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運高
經(jīng)典溫課
仲景脈學研究及臨床應用(三)
——沉脈的臨床應用
楊運高
(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廣州510515)
沉脈是較為常見的脈象,最主要的脈象特點是脈位深沉。體型、季節(jié)、性別對沉脈均有一定的影響。其形成機理與氣血不足、陰邪郁遏、氣機郁滯等有關(guān)。沉脈在主病方面,既主里證,又見于表證。
沉脈;張仲景;臨床應用
沉脈主里,又主表,是較為常見的脈象。由于沉脈常見于疾病的中、晚期,是許多慢性病的主要脈象,因此掌握沉脈的特征和主病,對學習仲景學術(shù)思想,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沉脈是指脈位較低,輕取不應,需要重按才能得到的脈象?!睹}經(jīng)》云:“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余”??傊?,沉脈最主要的特點是脈位深沉。
沉脈須與近似脈伏脈相鑒別:沉脈與伏脈都位于皮下深部,需重按觸及,但沉脈部位雖近于筋骨,卻在肌肉中,而伏脈必須推筋著骨始得,甚至伏而不顯,脈微弱無力。這就是《四言舉要》所言:“沉脈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極為伏?!?/p>
沉脈還須與近似脈微脈相鑒別:微脈也須重按乃得,但微脈似有若無,按之模糊不清,細軟無力。
由于體型、季節(jié)、性別對沉脈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臨證時要考慮到這些因素,不應當做病脈對待。
2.1體型體型、肥瘦的不同,可導致脈象的差異?!端貑枴と烤藕蛘摗吩唬骸耙院蚰魏??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秱s病論·平脈法》曰:“肥人當沉,瘦人當浮”。瘦人肌肉薄,脈位表淺,故多浮脈。肥胖之人肉厚,脈位較深,故相對較沉?,F(xiàn)代研究[1]發(fā)現(xiàn),沉脈在超重或肥胖體型者中出現(xiàn)的比率明顯高于消瘦體型、正常體型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季節(jié)冬季陽氣潛伏,脈象較平時為沉,故《難經(jīng)·十五難》指出:“冬脈石,反者為病”?,F(xiàn)代研究[1]也證實,沉脈在冬季出現(xiàn)的比率明顯高于其它季節(jié)。
2.3性別李時珍《瀕湖脈學》指出:“(沉脈)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芭哟纭笔侵概源缑}沉,“男子尺”是指男性尺脈沉。這是由于中醫(yī)理論認為女性相對陽氣不足,男性相對陰精不足而形成的脈象上的差異。寸為陽,尺為陰,故對女性來說要更重陽氣,對男性來說,更重陰精。此外,女性月經(jīng)期,有血液由胞宮排出,同時機體又產(chǎn)生相應的血液予以補充,故月經(jīng)期脈象相對平時要浮一些。
3.1氣血不足沉脈主里,常見于疾病的中、晚期,人體的氣血被大量消耗,尤其是陽氣得不到有效的補充,這是沉脈形成的主要機制。由于臟腑虛弱,氣血不充,脈氣鼓動乏力,則脈沉而無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里虛證。
3.2陰邪郁遏清代林之翰《四診抉微》指出:“但沉脈之病,為陰逆而陽郁?!薄稙l湖脈學》稱為:“沉潛水蓄陰經(jīng)病?!焙啊⑺?、痰飲、瘀血等屬于陰邪的病理產(chǎn)物,在體內(nèi)過多時,會郁遏陽氣,在脈氣運行受阻的同時,使脈氣下潛,故脈多見沉,因邪氣的不同而見沉弦、沉細、沉澀。
3.3氣機郁滯
3.3.1肝氣郁滯肝主疏泄,關(guān)系到氣機的運行。一般來說肝氣郁滯到一定程度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肝氣外越,常見浮弦脈,尤其在關(guān)部明顯;二是氣機內(nèi)郁,出現(xiàn)沉弦或沉弦細脈。
3.3.2邪郁于內(nèi)病邪內(nèi)郁,正氣被遏,正邪相搏于里,此時脈多沉而有力,為里實證。例如大承氣湯的沉遲,白虎湯的沉滑,都是由于脈氣被邪氣過度郁遏的緣故。
3.4現(xiàn)代關(guān)于沉脈形成的認識沉脈的形成,從現(xiàn)代生理病理學的角度看,與心血輸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及其所處狀態(tài)有關(guān)。心輸出的血量減少,血壓降低,血管內(nèi)壓力減小,血容量不足,是沉脈形成的主要成因,這些因素常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營養(yǎng)不良性疾病如腫瘤、慢性肝??;及有心輸出量減少癥狀的疾病如心肌病、主動脈瓣狹窄等;這些沉脈多沉細無力。此外,水腫使表皮與脈管間組織增厚,也可使脈搏處于沉位,如急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心力衰竭等。在周圍血管痙攣或收縮時,外周血管內(nèi)阻力增高,此時脈沉而兼弦,可見于高腎素性高血壓、尿毒癥并見高血壓等。
我曾經(jīng)提到[2],張仲景診脈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當取太過不及”。診脈取太過不及,是診取病脈最大的法則,這一原則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關(guān)于取太過不及,在仲景脈法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浮沉的比較。何謂浮沉比較?《素問·平人氣象論》云:“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币簿褪钦f借助浮沉脈象的比較,以判斷正氣的強弱,邪氣的多少以及病位和病勢。
例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提出的胸痹心痛的病機“陽微陰弦”,該篇云:“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标栁㈥幭冶缓笫泪t(yī)家公認為是對胸痹心痛病因病機陰寒內(nèi)盛、阻遏胸陽的高度概括。這種浮沉比較的情況在《傷寒論》中也每每多見。例如《傷寒論》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陛p取脈浮為陽浮,沉取不足是陰弱?!督饏T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曰:“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此為血虛歷節(jié)的病機,即陰血不足,外受風邪,風血相搏,流入關(guān)節(jié)。
再如《傷寒論》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北緱l提出一個著名的治法,即先補后和之法。在這里,陽脈澀,陰脈弦是依據(jù),浮取而澀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沉取而弦,是邪入少陽,木郁乘土。故先以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固其本,再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治其標,先后緩急,一目了然。
5.1主里證沉脈主里,這是最基本的主病。《傷寒雜病論·平脈法》曰:“寸口脈……沉在里”,明確指出沉脈主里證。《素問·平人氣象論》指出:“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中,就是“里”的意思?!端貑枴っ}要精微論》進一步指出:“推而不外,有心腹疾也?!敝劣凇皥浴保鳛槊}象來講可作“實”,有力解釋,緊脈、弦脈等皆屬此類,《太素·寸口診》篇作“寸口脈中手沉而緊者,曰病在中”?!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愤€指出:“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及腹痛?!笨梢姵撩}主里,有沉而有力與沉而無力之別,分別見于不同性質(zhì)的里證。
5.1.1陰寒內(nèi)盛陰寒內(nèi)盛,脈多沉而兼緊,兼弦;陰寒凝結(jié),則沉且遲?!督饏T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云:“寒病繞臍痛,若發(fā)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此為陰寒錮結(jié),氣機閉塞,治宜大辛大熱之烏頭祛寒破結(jié),溫通血脈。如沉脈與弦脈相兼,則主痰飲內(nèi)停,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曰:“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治宜用十棗湯破逐水飲。
一般來說,陰寒越盛,其脈越沉。故仲景脈學中常以之作為陽氣多少的標志,例如《傷寒論》327條云:“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厥陰寒證脈多沉,現(xiàn)見浮,說明陽氣來復?!秱s病論·辨脈法》指出:“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此陰證見陽脈,陽氣來復之征兆,故可斷為欲愈。至于“陽病見陰脈者死”,說的是陽病見到陰脈,病情重,預后不佳。例如《傷寒論》208條:“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陽明病屬于里實熱證,其脈象,186條指出“傷寒三日,陽明脈大”?,F(xiàn)見遲脈,表明腑氣不通,氣血不暢,脈道不利,屬于陽明病重證,預后不佳。陰脈除了遲,還有“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傷寒雜病論·辨脈法》)。
病案1 龔某,男,30歲。就診日期2013-11-13,ID號:ZA4350036。
慢性胃腸炎多年,大便不調(diào),排便不暢。多方醫(yī)治無效。脈沉,關(guān)滑尺弱,舌紅暗,苔白。
腎陽不足,水濕化熱。四逆湯加減。處方:制附片10g,干姜10g,人參10g,炙甘草10g,陳皮10g,黃芩10g,黃連10g,白花蛇舌草30g,木棉花15g。7劑。
2013-11-27。復診,自述上藥共服用14劑,諸癥消失。診其脈沉細,舌紅暗苔白。
按:《內(nèi)經(jīng)》云“大則邪進,小則平”。關(guān)脈由滑轉(zhuǎn)細,病癥緩解。
病案2 候某某,女,65歲。就診日期2011-11-21。
肺癌手術(shù)后,服用易瑞沙已經(jīng)1年余,有高血壓病史,正在服用降壓藥。近期咳嗽痰多,痰色黃,夜間為甚,胸悶短氣,呃逆,腸鳴,寸脈滑數(shù),尺沉弱,兩手脈同,舌紅苔黃。治以清熱化痰,溫膽湯加味,七劑。服用到第3劑時,咳嗽氣短加重,遂停止用藥來門診復診。反復思考,是否辨證錯誤,因其尺脈沉弱。但又慮其痰黃,舌紅苔黃,寸脈滑數(shù),先開小青龍湯3劑,服用后再診,自述較第一次方感覺有所改善,于是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人參、化橘紅,再服用7劑而緩解。
按:此案先后三次易方,雖一派痰熱之象,但尺脈沉弱是關(guān)鍵,辨為腎陽虛,寒濕內(nèi)盛,肺氣不宣而收效。
5.1.2水飲《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云:“脈得諸沉,當責有水”,又云“寸口脈沉滑者,……名曰風水”,水飲致病,出現(xiàn)沉脈,乃水濕在表,壓抑脈道所致。沉脈主水,一般以相兼脈形式出現(xiàn),例如沉滑、沉弦、沉緊。例如《傷寒論》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脾虛水停的脈象就是沉緊。
病案舉例:鄧某某,女,50歲。就診日期:2013-11-20。
患有甲亢、類風濕、貧血、慢性支氣管炎等多種疾病,咳嗽多年,痰多色白,怕冷。脈沉弦有力,舌淡暗苔白。辨證為肺脾腎陽虛,痰濕內(nèi)阻。麻黃附子細辛湯加人參。服藥2周后病情明顯減輕。
按:此為痰飲病,脈沉弦有力,以溫化為治。
5.1.3陽氣虛衰陽氣不足,鼓動無力,脈多沉而兼弱,兼微,由于腎為陽氣的根本,故此脈象尤其多見于少陰病。《傷寒論》少陰病提綱證281條指出:“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300條:“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對這種情況,《傷寒論》323條指出:“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場”。
病案舉例:黃某某,男,40歲。就診日期:2003-8-16。
患者因生意需要,經(jīng)常陪客戶飲酒,每次飲酒后覺發(fā)熱,口粘,口苦,須飲涼茶方可減輕,先是1杯,后來發(fā)展到飲3杯才覺有效,如此近2年余。最近幾月來覺精神萎靡不振,胃脘脹滿,頭重如裹,四肢沉重無力,小便黃,口苦,尤其口粘嚴重,已服用中藥2月余,病情逐漸加重。查閱病例,前醫(yī)所開之藥,均為清利濕熱之品。舌紅暗,舌苔黃膩,脈沉細無力,尺脈尤甚。辨為脾腎陽虛,以四逆湯加減:制附片10g,干姜10g,生曬參15g,黃芪15g,炙甘草10g,薏苡仁15g,砂仁5g。七劑。處方開好后病人一看大熱天服用附子、干姜,面露難色,經(jīng)反復做工作,最后同意加原方劑量減半,服用一周以觀察效果。當時即明確告訴他,由于劑量減少,這一周,只要不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即可,說明辨證是對的。第二周患者如期而至,告知沒有任何不適,于是恢復原方劑量,再服用1周,癥狀明顯緩解,再以原方加減2周而愈。
按:此案由于癥狀,舌象非常類似濕熱證,故2個月來一直被當作濕熱證治療,這里,脈沉細無力,精神萎靡不振是辨證的要點。
5.1.4氣機郁滯氣血在脈道的運行,不僅需要陽氣的鼓動,還依賴于肝氣的疏泄。肝失疏泄,氣機不利,亦可見沉脈,多沉弦或沉弦細。例如《傷寒論》318條云:“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雖然未指明脈象,其脈象從臨床經(jīng)驗看多為沉弦或沉弦細。再如《傷寒論》365條:“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這里講的是厥陰熱利,病機為濕熱內(nèi)蘊,壅滯大腸,氣機不暢。脈象的特征是沉弦。
此外,由于邪氣郁閉,陽氣內(nèi)伏,脈道不利,也常見到沉脈。例如《傷寒論》350條云:“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此乃里熱熾盛,熱伏于里,陽氣不能外達于四肢,故手足厥冷。此處的滑,當為沉滑,陽氣不能外達故脈沉;邪氣盛,故脈滑。
5.1.5血虛血虛,脈道失去充盈,脈必沉,此時多為沉細脈。宋·陳無擇說:“細為氣血俱虛……”(《三因極一病證方論》)?,F(xiàn)代脈學研究[3]揭示,細脈的形成與有效循環(huán)容量減少,心臟射血阻抗及總外周阻力增加,每搏輸出量降低有關(guān)。
病案舉例:劉某某,女,41歲,就診日期2011-11-26。
患者多年來四肢不溫,夏季都需要穿襪子,天冷時尤甚。診其脈沉而細,舌暗淡苔白較厚。此乃陽氣不足,血虛寒凝。當歸四逆湯加味。當歸10g,桂枝10g,芍藥15g,細辛10g,通草10g,人參15g,制附子10g,炙甘草10g,大棗五枚。因患者路途較遠,囑其服用14劑后再來復診。數(shù)月后來電話,說服用完14劑后癥狀明顯減輕,自行又用原方再服用了2周,病情基本緩解。
5.1.6陰虛內(nèi)熱陰虛內(nèi)熱,脈多沉而兼細數(shù)?!秱摗?85條:“少陰病,脈細沉數(shù),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指的是少陰熱化證,腎陰虧虛,不可發(fā)汗。
5.2見于表證
5.2.1表證初期感受風寒之邪,因寒性凝泣收引,腠理閉郁,經(jīng)脈不暢,陽氣一時不能外達,故脈不僅不浮,反而見沉(緊)。如《四診抉微》云:“表寒重者,陽氣不能外達,脈必先見沉緊?!边@也是《傷寒論》3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中惡寒為什么總出現(xiàn)在發(fā)熱之前的原因。對此,已故名醫(yī)姜春華[4]老先生深有體會,指出:“凡初病惡寒,脈多沉緊不顯浮大,迨熱漸增,脈漸浮,若發(fā)熱逐漸增盛,其浮必與他象相兼,如數(shù)、洪等?!?/p>
5.2.2太少兩感民間俗以“腎傷寒”、“夾陰傷寒”稱之。太少兩感證是由于少陰陽氣虛弱,感受寒邪,太陽、少陰兩經(jīng)同時發(fā)病,較單純的太陽傷寒要嚴重。辨別太少兩感證的重要依據(jù)是脈沉。對于太少兩感的治療,根據(jù)程度有太少同治和先少陰后太陽的不同。例如《傷寒論》301條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倍秱摗?2條:“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方”。前者為表里同治,后者為先里后表。
病案舉例:唐某某,女,45歲。就診日期:2012-8-12。
患者因吹空調(diào)時間過長而感冒,自行購買小柴胡沖劑服用2天,癥狀有加重趨勢。惡寒,頭痛,周身不適,咳嗽,舌紅暗,苔白,脈沉。此乃太少兩感,治以麻黃細辛附子湯,3劑而愈。
綜上所述,沉脈的形成機制復雜,主病較多,多以相兼脈形式出現(xiàn),在臨證時須仔細辨別。
[1]唐亞平,楊宏寶,樊新榮,等.沉脈與生理性因素的相關(guān)性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8):1046-1047.
[2]楊運高.張仲景脈學特色探討[J].中國中醫(yī)基礎(chǔ)醫(yī)學雜志,2014,19(11):1247-1248.
[3]李紹芝,李冰星.對細脈者脈圖參數(shù)和心輔出量的初步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1988(1):42-43.
[4]姜春華.對脈學上若干意見的探討[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64,(4):34-36.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9.001
1672-2779(2014)-09-0001-02
??張文娟 本文校對:王曉平
201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