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夏
校長對學生講話時容易出現(xiàn)兩種傾向:一是喜歡高調,故作高深,這樣的講話學生聽不進去;二是習慣講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些不足之處,讓人覺得“嘮叨”。這樣的講話反映了目前學校教育普遍的短視:只有灌輸,沒有對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我認為,校長尤其是小學校長,在面對一群群天真活潑的學生時,應該努力給他們營造值得憧憬的學習愿景。譬如在開學典禮上講“禮”,沒必要講太多禮儀的意義,也不要總是糾纏于學生在校園中的一些“無禮”表現(xiàn),而可以嘗試這樣講:
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講禮,進入校門后向老師、同學道聲“早上好”,離開學校時向老師、保安叔叔微笑揮手說“再見”;所有的同學在走廊、過道遇見老師,都會舉手敬禮或深深鞠躬;同學之間的交往,感激之時會說“謝謝”,發(fā)生矛盾時能用“對不起”;高年級的同學會牽著低年級同學的手,像哥哥姐姐那樣引導他們上下樓,還會在樓梯口禮讓低年級的同學先走……同學們,我們是不是都向往這樣一個美好的校園啊?
這種講話,可以把“沒有什么,有的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等一些硬性的教育要求用柔和的方式呈現(xiàn),勾勒出充滿希望的愿景畫面,調動學生們躍躍欲試的實踐激情。這樣的講話以喚發(fā)情感為基調,必然能深入人心。
此時,還可以借用一些戲劇的手段,如旁白加表演,將講話中的內容變成生活中的場景,如此,講話就成為了活生生的可以學習的例子。如上述話題講“禮”,可以是校長進行旁白,講述時間、地點,表演的學生就像清明上河圖中的畫面一樣,三五成群地現(xiàn)場模擬不同的地點所展示的禮儀細節(jié)。倘若校長如此講話,“禮”的概念和意識必然會在學生們津津有味的觀看、傾聽中扎根,并在日后的行為中表露出來。
對校長愿景式的講話,學生們聽在耳中,心念愿景,是非善惡根植心間。長此以往,學生的心靈就能凈而不染。校長若能這樣講話,就是一種真正的教育遠見。
說白了,校長對學生講話方式的改變,是教育觀念的改變,是對學生們的精神引領,讓學生追求美感與上進。這如同你要告訴孩子們什么叫美妙,就會說起假如你到了西藏,會看到那里的天空是那么藍,云朵是那么近,人是那么簡單與純粹,還有牛羊滿山坡……那是多么美妙的場景!
行動源于憧憬,作為校長,講話就應該這樣,帶給孩子們美好,帶給孩子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