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梅
[摘要]政府管制理論是我國行政審批制度的理論基礎。在這一理論基礎上,行政審批制度不斷完善發(fā)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審批事項規(guī)定界限不明晰,審批主體服務意識較淡薄,違法審批現象屢禁不止。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削減審批事項,下放權力于社會和市場,樹立行政審批主體的服務意識,加強對審批主體的監(jiān)督,構建完備的行政審批法律體系。
[關鍵詞]行政審批;政府管制;審批主體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5-0112-02
行政審批制度在我國存在已有一段歷史,它對激勵我國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起著重要作用,是一項重要的制度。但該制度在運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本文從我國行政審批制度的理論基礎出發(fā),找出了這一制度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完善我國行政審批制度的對策,希望能對其他學者研究這一問題有所幫助。
一、我國行政審批制度的理論基礎——政府管制理論
關于行政審批的概念,我國學術界一直沒有統一的定義,《行政許可法》將行政審批與行政許可統一起來,沒有對二者進行區(qū)分。本文也采取同一概念說,本文所指的行政審批即行政許可。行政審批制度并非我國的新興制度,其存在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中,政府管制理論是其最主要的理論支撐。
目前,對于政府管制的概念,學者們持有不同的觀點。管制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施蒂格勒從管制經濟學的角度來定義了政府管制,他認為管制一般是由產業(yè)自己爭取的,管制的存在是要為受制產業(yè)謀利的。我國學者王俊豪認為政府管制是管制者依法對被管制者采取的監(jiān)督與行政管理行為,這里的管制者一般是具有法律地位且相對獨立的機構,被管制者則主要指企業(yè)。綜合以上觀點,本文認為,政府管制是政府在法律規(guī)定下,對市場、企業(yè)進行的管理和控制,目的是彌補市場的缺陷,矯正市場失靈的弊端,以確保市場經濟有序運行。
市場經濟有自身的缺陷,如果不由一個統一的權力加以管制,那勢必會導致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混亂。政府管制是彌補市場失靈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與宏觀調控一起,可以有效解決經濟增長與社會穩(wěn)定的矛盾。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就是通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調整和控制作用,來彌補市場缺陷,克服市場失靈的弊端,從而確保市場的有效運行。
政府管制理論不僅強調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也要求政府進行有限的管制。政府權力作為公權力的一種,不便介入所有的社會生活領域,而且公權力有無限擴張性,為避免給私權利造成損害,所以要用法律、制度等手段對政府權力進行限制。這在政府管制理論中,就是強調政府管理的權力有限、事項有限、方式有限,政府管制要在法律、制度規(guī)定的范圍內進行。
二、我國行政審批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審批事項規(guī)定界限不明晰
《行政許可法》關于審批事項的內容集中體現在第12和13條,但該法律還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在審批事項的劃分上,第12條規(guī)定了可以設定許可的六種情形,第13條又規(guī)定了可以不設定許可的四種情形?!翱梢栽O定”與“可以不設”都包含了設定和不設定兩種情況,既不是必須也不是禁止,這樣一來,難免使人對《行政許可法》所規(guī)定的事項范圍把握不清,其界限模糊,導致在處理審批事項的過程中,判斷某一事項是否屬于行政許可會產生疑惑,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行政許可法》的執(zhí)法力度?!缎姓S可法》對于可以和不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規(guī)定較為原則、籠統,這給了具體執(zhí)行者很大的可操作空間,裁量權較大,這容易導致尋租現象出現。
(二)審批主體服務意識較淡薄
我國傳統的自然經濟和封建等級制度造就了“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特權思想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民本位”思想薄弱,導致審批人員往往把行政審批權作為一種實力的象征。但他們對自己權力的來源認識并不明確,“主權在民”、“人民主權”的意識薄弱,服務意識淡薄。審批主體在具體的審批過程中不是把人民看做權力的主人,而是行政權力的客體,把行政審批看做是管理社會的手段而非服務社會的手段。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往往基于既得利益者的角度來進行行政審批,由此,他們在審批過程中會更多地考慮自己的特殊利益,而非國家和社會公眾的整體利益,行政審批變成了謀利的手段,而非服務社會的方式。
(三)違法審批現象屢禁不止
實踐中,行政機關違法審批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地方政府、行政機關違反法律的規(guī)定,違背法律的授權進行審批的現象不在少數,造成同一事項在不同省份的審批標準不同,甚至在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市標準也不同。有的審批機關超出法律的規(guī)定亂設審批,為相對人進行相關活動私設障礙。這不僅損害了相對人的權益,打擊了其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也極大地損害了國家審批制度的統一性,影響了我國行政審批制度的健康發(fā)展。
三、我國行政審批制度的完善對策
(一)構建完備的行政審批法律體系
首先,要完善《行政許可法》。我們在具體實踐中,要對《行政許可法》的立法理念和制度規(guī)定進行細化和落實?!缎姓S可法》對許可的程序性規(guī)定還比較薄弱,不利于許可工作的順利進行,這在今后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其次,要理清行政許可專門法、基本法和授權性規(guī)章的關系,要保障《行政許可法》的權威,以更好地實施這部法律。再次,要制定專門法律制裁違法審批、亂設審批的行為。行政審批制度作為我國一項重要的管制制度,必須對管制者給予嚴格的法律規(guī)范,對其違法行為按照損害后果的程度給予不同程度的懲罰。最后,要出臺《行政許可法》的配套規(guī)定。各省、各地的政府、行政機關應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制定《行政許可法》的相關配套規(guī)定,以增強《行政許可法》的執(zhí)行力。
(二)樹立行政審批主體的服務意識
人民主權原則是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審批主體的權力來源于人民。但很多審批人員往往對自己的權力來源認識不清,缺乏民本思想,缺乏服務意識。因此,要加強對審批人員民本思想的宣傳教育,明確審批人員的角色定位。將行政審批理念由“以管為主”轉換為“以服務為主”,倡導服務型行政理念。同時,要明確行政審批是行政主體的職責行為,是他們的義務所在,要理清審批人員與申請人之間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行政機關是為申請人服務的公仆,申請人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在審批過程中,審批機關不僅要按照法律規(guī)定依法對申請人、審批對象進行審查,還要盡可能為申請人提供滿意的服務,否則,申請人可以依法投訴該審批機關,該審批機關就可能受到相應的處分。思想推動行為,有了正確的審批觀念,才能有足夠的動力推動制度的不斷發(fā)展。
(三)削減審批事項,下放權力于社會和市場
這里的削減審批事項,不是形式上的減量,而是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減少數量。要達到這一目的,對行政審批的方式進行改革是必然之舉。如:減少審批層級和環(huán)節(jié),即在縱向上要減少多層級審批的數量。對現存的多層級審批項目,盡量改為一級審批,在以后審批事項的設置過程中,也以一級審批為主,原則上不設置多級審批;減少審批部門,即在橫向上減少多部門審批的數量。對需要由多個部門審批的事項,盡量改為由一個部門進行審批,實行“一個窗口對外”。
這些方式并不是單純減少行政審批的項目,而是通過改變行政審批的方式,提高政府的審批效率,更好地為相對人服務,保質保量地完成審批工作。
(四)加強對審批主體的監(jiān)督
建立行政審批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重點是要加強對審批主體的監(jiān)督,這要從內外兩個方面著手,雙管齊下。
完善內部監(jiān)督制度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要完善政務公開制度,積極推行行政審批公示制度,讓審批機構內部人員能夠及時了解審批的相關信息。二是要建立行政審批監(jiān)督責任制,明確規(guī)定監(jiān)督行政審批的責任、權力、程序,增強監(jiān)督人員的責任感。
完善外部監(jiān)督包括三個內容,一是要加強司法監(jiān)督,以司法的公正性和強制力來保障行政審批制度的正常運行。二是要加強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社會公眾往往能夠準確地找到行政審批中不合理甚至是錯誤的地方,這樣有利于審批機關及時發(fā)現并改正錯誤,促進審批制度的良性運行。三是要加強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充分發(fā)揮媒體作為傳播手段的作用,而且通過媒體的曝光,可以讓公眾了解到更多、更新的審批消息,也有利于公眾對審批主體進行監(jiān)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