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摘 要:改變傳統(tǒng)的僅把直觀感性的歷史教材輔助部分視為正文部分的補充和說明的簡單處理的做法,而依托教材輔助部分進行歷史課堂教學的設計,降低了認知難度,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材資源 教學效率
歷史教材課的結構總體上可劃分為正文部分和輔助部分兩大類。正文部分是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的課程內容,呈現(xiàn)的是教學內容;而輔助部分則只是對正文的說明、補充或延伸,體現(xiàn)的是教學方法。歷史教材的教學功能或者工具性,主要是由課文的輔助系統(tǒng)完成的,歷史教材輔助部分的設置目的也正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正文,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醒和啟發(fā)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和思考問題。高中歷史新課標四種版本的教材都設置了如“課前引導”、“課文中插入語”和“課后習題”等多種欄目的輔助內容,其形式包括插圖、圖片、文字資料和思考提示等。
針對高中歷史教材專題體例跳躍性強、學習難度大的特點,歷史課堂的教學設計可以充分開發(fā)與利用這部分的學習資源,不再僅僅將其作為正文的一種補充與說明,簡單地采取由課的正文指向輔助部分的學習方式。歷史教師可以逆向思維,打破思維定式,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從輔助部分到正文部分的教學策略,嘗試以課文輔助部分為線索,拓展到正文部分的學習,合理構建課堂教學設計,最大化地發(fā)揮輔助部分學習資源的教學功能,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
一、降低認知難度,增強與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研究表明,雖然高中生的抽象思維得到了較快發(fā)展,但對于直觀的歷史知識仍有較高興趣。他們愿意從形象歷史畫面的觀察中學習歷史知識、分析歷史。所以,以直觀性較強的教材輔助部分的歷史知識為著眼點,更易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更有助于建構歷史知識的概念及體系,從而提升課文輔助系統(tǒng)的功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材的教學作用。
二、提供學生較多的探究機會,讓他們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
新課改以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已成為高中歷史課堂的主導,這也是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學生應學會學習,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要通過日常學習的點滴積累來實現(xiàn)。那些認為通過專門時間的鍛煉就可以一蹴而就的想法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在日常課堂教學設計中就應該體現(xiàn)這一理念,學生如能經(jīng)常地參與學習過程,就能較容易地掌握學習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會自主地完成學習,其自主創(chuàng)造性也有了發(fā)揮的機會。潘菽教授也認為,經(jīng)常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判斷與分析,有利于學生積極地、正確地掌握歷史知識。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Ⅱ第二單元第5課“開辟新航路”為例,說明從教材的輔助部分設計歷史課堂教學的操作范式。本課共有“東方的誘惑”、“新航路的開辟”及“走向會合的世界”三個子目。
(呈現(xiàn)課文導入框15世紀歐洲人繪制的地圖和一幅現(xiàn)代出版的世界地圖)
師:(說明兩幅地圖的繪制時間)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兩幅世界地圖,你們能發(fā)現(xiàn)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生:15世紀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中七大洲不全,只包括歐洲、北非和亞洲的一些地方。
師:對,這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呢?
(同桌間展開討論,并派代表發(fā)表觀點)
生1:說明當時地圖繪制的不準確。
生2:說明當時歐洲人對歐洲、北非和亞洲一些地方以外的地方還不清楚。
(教師小結)
師:大家能夠積極思考,這很好,你們的說法都有道理。的確,15世紀歐洲人繪制的地圖缺少了美洲等地區(qū),這說明當時的一些地區(qū)還未被世人所知。那時世界局部地區(qū)雖然有聯(lián)系(如歐亞間通過絲綢之路的交往),但世界整體仍處于封閉的隔絕狀態(tài)。這種情況到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就發(fā)生了變化,歐洲一些勇敢的航海家開辟了由歐洲通往亞洲和美洲的航路,相對于傳統(tǒng)繞道地中海的航路而言,這兩條航線被稱為“新航路”。那么,是什么促使歐洲人在這個時期克服艱難險阻而開辟了新的航路?當時又具備了哪些開辟新航路的條件呢?
(板書上呈現(xiàn)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和課文中十四、十五世紀西歐商人數(shù)錢的插圖)
師:這幅圖說明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動機之一是什么?
生:對金錢、對財富的渴望。
師:對,這也能從下面我們要聽到的哥倫布的話語中得到驗證。
(呈現(xiàn)課文“資料回放”中哥倫布的話: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占有黃金,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時也就取得把靈魂從煉獄中拯救出來,并使靈魂重享天堂之樂的手段。)
(生讀)
師:當時歐洲人深信哪里有黃金?哪里有財富呢?
生:東方。
師:歐洲人通過什么了解到東方有財富的?
(呈現(xiàn)馬可波羅畫像,補充介紹《馬可波羅游記》中對東方富庶情況的描寫)
生:從馬可波羅對東方的介紹中了解。
師:對,那么歐洲人在那時是否有航路可以到達東方?
生:有,繞道地中海就可以到達。
師:這條航路當時還通暢嗎?
(呈現(xiàn)奧斯曼帝國圖)
生:不通暢,奧斯曼帝國的興起阻斷了這條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師:很好,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了解了當時歐洲人有進行新航路開辟的主觀愿望,那么當時具備探險活動的客觀條件嗎?
(呈現(xiàn)歐洲多桅桿帆船,師生共同探討新航路開辟的客觀條件)
生1:造船技術有了較大進步,能夠造出多桅桿帆船。
生2:地理知識也有了進步,人們普遍相信地圓學說。
生3:中國指南針傳入歐洲,為他們航海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
師: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當時的歐洲是具備探險活動的主客觀條件的,那么此次探險活動都有誰?他們開辟了怎樣的航路?最終又是誰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呢?
(呈現(xiàn)迪亞士、達伽馬、麥哲倫和哥倫布的畫像以及哥倫布到達美洲及新航路開辟路線圖)
(師生探討新航路開辟的過程,教師讓學生動手繪制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圖)
師:通過上面的討論和動手實踐,我們了解了四位航海家所開辟的路線。從歐洲到亞洲的兩條航線都被開辟出來了,那么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展示印第安人培植的植物圖片,如可可、馬鈴薯、煙草和玉米等)
(教師啟發(fā)學生探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三、小結
從上面的教學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從教材的輔助部分設計課堂教學,就是以圖文史料和思考問題等教材輔助部分的學習資源入手,以“小處”為支點,通過師生的互動對話,一步步啟發(fā)學生思考,以點帶面,順藤摸瓜,促使學生探尋更廣闊的知識(包括教材正文部分和課堂以外的知識)。其本質就是從直觀教學切入到抽象性的知識學習,增加認知的趣味性,這較適合高中生的抽象思維特點,滿足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內在需求。最重要的是這種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關注學習過程”的理念,歷史教師通過示范與分析圖文史料等學習資源,與學生一起探討,在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同時,還充分發(fā)揮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主動性,激發(fā)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鍛煉他們觀察、分析、創(chuàng)造等諸多能力,從而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發(fā)展。
以教材輔助部分為線索而設計的課堂教學并沒有增加教學量。因為教材中設置的輔助內容在課堂教學中不是都必須涉及的,教師要加以分析、詮釋、選擇、要有重點的利用。有的教材輔助部分也只是起到線索的作用,教師通過它引出要學習的內容就足夠了。當然,這種教學策略并不排斥在學習正文部分時,由于教學需要也可對某一輔助部分進行詳細地分析與研討。
開發(fā)與利用教材輔助部分不應局限于某一課的學習資源,而應放眼整個歷史教材,打破不同版本教材、專題、模塊、課節(jié)以及初高中教材的界限。當然,根據(jù)教學需要也應該補充教材中沒有的相關學習資源。
呈現(xiàn)輔助部分學習資源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不能僅僅或較長時間地停留在這部分歷史知識的學習中。而應及時結合觀察、分析和討論等思維活動,過渡到對歷史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的知識學習,這樣才能深化高中生對歷史知識的感知和理解,提高歷史課堂效益。
參考文獻
[1]朱煜.走進高中新課改——歷史教師必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人教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編者的話[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師范司.歷史課程標準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