性評價模式則在王正、孫冬云的研究基礎上引入了MOOC翻譯技術實踐課程和教師評價兩個部分,以真正實現由不同的向度和多元化的視角對學習者的翻譯能力發(fā)展進行真實而全面的形成性評價。
(一)參與程度評價
翻譯的學習離不開討論和共同參與,因此參與程度是網絡自主翻譯學習中的重要指標,可它以保證學習者在網絡自主翻譯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質量。很多網絡學習項目確實能夠跟蹤學習者在論壇的一些參與指標,如在線時間長度、點擊次數、論壇發(fā)帖數、回帖數等,但是據此統(tǒng)計出的這些量化指標本身并不能完全代表學習者的真實參與程度,因為學習者敷衍了事也可以簡單應付這些量化指標,因此制定出詳細有效的參與程度監(jiān)控評估體系非常重要。Edelstein&Edwards對學習者的在線學習參與程度列出了詳細的可操作量化指標,包括回帖積極性、帖子語言質量、帖子相關性、觀點表達情況、對學習社區(qū)的貢獻度五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得分由1分到4分。其中回帖積極性1分為很少回帖或參與,4分為堅持當天回帖、積極性高;帖子語言質量1分為多數帖子中拼寫和語言錯誤較多、發(fā)帖倉促,4分為帖子語言正確、拼寫錯誤罕見;帖子相關性1分為發(fā)帖主題與討論無關、字數較少且走題,4分為一直發(fā)表與討論相關的帖子、分析論題是引經據典;觀點表達情況1分為不明確表達觀點、發(fā)言走題,4分為觀點明確、語言簡潔、緊扣主題;對學習社區(qū)的貢獻度1分為漠不關心、任其發(fā)展,4分為了解社區(qū)需求、經常試圖帶動小組進行討論、對話題提出有創(chuàng)意的觀點。Edelstein&Edwards的學習者參與程度量化指標非常適用于本模式中監(jiān)控學生在學習社區(qū)對于翻譯問題的參與和探討問題的真實情況。
(二)電子翻譯檔案袋
目前研究者將電子檔案袋定義為運用信息技術對能表現學生學習狀況的作業(yè)、作品及學習過程的記錄等資料的匯集,并將其視為一種過程性評價、真實性評價、發(fā)展性評價的具體表現形式或者具體的實施方法或策略。電子翻譯檔案袋可以很好地促進形成性評價,提高翻譯教學效果,其做法就是把學生證明自己翻譯能力的最好作品收集起來,通過對翻譯作業(yè)的連續(xù)收集及反思,反映學生翻譯能力的進步足跡。電子翻譯檔案袋更進一步的做法為Bowker與技術人員合作,將學生的翻譯作業(yè)電子文檔收集起來,加上各種屬性信息如學號、日期、母語等,制作成可視為一種學習者語料庫的學生翻譯檔案并開發(fā)了學生翻譯跟蹤系統(tǒng),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電子檔案進行檢索[5]。本模式中的電子翻譯檔案袋中的內容更加完整,包括不僅應包括各學習階段的課外翻譯作業(yè),也應包括學習日志摘錄、博客、論文、試卷、課堂作業(yè)、在線發(fā)帖、同學互評結果等等,同時通過對各個環(huán)節(jié)賦予不同的權重和分值,還可以分別打分并自動匯總,這樣教師不僅可以做出更加客觀準確的形成性評價,而且有助于督促學習者重視學習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提高翻譯學習的效率。
(三)客觀翻譯質量評估
傳統(tǒng)的翻譯質量評估以教師的主觀人工評價為主,大多基于錯誤分析,通過分析漏譯、選詞錯誤、結構錯誤等參數來判定譯文的質量,缺乏客觀、可量化的評價機制。在翻譯質量評估的客觀化和量化方面,信息環(huán)境下的網絡自主翻譯模式顯然具有更多的技術優(yōu)勢,這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語料庫在翻譯質量評估中的應用。在翻譯教學中的譯文分析和評價方面,語料庫尤其是學習者語料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輔助工具。信息環(huán)境下的翻譯教學為學習者語料庫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平臺,學習者可以將作業(yè)和練習等直接通過課程管理系統(tǒng)提交給教師,教師用CI AWS等工具對所提交的英文譯文進行詞性標注,對漢語進行分詞處理,標注上學習者信息,即可建成學習者語料庫。教師通過觀察學習者語料庫中的類符一形符比和詞匯量,可以研究學習者在譯文中所使用的詞匯豐富程度;通過研究平均句長、單詞長度等,可以從文體角度判斷譯文的風格,并和專業(yè)譯者的譯文進行對比;通過研究學習者譯文中特定詞匯在語境中的搭配,可以了解學習者的搭配錯誤和母語的負遷移信息;通過研究學習者語料庫中特定詞性的出現頻率并與專業(yè)譯者譯文中的相應信息進行對比,則可以了解學習者對特定翻譯技巧如名詞與動詞之間的轉類的掌握。用語料庫方法對學習者譯文進行分析,有助于提高翻譯質量評估的客觀程度。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Translog軟件洞悉學生的翻譯過程。這個電腦程序在Windows操作系統(tǒng)下運行,可以在不干擾文本輸入的前提下,準確記錄所有按鍵的活動,包括修改、刪除、增加、剪切、復制、光標移動、電子詞典查詢等,并能顯示按鍵活動的時問,只要點擊程序中的播放鍵,就能重播任一時段的文字輸入過程,同時還提供線性顯示,通過一系列符 號來描述文字輸入過程的各種活動。這些記錄可以揭示譯者或翻譯學習者的翻譯過程。研究者分析這些記錄,可以從譯文的質量、翻譯技巧的應用、翻譯過程和翻譯轉換的速度四個方面對學生的翻譯能力進行評估。
(四)MOOC翻譯技術實踐課程
數字化創(chuàng)新變革了人們的學習方式,互聯(lián)網正在重新構筑教育的未來。由國際頂尖高校通過網絡向全世界免費開放的一系列優(yōu)質MOOC課程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學習者,形成了龐大的規(guī)模效應。國內最早開設計算機輔助翻譯碩士課程的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語言信息工程系,將自己的核心基礎課程“翻譯技術實踐”MOOC教學,成為北大首批MOOC課程之一。課程以“計算機輔助翻譯原理與實踐”為新名稱,于2013年10月在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平臺發(fā)布,除面向校外學生采用MOOC教學外,課程在校內亦繼續(xù)開展課堂教學。2014年后分別在edX平臺和Coursera平臺繼續(xù)開課,內容也分別升級到1.1版和1.5版[6]。信息環(huán)境下譯員自主翻譯能力發(fā)展的形成性評價模式中將采用該MOOC課程的1.5版中的內容。MOOC課程劃分為12個章節(jié),完整涵蓋現代語言服務市場需求、翻譯技術原理以及工具使用、項目管控等內容。此外,MOOC課程還擴展了原有的知識體系,在教學中融入更多的翻譯項目實例,同時在每章節(jié)中增加“技術專題”,介紹多種信息技術工具在翻譯過程中的應用。MOOC翻譯技術實踐課程讓學生在Coursera平臺學習翻譯技術實踐這門課程,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不同層次深化對翻譯技術原理的理解和運用,并幫助學生綜合運用信息環(huán)境下的各種現代技術,培養(yǎng)學生善于學習善于思辨的能力。
信息環(huán)境可以為譯員自主翻譯能力的發(fā)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是譯員自主翻譯能力能夠在未來繼續(xù)發(fā)展的必備條件之一。而要達到發(fā)展的良好效果,對譯員的翻譯培訓或教學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模式,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過過程監(jiān)控、客觀的翻譯質量評估和翻譯過程評價,實現對譯員或翻譯學習者更加合理而準確的形成性評價。相信隨著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翻譯教學跨學科研究的不斷創(chuàng)新,譯員自主翻譯能力的發(fā)展將會擁有美好的前景。
[1]王 峰.信息環(huán)境下自主翻譯學習的界、發(fā)展與生態(tài)位[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
[2]韓 虔.論互動翻譯教學中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J].黑龍江教育,2012,(1).
[3]Buchanan,Elizabeth A.Online Assessmentin Higher Education:Strategies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Student Learning[C].Hershey: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2004.
[4]王 正,孫冬云.網絡翻譯自主學習中的在線評價研究[J].外語研究,2009,(1).
[5]Boker,Lynne&Peter Bennison.Student Translation Archive and Student Translation Tracking System:Design,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6]余敬松,陳澤松.淺析MOOC與翻譯課堂在翻譯技術實踐課程中的應用[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2014,(11).
(責任編輯:王 莉)
H315.9
A
1671-802X(2015)06-0090-03
2015-09-05
李琳琳(1980-),女,遼寧沈陽人,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E-mail::berrylinlin@163.com.
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W2014086;W2014087);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JG14DB338);沈陽建筑大學一般項目(201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