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音樂的美育方法應當根據音樂藝術的特點與規(guī)律,基本原則與目的,以及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確定,尤其應該注重一個非智力因素——保持學生的愉悅心理。將音樂知識的傳授與鞏固有機組織雙邊活動,將音樂技能的訓練與培養(yǎng)、音樂美感的激發(fā)與發(fā)展結合起來,根據不同途徑,選用恰當的方法,達到音樂的美育之效。
【關鍵詞】音樂課堂;美育教學;音樂活動
在高校以下,音樂教育還算是起步教育,所以培養(yǎng)學生們的音樂感、音樂理念很重要。而音樂是充滿美的魅力的藝術形式,所以可知美育教學的關鍵性。音樂課堂是實施學生音樂美育的主要渠道,常用的教學形式主要是以下幾種:
一、 唱、游法
唱歌在學生音樂課中占了很大比重。為使學生自覺接受音樂藝術形象的感染,啟發(fā)其有感情地唱,首先要注意歌曲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揭示。二是學習正確的唱歌姿勢和呼吸方法,圓潤地發(fā)聲、準確地咬字吐詞,重視中音區(qū)的發(fā)音練習。三是注意音高、節(jié)奏的準確。分別用輪唱、二聲部、三聲部合唱進行訓練。如大三和弦“1、3、5”的三聲部合唱,從易到難,從二聲部到三聲部,要求聲音和諧、均衡,強調“三聽見”(即:聽見自己的聲音,聽見其他聲部的聲音,聽見琴聲),這樣自然消除了喊唱、個別冒唱和用嗓過度,達到節(jié)奏練習與合唱音樂織體美的感受,同時達到保護嗓音之目的。
通過邊唱邊拍手、跺腳等簡明而微妙的形體動作來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韻律感,以及根據音樂情緒、節(jié)奏、節(jié)拍變化,有表情地進行律動,模仿動作和即興動作能力的表現。
二、 演奏法
器樂演奏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曾說過:“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笔聦嵣掀鳂方虒W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在這一領域內,器樂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可見,樂器訓練和人人有樂器進課堂在音樂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 欣賞法
音樂欣賞對每一位初中生而言都是很薄弱的方面,尤其是農村學生。因此,作為音樂教師,主要應把重點放在“如何指導學生欣賞”上面。如對優(yōu)秀、典型的音樂片段進行聽、想(樂曲情感)、講(音樂故事)、評析四結合的方法進行備課和教學,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古今中外優(yōu)秀音樂作品。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豐富了聽覺感知,又對音樂源之于生活有深刻的領會,又達到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和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之目的。
四、 活動法
校園音樂活動是課堂音樂教學的延續(xù),是學校音樂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音樂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自由性和多樣性。它不但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而且能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音樂興趣,發(fā)展其特長,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
五、 實踐法
通過靈活多樣的音樂活動來實施音樂美育,如多威風的合唱隊、器樂隊,在每年兩次的開學典禮儀式上的演、唱、奏,全校性的大型文藝活動、歌詠比賽、器樂比賽。在興趣小組活動中開展不同樂器演奏示范和講座、舞蹈基本知識和基本動作的訓練、專題性音樂欣賞等。
六、 以點帶面法
校園音樂活動的美育方法,是促進學生音樂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組織這類活動要注意點面結合,既重視培養(yǎng)音樂尖子生,并讓其有充分的表現機會,做到以點帶面,用音樂美學感化和滲透學生群體;做到形式的多樣化,使集體與個人、器樂與聲樂、動態(tài)與靜態(tài)交替呈現,有機結合,從而在校園內造成一種濃郁的音樂氛圍,達到擴大學生音樂視野,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其高尚情操之目的,又能使其愉悅的心情引領到其他學科的學習。
七、 校外法
首先,音樂教師必須做到關心音樂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適宜地評析校外音樂,幫助學生提高鑒賞能力;其次是因時因地制宜,組織學生中骨干力量走向社會開展音樂活動。此外,我還向學生介紹當地音樂愛好者的長輩做他們的伙伴,讓學生和民間藝人成為好友,互相學習,深愛音樂藝術之影響。使學生成為校外音樂活動的主體,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受之影響。
總之,要想實施初中音樂的美育,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將理性知識與感性體驗有機地結合,才可能在音樂美育中體現其價值。完成一項工作或任務方法并非一模一樣,具體的工作中總會遇上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但是歸根到底的一條,那就是:方法來自于勤苦之外的熱衷的教學之心。
參考文獻:
[1]梁蕾.淺談多元文化時代中的音樂教育[J].現代企業(yè)教育,2010(14).
[2]李曉蓓.中國音樂教育的多元文化發(fā)展[J].電影評介,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