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正文+王正委
黃熾森博士祖籍廣東,1962年出生于香港,1989年畢業(yè)于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獲博士學位。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系教授,為全球知名的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行為學教授。
14年來,黃博士用愛心關注未來,用真情捐資助學,點燃麻栗坡縣2 622個孩子心中的希望,為他們的夢想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該縣教育局局長鄭元福告訴筆者:“自2001年開始,黃博士就一直為麻栗坡縣的少數(shù)民族貧困學生捐資,并牽頭發(fā)起‘一師愛心一?;顒?,他本人及其朋友為麻栗坡縣捐資助學資金已達412.05萬元,全縣11個鄉(xiāng)鎮(zhèn)21所學校的2 622個學生受到資助,同時援建了8所小學?!?/p>
“給貧困學生一個學習的機會”
6月25日上午,黃博士從昆明乘飛機到文山,后坐班車來到麻栗坡資助中心。他高高的個頭,留著髭胡須,身著休閑夏裝,腳蹬旅游鞋,背著旅行包,樸素大方,笑著走進辦公室?!拔矣謥砺闊┠銈兞?,先把這次捐助的錢,2014~2015學年的助學金給你們?!?/p>
黃博士剛坐下,便掏出筆和紙,將這次捐助的人的名字和捐資數(shù)額一一寫在一張紙上。寫好后,對資助中心沈江濤主任說:“這些現(xiàn)金和上次的匯票,一共31.05萬元人民幣,你先點點這些現(xiàn)金,一共39 500元人民幣,看看對不?”
“這次來,除了帶錢來以外,還有兩個事情,一是去看看荒田小學學校,二是到民族中學與受助學生座談交流?!睆暮喍痰恼勗捴校P者就看出黃博士平易近人、隨和大方、樸實節(jié)儉,說話幽默風趣、坦率謙和,給人親切之感。
次日,筆者與黃博士一道乘坐縣教育局的車前往八布鄉(xiāng)荒田村,查看2012年黃博士及朋友捐資建蓋的荒田小學綜合樓。
在車上,黃博士像同行者介紹了他在麻栗坡實施的捐資助學計劃。他說:“2001年4月,香港的傳媒廣泛報道了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政策,一些電視新聞報道了在西部貧困山區(qū),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貧困山區(qū)里,一所小學每年的開支僅為兩三千塊錢??吹竭@些報道后,我和段樵、伍鳳儀、陳纘揚三位老師都想去資助這些學校。當時,制定的計劃是我們每人最少資助一所學校,而且都希望是較長時間的,不是只資助一年,這樣才可確保學校長期運作,學生最少可完成小學學業(yè)?!?/p>
黃博士說:在我們正要找傳媒的朋友,希望能與一些有需要幫助的學校聯(lián)絡時,香港《大公報》記者余楚明先生剛好要訪問段樵老師,余楚明先生給我們介紹了全國最貧窮的一百個縣之一——云南省麻栗坡縣。2001年8月,余先生恰巧要隨團到麻栗坡采訪,就帶著我到麻栗坡縣實地考察。那是我第一次到麻栗坡縣。麻栗坡縣是我國西南部中越邊境上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當時人口26萬左右,其中約3萬小學生。由于地處邊遠,交通閉塞,農村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導致教育滯后,特別是邊境少數(shù)民族家庭很貧窮,不少人家居住在茅草房里,孩子上不起學是常事。一些小學校破舊失修,基本難以運營。
“當時,我看到麻栗坡邊境不少小學校條件太差,學生在危房里面上課。我覺得我該幫助他們?!秉S博士說。那時候,小學生一年每人只交150元。但由于貧窮,不少老百姓還是交不出。并且還有不少老師為學生墊支,特別是當時一些代課教師,他們一個月薪水才176元,記得就是2001年8月29日,我就捐助了第一筆錢22 000元人民幣,為邊遠偏僻的少數(shù)民族貧困地區(qū)16所小學220名困難學生設置了助學金,按照每人每年100元標準設立,余下不夠的部分由家長負擔。通過實地考察后,我回去把這些情況介紹給我們學校的老師,大家都贊同幫麻栗坡縣邊境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小孩子交錢和建一些學校,讓他們能有學上,能有舒適的學習場所,給他們一個學習機會。
“看到受資助的困難學生有學上,我很自豪”
“幫助貧困生上學,這是我們這輩子做得最有意義的事。每次到麻栗坡,我都要到捐資助學的中小學校看看,與我資助的學生座談交流,看到他們能快樂地學習生活,看到捐資修建的校舍,我感到很榮耀?!?/p>
黃博士說:“一開始,我們主要資助的是小學生,到后來,國家實行小學教育全免費,小學貧困生不需要資助了,我們就到初中,國家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了,初中全免費了,又不需要了,我們就到高中和大學。現(xiàn)在,我們資助的主要是高中生和大學生?!?/p>
“您資助這么多貧困學生,您關不關心他們的學習成績?希望他們個個成才嗎?”面對筆者的提問,黃博士坦言,“他們的成績不是我關心的重點,學習好與不好,不能決定一個學生的未來。我資助他們,只是給他們一個學習機會。他們經(jīng)濟有困難,我就資助。至于他們今后成什么人才,能做什么,與資助無關。幫助他們有學上,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也是我一直以來努力做好的事?!?/p>
“您的資助有沒有什么要求呢?”黃博士介紹:“從一開始,我及朋友就為這個計劃定了一些原則,雖然這些年來很多事情都變了,但直到現(xiàn)在,我及朋友還是堅持遵守這些簡單的原則。一是協(xié)助當?shù)乩щy學生接受教育的工作;二是以個人的名譽實施捐資助學活動;三是資金來源是自己掏腰包,保持個人資助原意上的純潔性;四是資助的主要對象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貧困學生;五是資助盡量做到長期性;六是由當?shù)亟逃刹烤唧w執(zhí)行資助計劃,公平公正地推薦受助學校和學生的名單;七是非特殊情況,不能全額幫助學生,這樣才能讓家長和學生珍惜?!?/p>
“我的孩子在麻栗坡”
黃博士把他資助的學生當作自己的親生孩子給予關心幫助,希望他們好好讀書,好好學習文化知識,給他們提供經(jīng)濟支持和幫助。
冷現(xiàn)美家住麻栗鎮(zhèn)潘家壩村,家里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妹妹共6人。2002年就讀于潘家壩二叮巖小學時,就得到了黃博士的資助,每月250元的生活補助費以及每個學期的書本費、文具費、服裝費等。從初中到大學,每學年得到6 000~10 000元的資助。
八布鄉(xiāng)荒田村苗族學生陶紅方是麻栗坡縣民族中學的學生。曾因家里貧困而輟學,在黃博士的幫助下,又回到學校繼續(xù)讀書。2013年7月考上西北民族大學后,黃博士也一直堅持資助。
現(xiàn)就讀于云南師范大學的瑤族女生盤玉新說:“我會永遠記住黃熾森博士,因為自己的成長與黃博士的關愛和幫助密不可分?!?/p>
……
10多年來,黃博士在麻栗坡的助學善舉,已編著成了一本書出版,書名叫作《我的孩子在麻栗坡》。書中記錄了他在麻栗坡捐資助學的點點滴滴,抒發(fā)了他對麻栗坡教育的深情厚誼。近幾年來,當一些新相識的人問黃博士有幾個孩子時,他都會說:“有很多,他們都在麻栗坡?!?/p>
“捐資助學不會畫上句號”
荒田小學距離中越邊界1公里,是八布鄉(xiāng)最邊遠的一所小學,那里居住的群眾全是苗族。學校有8名教師,146名學生。
在荒田小學,當看到自己及朋友捐資建設的綜合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黃博士連忙拿出相機,從全景到局部,從樓下到樓上,從不同的角度,都拍了照片。
因下午要到民族中學與受助學生座談交流。約半小時后,我們開始返回縣城。回城途中,大家問及黃博士一如既往資助了14年,途中有沒有產生過退出的念頭時,黃博士不假思索地回答:“這完全沒有。自從14年前我到麻栗坡開展捐資助學計劃起,就沒打算畫上句號?!?/p>
14年里,黃博士除了先后共資助2 622名學生外,還幫助麻栗坡縣邊境各小學不斷完善教學基礎設施。2005年捐資15萬元人民幣援建金廠鄉(xiāng)苦竹林小學;2006年捐資15萬元人民幣援建金廠鄉(xiāng)料子山小學;2007年捐資15萬元人民幣援建六河鄉(xiāng)祖恩小學;2008年捐資45萬元人民幣援建六河鄉(xiāng)森霖小學、八布鄉(xiāng)坪子小學、荒田小學;2010年黃博士引進資金28萬元人民幣,幫助修建六河鄉(xiāng)營盤山小學;2012年引資50萬元人民幣為八布荒田小學重建綜合樓。
麻栗坡縣縣委書記劉揚說:“黃博士的捐資助學舉動,帶動全社會都來關注教育、關心貧困學生,保證全縣每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順利入學,都能順利完成學業(yè)?!?/p>
“我退休后,沒有了工資收入,我也要動員更多的人,到麻栗坡來幫助更多的學生?!秉S熾森博士說?!爱攧e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手幫幫他們。一個有愛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一個有愛的社會才是最有希望的社會!”這是黃熾森博士對奉獻和愛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