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鵬
[摘要] 目的 由高頻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鎖骨上、鎖骨下)阻滯的麻醉效果,探討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該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行手部及上肢前臂、血管造瘺術患者120例,將其分為鎖骨上超聲引導組與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在高頻超聲引導下行阻滯治療,結合測定麻醉時間,分別記錄橈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上臂內側皮神經、腋神經的麻醉起效時間、持續(xù)時間以及麻醉并發(fā)癥情況,并對麻醉效果做出判定。結果 兩組患者麻醉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橈神經、尺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的麻醉起效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麻醉有效率差異無經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高頻超聲可以對達靶神經起到有效引導作用,且能顯示臂叢神經與局麻藥的擴散情況,方法可行且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 高頻超聲;鎖骨;臂叢神經阻滯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b)-0065-02
行手部及上肢前臂、血管造瘺術患者,在臨床上普遍采用臂叢神經阻滯法來對其進行麻醉,該方法的臨床采用率極高,極易被患者接受。主要源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方法與全身麻醉方法相比較,不必執(zhí)行洗胃操作,可大大降低洗胃風險,而且略去了患者行麻醉后的蘇醒步驟,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但傳統(tǒng)的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方法,多根據患者體表標志定位采用盲穿手法,不僅操作費力費時,且極易出現(xiàn)誤穿等現(xiàn)象,效果欠佳或出現(xiàn)并發(fā)癥[2]。該院在麻醉方法的選用中,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借由高頻超聲來引導臂叢神經(鎖骨上、鎖骨下)阻滯,優(yōu)化了以往患者行麻醉術的方案,效果顯著,現(xiàn)將該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間收治的120例患者,高頻超聲引導鎖骨上與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的內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行手部及上肢前臂、血管造瘺術120例患者,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41例;23例為初中學歷;70例為高中學歷;27例為大專及以上學歷;年齡在21~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7±5.4)歲。所有患者均未見外周神經病變,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鎖骨上超聲引導組與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每組60例。鎖骨上超聲引導組:男39例、女21例,13例為初中學歷;40例為高中學歷;7例為大專及以上學歷;年齡在22~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6±5.1)歲;鎖骨下超聲引導組:男40例,女20例,10例為初中學歷;30例為高中學歷;20例為大專及以上學歷;年齡在21~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4±4.9)歲。兩組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齡層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醫(yī)療儀器 超聲診斷儀,北京中科天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型號ZK3000,凸陣、線陣探頭,監(jiān)視器為14英寸,圖像模式為B/M模。
1.2.2 術前操作 患者行血壓、心電圖、脈搏與氧飽和度常規(guī)監(jiān)測[3]。以0.75%羅哌卡因(國藥準字H20052716)與2%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32026131)配置成30 mL的混合液作為局麻藥。
1.2.3 阻滯方法 兩組患者絕緣阻滯針均選用Neuro TraceII型(22G),于高頻超聲引導下進行。
鎖骨上超聲引導組:鎖骨窩斜切面(上冠狀)處放置探頭,探頭頭側于患者鎖骨上動脈外上方后的臂叢神經處進針,監(jiān)視器顯示超聲引導阻滯針到達臂叢后,開始注入8 mL局麻藥(自行配置所得),神經叢受到藥液作用且出現(xiàn)分散后,繼續(xù)注射藥液,局麻藥完全浸潤神經束后停止。
鎖骨下超聲引導組:鎖骨下(喙突旁)臂叢神經區(qū)域處放置探頭,探頭頭側進針,監(jiān)視器顯示超聲引導阻滯針到達腋動脈鞘后,首先調至外側束,注入8 mL局麻藥,直至完全浸潤;然后調整至臂叢神經內側束和后束,參照以上方法進行。
上述操作中麻醉操作、超聲檢查以及指標觀察,均由專業(yè)醫(yī)生負責。開始手術后,如若未達到手術要求的阻滯效果,施加5 mL左右的氟哌利多(國藥準字H31020895)、芬太尼合劑(國藥準字H20003688),其中,氟哌利多為5 mg,芬太尼為0.1 mg,靜脈滴注;若還未能實現(xiàn)手術預期阻滯效果,改為全麻或另尋它法進行臂叢神經阻滯。
1.3 觀察對象
①麻醉操作時間:由超聲掃查開始,局麻藥注射完畢結束。②麻醉效果:記錄并評價所有患者行針刺法臂叢神經阻滯后,橈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上臂內側皮神經、腋神經阻滯感覺情況,2 min/次,持續(xù)30 min;將其分為4級[4](0~3級):感覺無減退為0級,刺痛感較弱為1級,刺痛感消失為2級,觸覺消失為3級;持續(xù)30 min后,仍感疼痛者不納入分級。③麻醉起效時間:患者藥物注射完畢后,各神經支配區(qū)感覺不到痛感后為起效時間。④麻醉持續(xù)時間:麻醉起效后至患者痛感恢復時間。⑤術中麻醉效果:術中未見疼痛為完善;術中有輕微疼痛,施加氟哌利多、芬太尼合劑靜脈滴注后入睡或無痛為有效;改為全麻或另尋它法進行臂叢神經阻滯為失敗。⑥并發(fā)癥[5]:患者出現(xiàn)氣胸、霍納氏綜合征、局麻藥中毒、誤穿等。
1.4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均使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者麻醉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橈神經、尺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的麻醉起效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麻醉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endprint
①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情況比較:所有患者行高頻超聲引導后,能清晰的顯示出臂叢神經和局麻藥擴散情況。鎖骨上超聲引導組患者術中出現(xiàn)疼痛(或輕微疼痛)的有8例,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術中出現(xiàn)疼痛(或輕微疼痛)的有10例,其中,出現(xiàn)輕微疼痛的患者行3 mL氟哌利多、芬太尼合劑靜脈滴注后,手術順利完成。鎖骨上超聲引導組患者尺神經阻滯均不完善,操作時間為(4.3±3.1)min,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操作時間為(3.8±1.7)mi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②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麻醉持續(xù)時間情況比較:神經支配區(qū)的麻醉起效時間,見表1。手術麻醉效果評定:兩組患者麻醉均有效,鎖骨上超聲引導組患者完善52例,有效8例,完善率86%;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有50例完善,10例有效,有效率8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麻醉持續(xù)時間:鎖骨上超聲引導組為(485±171)min;鎖骨下超聲引導組為(539±169)mi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神經支配區(qū)的麻醉起效時間比較(例,min)
③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鎖骨上超聲引導組患者出現(xiàn)綜合征(Horners)10例;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未見并發(fā)癥。兩組患者均未見感覺異常。
3 討論
手部及上肢前臂或肩部術中,常用的局麻方法是臂叢神經阻滯,具有局麻鎮(zhèn)痛完全、患者術中意識清醒、住院時間段、并發(fā)癥率低等優(yōu)點[6]。傳統(tǒng)盲探式臂叢神經阻滯,要求患者意識清醒,在患者的密切配合下進行,由患者告知穿刺過程中觸及到神經后出現(xiàn)的異感,對操作人員的手法要求、臨床經驗要求較高,一旦遇到精神極易緊張或配合度較差的患者,便會加大操作難度,影響阻滯效果,嚴重時還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神經損傷,如患者術后感覺麻木、遲鈍等[7]。
高頻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這一新型介入超聲技術,其與傳統(tǒng)盲探式臂叢神經阻滯相比較,能清晰的顯示出臂叢神經(或周圍組織),并可在實時超聲引導下順利完成神經束及周圍的麻藥注射,還可顯示出局麻藥擴散情況,大大提高了神經束完全阻滯率。高頻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比傳統(tǒng)盲探式臂叢神經阻滯更具直觀性,可使阻滯成功率得到提高,縮短起效時間。該研究中,鎖骨上超聲引導組與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的橈神經起效時間為(3.71±4.32)min與(8.61±2.10)min、較之于王道文[8]研究中行傳統(tǒng)盲探式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起效時間的(9.7±5.6)min與(13.2±3.9)min,麻醉起效時間明顯縮短,可最大限度降低度患者神經造成的損傷率,充分說明了高頻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高頻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可持續(xù)時間長,神經阻滯較為快速,在為其提供影像學支持的基礎上,還為神經疼痛的封閉式治療提供了新途徑,而且阻滯效果顯著,但為了找到最佳麻醉方法,還需加大臨床研究力度,從而為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吳道珠,黃品同,徐旭仲,等.高頻超聲引導鎖骨上和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4):524-527.
[2] 柏敬東,高原,孫睿,等.超聲引導下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J].現(xiàn)代醫(yī)學,2008,36(3):153-154.
[3] 林張麗,趙翔鋒.神經刺激器定位在肥胖患者臂叢神經阻滯的應用[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41(2):162-165.
[4] 劉文,郭景軍,王思洋,等.超聲引導下臂叢、腰叢神經阻滯[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0,15(12):1006-1007.
[5] 黃小玲,劉發(fā)生,王福榮,等.超聲引導下小兒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12(4):561-563.
[6] 王俊安,汪春英.超聲聯(lián)合神經刺激儀引導實施老年病人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研究[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10(11):216-217.
[7] 張曉光,李露,李世忠,等.逆行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入路神經刺激器引發(fā)2種收縮反應的麻醉效果比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5(13):210-211.
[8] 王道文.淺析行手部及上肢前臂術的臨床麻醉效果[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5(2):19.
(收稿日期:2014-04-15)endprint
①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情況比較:所有患者行高頻超聲引導后,能清晰的顯示出臂叢神經和局麻藥擴散情況。鎖骨上超聲引導組患者術中出現(xiàn)疼痛(或輕微疼痛)的有8例,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術中出現(xiàn)疼痛(或輕微疼痛)的有10例,其中,出現(xiàn)輕微疼痛的患者行3 mL氟哌利多、芬太尼合劑靜脈滴注后,手術順利完成。鎖骨上超聲引導組患者尺神經阻滯均不完善,操作時間為(4.3±3.1)min,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操作時間為(3.8±1.7)mi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②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麻醉持續(xù)時間情況比較:神經支配區(qū)的麻醉起效時間,見表1。手術麻醉效果評定:兩組患者麻醉均有效,鎖骨上超聲引導組患者完善52例,有效8例,完善率86%;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有50例完善,10例有效,有效率8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麻醉持續(xù)時間:鎖骨上超聲引導組為(485±171)min;鎖骨下超聲引導組為(539±169)mi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神經支配區(qū)的麻醉起效時間比較(例,min)
③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鎖骨上超聲引導組患者出現(xiàn)綜合征(Horners)10例;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未見并發(fā)癥。兩組患者均未見感覺異常。
3 討論
手部及上肢前臂或肩部術中,常用的局麻方法是臂叢神經阻滯,具有局麻鎮(zhèn)痛完全、患者術中意識清醒、住院時間段、并發(fā)癥率低等優(yōu)點[6]。傳統(tǒng)盲探式臂叢神經阻滯,要求患者意識清醒,在患者的密切配合下進行,由患者告知穿刺過程中觸及到神經后出現(xiàn)的異感,對操作人員的手法要求、臨床經驗要求較高,一旦遇到精神極易緊張或配合度較差的患者,便會加大操作難度,影響阻滯效果,嚴重時還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神經損傷,如患者術后感覺麻木、遲鈍等[7]。
高頻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這一新型介入超聲技術,其與傳統(tǒng)盲探式臂叢神經阻滯相比較,能清晰的顯示出臂叢神經(或周圍組織),并可在實時超聲引導下順利完成神經束及周圍的麻藥注射,還可顯示出局麻藥擴散情況,大大提高了神經束完全阻滯率。高頻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比傳統(tǒng)盲探式臂叢神經阻滯更具直觀性,可使阻滯成功率得到提高,縮短起效時間。該研究中,鎖骨上超聲引導組與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的橈神經起效時間為(3.71±4.32)min與(8.61±2.10)min、較之于王道文[8]研究中行傳統(tǒng)盲探式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起效時間的(9.7±5.6)min與(13.2±3.9)min,麻醉起效時間明顯縮短,可最大限度降低度患者神經造成的損傷率,充分說明了高頻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高頻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可持續(xù)時間長,神經阻滯較為快速,在為其提供影像學支持的基礎上,還為神經疼痛的封閉式治療提供了新途徑,而且阻滯效果顯著,但為了找到最佳麻醉方法,還需加大臨床研究力度,從而為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吳道珠,黃品同,徐旭仲,等.高頻超聲引導鎖骨上和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4):524-527.
[2] 柏敬東,高原,孫睿,等.超聲引導下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J].現(xiàn)代醫(yī)學,2008,36(3):153-154.
[3] 林張麗,趙翔鋒.神經刺激器定位在肥胖患者臂叢神經阻滯的應用[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41(2):162-165.
[4] 劉文,郭景軍,王思洋,等.超聲引導下臂叢、腰叢神經阻滯[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0,15(12):1006-1007.
[5] 黃小玲,劉發(fā)生,王福榮,等.超聲引導下小兒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12(4):561-563.
[6] 王俊安,汪春英.超聲聯(lián)合神經刺激儀引導實施老年病人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研究[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10(11):216-217.
[7] 張曉光,李露,李世忠,等.逆行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入路神經刺激器引發(fā)2種收縮反應的麻醉效果比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5(13):210-211.
[8] 王道文.淺析行手部及上肢前臂術的臨床麻醉效果[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5(2):19.
(收稿日期:2014-04-15)endprint
①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情況比較:所有患者行高頻超聲引導后,能清晰的顯示出臂叢神經和局麻藥擴散情況。鎖骨上超聲引導組患者術中出現(xiàn)疼痛(或輕微疼痛)的有8例,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術中出現(xiàn)疼痛(或輕微疼痛)的有10例,其中,出現(xiàn)輕微疼痛的患者行3 mL氟哌利多、芬太尼合劑靜脈滴注后,手術順利完成。鎖骨上超聲引導組患者尺神經阻滯均不完善,操作時間為(4.3±3.1)min,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操作時間為(3.8±1.7)mi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②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麻醉持續(xù)時間情況比較:神經支配區(qū)的麻醉起效時間,見表1。手術麻醉效果評定:兩組患者麻醉均有效,鎖骨上超聲引導組患者完善52例,有效8例,完善率86%;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有50例完善,10例有效,有效率8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麻醉持續(xù)時間:鎖骨上超聲引導組為(485±171)min;鎖骨下超聲引導組為(539±169)mi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神經支配區(qū)的麻醉起效時間比較(例,min)
③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鎖骨上超聲引導組患者出現(xiàn)綜合征(Horners)10例;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未見并發(fā)癥。兩組患者均未見感覺異常。
3 討論
手部及上肢前臂或肩部術中,常用的局麻方法是臂叢神經阻滯,具有局麻鎮(zhèn)痛完全、患者術中意識清醒、住院時間段、并發(fā)癥率低等優(yōu)點[6]。傳統(tǒng)盲探式臂叢神經阻滯,要求患者意識清醒,在患者的密切配合下進行,由患者告知穿刺過程中觸及到神經后出現(xiàn)的異感,對操作人員的手法要求、臨床經驗要求較高,一旦遇到精神極易緊張或配合度較差的患者,便會加大操作難度,影響阻滯效果,嚴重時還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神經損傷,如患者術后感覺麻木、遲鈍等[7]。
高頻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這一新型介入超聲技術,其與傳統(tǒng)盲探式臂叢神經阻滯相比較,能清晰的顯示出臂叢神經(或周圍組織),并可在實時超聲引導下順利完成神經束及周圍的麻藥注射,還可顯示出局麻藥擴散情況,大大提高了神經束完全阻滯率。高頻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比傳統(tǒng)盲探式臂叢神經阻滯更具直觀性,可使阻滯成功率得到提高,縮短起效時間。該研究中,鎖骨上超聲引導組與鎖骨下超聲引導組患者的橈神經起效時間為(3.71±4.32)min與(8.61±2.10)min、較之于王道文[8]研究中行傳統(tǒng)盲探式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起效時間的(9.7±5.6)min與(13.2±3.9)min,麻醉起效時間明顯縮短,可最大限度降低度患者神經造成的損傷率,充分說明了高頻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高頻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可持續(xù)時間長,神經阻滯較為快速,在為其提供影像學支持的基礎上,還為神經疼痛的封閉式治療提供了新途徑,而且阻滯效果顯著,但為了找到最佳麻醉方法,還需加大臨床研究力度,從而為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吳道珠,黃品同,徐旭仲,等.高頻超聲引導鎖骨上和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4):524-527.
[2] 柏敬東,高原,孫睿,等.超聲引導下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J].現(xiàn)代醫(yī)學,2008,36(3):153-154.
[3] 林張麗,趙翔鋒.神經刺激器定位在肥胖患者臂叢神經阻滯的應用[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41(2):162-165.
[4] 劉文,郭景軍,王思洋,等.超聲引導下臂叢、腰叢神經阻滯[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0,15(12):1006-1007.
[5] 黃小玲,劉發(fā)生,王福榮,等.超聲引導下小兒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12(4):561-563.
[6] 王俊安,汪春英.超聲聯(lián)合神經刺激儀引導實施老年病人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研究[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10(11):216-217.
[7] 張曉光,李露,李世忠,等.逆行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入路神經刺激器引發(fā)2種收縮反應的麻醉效果比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5(13):210-211.
[8] 王道文.淺析行手部及上肢前臂術的臨床麻醉效果[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5(2):19.
(收稿日期:2014-04-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