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李 威,王寬宇,孔祥定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40)
腹部手術后病人由于受到麻醉、手術刺激等因素的影響,常導致胃腸道失去正常蠕動功能,繼而產(chǎn)生腹脹、惡心嘔吐、不排氣等并發(fā)癥。因此,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的盡早恢復在普外科臨床中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針刺治療在此方面的應用較多,多數(shù)從患者排氣、排便及腸鳴音恢復情況來判定療效,缺少更為客觀的數(shù)據(jù)支持。本研究通過建立大鼠腹部手術后的模型,研究胃腸道內容物的推進情況及胃泌素(GAS)的分泌情況,初步探討針刺治療的療效及可能的作用機制。
精確配制1.0%的酚紅溶液,以1 ml 的梯度從0 ~9 ml 各分置10 管,然后依次加入0.1%NaOH 溶液使各管容量都達到10 ml,充分混勻后。用752 分光光度計于560 nm 波長處測光密度,繪制成酚紅標準曲線備用。大鼠胃泌素定量檢測試劑盒(由北京方程生物提供)。
用1.0%酚紅溶液按每15 ml 加1 g 面粉的比例加熱,調成糊劑,另備10% NaOH,0.15 mmol/LBa(OH),5%硫酸鋅。
健康成年SD 大鼠(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60 只,雌雄各半,體重為220 ~250 g。
將60 只健康成年SD 大鼠按完全隨機法將其分為3 組,每組20 只,即空白組、模型組、實驗組。模型組與實驗組術前12 h 禁食水,常規(guī)脫毛,10%水合氯醛按0.33 ml/100 g 行腹腔注射麻醉[1]。行無菌開腹手術,觀察兩組大鼠胃腸解剖結構、選取解剖后腸管顏色、張力均正常、無腹水及占位的實驗大鼠作為實驗用動物,行盲腸切除術后常規(guī)間斷縫合關腹,形成大鼠盲腸術后動物模型。
2.2.1 酚紅濃度的比較 大鼠造膜成功1 h 后麻醉清醒,3 組均在清醒狀態(tài)下給予酚紅糊劑灌胃,按1 ml/100 g體重灌胃。實驗組灌胃后立即捆綁固定,行針刺治療,取穴根據(jù)《實驗針灸學》[2]大鼠穴位定位方法,取雙側“足三里”、“上巨虛”兩穴進行針刺。
將擬針刺部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用0.5 寸毫針直刺,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6 h 重復治療1 次。術后12 h 3 組大鼠均斷頭處死,立即剖腹,分別結扎幽門、回盲部,然后取出胃及小腸,平鋪于玻璃板上,按六等分結扎小腸,依次截斷,將截斷的小腸組織分別放在刻度離心管內,用6 ml 蒸餾水多次沖洗腸內容物,然后在各管內分別加入0.15 mmol/L 的氫氧化鋇2 ml,充分混勻后靜置3 ~5 min,再各加5%硫酸鋅2 ml,用力搖勻后3000 rpm 離心10 min,各取上清液4 ml,加10%氫氧化鈉0.5 ml 混勻后檢測560 nm 光密度值,對照酚紅標準曲線,查得各段小腸內的酚紅濃度。
2.2.2 胃粘膜組織的制備 在胃竇部分離出胃粘膜組織約1.0 g,取材后立即用0.9%氯化鈉清洗血液及殘留物,清洗后將備檢組織置于1 ml 0.9%氯化鈉溶液中煮沸3 min,冷卻,加入1 mmol/L 的冰醋酸0.5 ml,于勻漿器中勻漿,再用1 mmol/L 的碳酸氫鈉0.5 ml中和。3500 rpm 低溫離心30 min。取上清液1 ml置于-80℃冰箱保存。
2.2.3 大鼠胃粘膜組織中胃泌素的檢測 采用Elisa法檢測大鼠胃黏膜組織中胃泌素(GAS)的水平,操作步驟按照大鼠胃泌素ELISA kit 試劑盒(北京方程生物)說明操作。
應用SPSS16.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t 檢驗,以±s 表示。
空白組大鼠小腸酚紅濃度峰值主要集中在末段(5 ~6 段)小腸,模型組在近段(1 ~2)小腸就出現(xiàn)峰值,實驗組的峰值主要出現(xiàn)在中末段(4 ~6 段)小腸。實驗組較模型組同段腸管內酚紅濃度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而實驗組與空白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明了針刺足三里、上巨虛對大鼠腹部術后腸蠕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各分段小腸酚紅濃度的比較(±s)
表1 各組大鼠各分段小腸酚紅濃度的比較(±s)
注:與模型組比較,aP <0.05;與空白組比較,bP >0.05。
組別 n 123456空白組 20 0.045 ±0.010 0.122 ±0.027 0.289 ±0.059 0.986 ±0.021 2.985 ±0.602 3.310 ±0.686模型組 20 3.191 ±0.632 2.441 ±0.507 1.697 ±0.034 0.599 ±0.123 0.110 ±0.025 0.054 ±0.012實驗組 20 0.051 ±0.011ab 0.136 ±0.288ab 0.301 ±0.063ab 2.745 ±0.551ab 3.401 ±0.687ab 2.150 ±0.438ab
3 組大鼠胃粘膜組織GAS 含量見表2,由表2 可看出,實驗組與空白組胃粘膜組織中GAS 含量無顯著性差異(P >0.05),而實驗組較模型組GAS 含量顯著增高(P <0.05)。
表2 各組大鼠胃粘膜組織GAS 含量的比較 (±s)
表2 各組大鼠胃粘膜組織GAS 含量的比較 (±s)
注:與模型組比較,aP <0.05;與空白組比較,bP >0.05。
組別 n GAS 含量(pg/ml)20 28.05 ±5.62模型組 20 19.14 ±3.86實驗組 20 27.65 ±5.64空白組ab
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的盡早恢復能顯著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是腹部術后患者康復的關鍵所在。然而導致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原因是復雜的,解剖關系的改變、部分神經(jīng)支配被阻斷、麻醉刺激、胃腸神經(jīng)激素調節(jié)紊亂等是造成持續(xù)性功能紊亂的主要原因。
本實驗通過對比各組大鼠腸內容物的推進速度及胃粘膜組織中GAS 含量來驗證針刺足三里、上巨虛的療效。根據(jù)本實驗的結果可以明顯看出,實驗組較模型組同段腸管內酚紅濃度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而實驗組與空白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驗證了針刺足陽明胃經(jīng)的足三里、上巨虛兩穴位能夠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并能調節(jié)胃泌素的分泌,這可能是其作用機制所在。通過本實驗,筆者認為針刺可作為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預防手段,即符合中醫(yī)治未病的思想,又與其他文獻研究結果相一致[3]。
中醫(yī)學認為:“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毙g后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要使機體六腑通暢。而外科手術擾動腸曲,腸曲蠕動緩弱,導致濁氣不降、清氣不升、胃失和降[4]。汪中舉[5]認為,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損傷血絡,淤血氣滯,腑氣不通,以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調、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使脾胃運化不利,傳化通降失司。故中醫(yī)治療著重升清降濁、調理脾胃,使六腑通和?!鹅`樞》曰:“胃合于三里,大腸合于巨虛上廉?!弊闳餅樽汴柮魑附?jīng)的合穴、胃下合穴,為肚腹疾病常用腧穴;上巨虛為大腸經(jīng)下合穴,均是消化系統(tǒng)功能調節(jié)必不可少的重要穴位。本研究從“合治內腑”的原則出發(fā),針刺此兩穴,調節(jié)胃腸經(jīng)氣,疏通經(jīng)絡、調和臟腑、升清降濁。
近年來“胃腸學神經(jīng)-內分泌-免疫網(wǎng)絡調控”學說逐漸受到關注,也成為學者們研究針刺調節(jié)胃腸動力作用機制的新熱點。針刺可調節(jié)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胃腸激素的分泌,抑制胃酸的分泌[6],促進胃泌素和胃動素的分泌[7]。有研究表明,針刺足三里對胃腸功能正常及功能低下的大鼠均有明顯的促進胃運動的作用[8]。而本研究結果顯示針刺足三里、上巨虛可調節(jié)腹部術后大鼠GAS 的分泌。
根據(jù)以上的研究結果,本研究顯示針刺足三里、上巨虛對大鼠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如在臨床應用可預防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病人恢復,且不受腹部術后禁食水的限制,應用前景廣泛,但其詳細的作用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1] 鄧晶晶,袁青.針刺對術后胃腸Cajal 間質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及機制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2,30(5):1162
[2] 李忠仁.實驗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327
[3] 崔延超,吳瓊,周燦,等.針刺治療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8):1792-1793
[4] 王艷紅.排氣湯用于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效果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0,26(9):607
[5] 汪中舉.腹部外科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臨床觀察[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1(8):3896
[6] 李宏軍,李國萍.針刺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4,24(2):88-90
[7] 趙宏,賴新生,連至誠.針刺足三里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電圖的影響[J].新中醫(yī),2001,33(8):39-40
[8] 孫國杰,王述菊,杜艷軍.不同穴位對胃運動異常大鼠雙相調節(jié)效應研究[J].中國針灸,2007,27(11):83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