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鋒
[摘 要]文言文教學應把每一篇文言文作為一篇完整的文章來解讀,任何斷章取義以及僅從字、詞、句的翻譯來肢解古文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破壞了文章的系統(tǒng)性。在教學中,要還原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古人思想,求“甚解”,但更要注重“會意”。目的只有一個:更好地理解、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學為己用。
[關鍵詞]會意;甚解;致用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彼侵袊湃吮砬檫_意的重要方式,通過對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可以直接走進先賢的生活、思想,觸摸他們的靈魂,結合今天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教學要繼承他們優(yōu)秀的內核,學以致用。
但是,由于時代的差異,諸多文言的詞匯到今天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們的意義、用法都有了新的變化,所以我們在理解的過程中,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尤其對語文教學而言,面對的對象是學生,更要在具體的教學中摸索出一條實際可行的學習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更實效地上好文言文呢?聽了許多優(yōu)秀教師的示范課和優(yōu)質課,方法不外乎兩種:其一是從基本的字詞讀音、釋意再到整句、整段的翻譯,每一節(jié)課的模式開始都是翻譯,學生譯、教師譯,個人譯、合作譯,而后再劃分文章的結構,講述大意;其二是一開始就強調背誦,不管三七二十一,背過了再說,于是學生在莫名其妙、昏天暗地的背誦后,再來聆聽老師的巧設引導。
對比以上做法,前一種的目標是注重了文言詞匯的積累,盡管這是學習文言文所必要的;后者則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誦讀能力,有了一定的文言語感。然而細思,這兩種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都有所偏頗,它直接割裂了文章語言、思想的系統(tǒng)完整性,因此,這樣的文言學習注定也只能學習的是只言片語的“死知識”。
文言不能“活”嗎?
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閱讀的定位是:“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边@一看似簡,但在靈活的多變的教材中,要充分落實到位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課題。從課標要求,我們可以看出關鍵在“理解”和“能閱讀”上,深層次的推究,這是一種能力性的目標要求,是對靈活運用、致用的能力要求,絕非片面詞匯的疊加、簡單的翻譯和背誦可比。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教法可以既讓學生能理解文言,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領悟思考、學習運用的能力呢?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認識規(guī)律是由感性到理性,先有感性認識再形成理性認識的。如我們肉眼看到的陽光是白色的,但借助光學儀器分析,它其實是由七種色彩組成的。同樣,我們第一眼接觸到文言文時,我們不可能準確地理解每一個詞語的含義、用法,而應該把它當作一篇現(xiàn)代文來先大概了解,領會其大意,借用古人的一個詞匯,叫“會意”;當再讀文章,我們在已經(jīng)明白了這篇文章講的是什么事、表達了作者什么觀點、情感時,再根據(jù)大意來仔細推究品味語言細微的含義,同樣借用古人的一個詞語,我把這一步做法叫做求“甚解”。
因此,我們可以文言文教學的流程可以簡化為:“會意” “甚解”。不要小看這一個小小的順序改動,其中包含著認知的規(guī)律和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
在會意階段,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感悟、概括能力,鑒于他們有限的文言詞匯積累,學習首先明白一點:本文寫了什么內容?是從哪些方面或者哪個角度來寫的?同時在這一階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面對古人的觀點,我們今人應如何看待?同學自己有什么見解?教師可以但讓學生去發(fā)言、評論、書寫自己的體會。其實,古今文章都有相通之處,閱讀時應拋棄一切文體的局限,如詩歌、古文、小說、寓言等,直接進入思想的內核,它都是用某種語言表現(xiàn)了在何種環(huán)境下人的觀點、見解或情感,這樣來思維的話,學生會從心理首先消除對古文的厭惡和恐懼,有利于他們沒有束縛的去嘗試了解幾千年前人的生存方式,去體悟他們的人生體驗、思想境界;如果再換種方式,在會意的過程中把自己放置到文章中古人的環(huán)境中去,再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讓學生明白或許自己所遇到的困惑也許古人也遇到過,并做了深切的思考,那么,我們可以直接借鑒他們的思想成果,古為今用、為我所用,不也正達到了我們學習文言的目的了嗎?
這種“會意”,著眼于將文言文作為一篇完整地反映古人思想的鏡子,放在了學生的面前,學生在鏡子里能看到古人,也能看見自己,正好還原給了學生一個系統(tǒng)的思考和認識,這遠比從一開始就逐字逐句的搞翻譯、把好端端一篇完整的文章大卸八塊好的多,最主要用學生今天的思維去試圖理解古人,把學習的過程變成一個交流和對話的過程,更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思維的主動性。
在第二階段的“甚解”中,文言教學著重從語言的角度來細化我們的認識,除了對難懂的文言詞匯進行了解掌握的同時,要著重分析作者的思路,他是從哪些角度、運用了什么方式來表情達意的,自己能不能靈活地借鑒作者的寫法。在具體得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細心去歸納、練筆,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文言語言有它最大的特點:形象簡練、一語中的。如果能引導學生借“它山之石”,也能運用白話文簡潔、準確地敘事、狀物、議論、抒情的話,那未嘗不是件好事,可以減少一大批現(xiàn)在中學生作文中的詬病。
結合以上所述,對于語文教學中的文言文學習,從“會意”到“甚解”,是把一篇完整的古人思想錄交給學生去品悟、去思索發(fā)現(xiàn),讓學生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去進行一次次的對話、繼承和提高,讓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擺脫一個活人學“死知識”的被動過程,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悟性和探索能力,真正奔著致用的原則,讓文言課堂變成一次次思考、審視、豐富、提高的新奇之旅。
參考文獻:
[1]P3《古代漢語》王力主編,中華書局2004版.
[2]P11-12《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