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合肥 230036)
WANG F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036)
對開展認真嚴謹?shù)纳鐣茖W研究來說,明確無誤地闡述相關范疇概念是極為重要的。如果概念不清晰,就容易出現(xiàn)研究對象內(nèi)涵混亂、外延模糊等情況。就本文來說,明晰理性和理性政治的概念是展開更深層次討論的基礎性工作。
1.關于理性。
理性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脑~匯,但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越是熟悉的便越是陌生的?!币环矫?,理性范疇被用得很廣泛,這個詞在現(xiàn)代社會已是日常生活中的通俗用語。另一方面,關于理性含義的界定,不僅一般人難以回答,就是專家學者也是眾說紛紜。經(jīng)過審慎分析,本文同意對理性內(nèi)涵作下述界定:理性作為人類超越動物界的非凡品質(zhì)和能力,其內(nèi)在本質(zhì)在于尋求并堅持思維自身及思維對象的普遍性、明晰性和確定性,也就是說,在于發(fā)現(xiàn)并尊重思維和外在世界的客觀規(guī)律。[1]37這個定義有兩層含義:
第一,理性作為有別于非理性的人類認識能力,它既是人類所獨有的,又是人類所共有的。前者表明動物不具備理性能力,也就是說,動物不具備自我意識和超越自我意識的理性反思能力,只有本能;后者表明凡是人類,都能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獲得理性能力。蘇格拉底感嘆的“人是一種理性動物”,以及中國人常常掛在嘴上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都表達了人類具有普遍的理性能力。
第二,人類社會的進步正是源于人類運用科學、規(guī)律與理性制約任性、肆意、非理性的過程。哲學家黑格爾以他一貫的歷史哲學視野闡述了這個問題:“世界歷史就是對無約束的天然意志的訓練,使它‘服從于普遍的原則’,并且賦予它主觀自由?!保?]另一位哲學家弗洛姆也指出理性對于人類的意義:“人類歷史的推動力內(nèi)在于理性的存在,通過理性,人創(chuàng)造了人自己的世界。”[3]
2.關于理性政治。
所謂理性政治是指把理性引入政治生活,使得政治統(tǒng)治者和政治參與者都能夠按照政治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推進政治發(fā)展。
以理性視為政治正當性之根據(jù)發(fā)端于西方,有著漫長的歷史。早在古羅馬法典中,法律已被看作是一種“與個人無關的理性”。[4]同時期的西塞羅對“理性政治”作了富有激情的陳述:“事實上有一種真正的法律——即正確的理性——與自然相適應,它適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不變而永恒的……它不會在羅馬立一項規(guī)則,而在雅典另立一項規(guī)則,也不會今天是這個規(guī)則,而明天又是另一種規(guī)則。有的將是一種法律,永恒不變的法律,任何時期任何民族都必須遵守的法律?!保?]不難看出,在古羅馬時期,人們對理性政治的理解還離不開神學和自然法學的窠臼。至于什么樣的統(tǒng)治形式和政治參與才真正符合理性要求,符合政治發(fā)展規(guī)律這個問題,則是由馬克斯·韋伯予以以系統(tǒng)回答的。
韋伯分析了政治統(tǒng)治的三種理想類型,即:(1)傳統(tǒng)型統(tǒng)治模式,這種模式相信傳統(tǒng)與習慣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力量,人們對一個統(tǒng)治狀態(tài)“習以為?!北隳軌蛐纬蔁o與倫比的忠誠和服從;(2)卡里斯馬型統(tǒng)治模式,也叫魅力型統(tǒng)治模式,這種模式相信人們之所以服從某個統(tǒng)治者,在于這個統(tǒng)治者具有某種超凡脫俗的品格以及令人炫目的個人魅力,猶如歌曲《Super Star》中唱得那樣:統(tǒng)治者“是電,是光,是唯一的神話;是意義;是天是地;是神的旨意”;(3)法理型統(tǒng)治模式,這種統(tǒng)治類型以全體社會成員的理性為基礎,并且依據(jù)理性化的法律規(guī)則來管理社會,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服從統(tǒng)治,在于服從法律,服從法律在于服從自己的理性。[1]238
不難看出,第一種與第二種統(tǒng)治類型建立在奴役和非理性的基礎上,與理性政治背道而馳。第三種類型是契合理性政治的治理模式。一方面,法理主義蘊含的法律至上與普遍守法制約了熱情和人治的沖動,從形式上符合理性政治的要求;另一方面,法理主義蘊含的“權利與義務對等,反對少數(shù)人暴政,也反對多數(shù)人暴政”的良法思想規(guī)制了專制主義的肆意,從內(nèi)容上符合理性政治的要求。
需指出的是,上述理性政治雖然圍繞政治統(tǒng)治而展開,但是,政治參與和政治統(tǒng)治是緊密相連的,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事實上,特定的政治參與類型決定了相應的政治統(tǒng)治模式,誠如胡適先生所言“有什么樣的人民,就有什么樣的政府”。因此,設想構建理性政治,與其關注政治統(tǒng)治類型,不如更關注公民政治參與模式的構建。下文將從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角度分析我國理性政治的發(fā)展路徑。
當代中國的政治體制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整體推進正逐漸進入科學化、法治化和理性化軌道,但從理性政治的視野觀之,仍存在諸多值得反思之處。從政治參與來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水平和程度不高,嚴重梗阻了當前我國理性政治的發(fā)展。
一方面,由于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水平不高,造成了當代中國權力制約程度有待提升,法理型治理模式也有待進一步落實和發(fā)展。
當下中國理想模式下的權力制約機制如圖1所示。在這個理想模式中,政治統(tǒng)治權與公民參政權相互制約,構成一個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環(huán)模式[6]102。這個模式所揭示的政治模式正是一種理性政治。
圖1 理想模式下的當代中國公共權力制約機制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理論要回到實踐中獲得檢驗,并在實踐中進一步發(fā)展。因此,不是活生生的政治實踐服從抽象的政治邏輯,而是理論化的政治邏輯要服從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政治實踐。由于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不足,上述理想的政治邏輯容易折射成變異的政治實踐。
首先,由于公民政治參與匱乏,我國公民缺乏制約各級代議機關的職權,而各級代議機關又缺乏制約黨政機關的職權,使得各級行政機關向各級代議機關和人民承擔責任的動力機制不足。其次,由于一些公民選擇無序政治參與,公共權力只能進一步強化管理民眾的管制權,于是,公共權力日益強大。在這種情況下,上述理想的權力制約模式就在實踐中經(jīng)常遭遇斷裂。如是背景下,法理型政治參與模式和理性政治會因為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缺失而漸行漸遠,實踐狀態(tài)下的權力制約機制如圖2所示。
圖2 實踐狀態(tài)中的當代中國公共權力制約機制
另一方面,我們要追問是哪些因素使得我國當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程度和水平不高,并進一步追問如何才能克服這些因素?本文試作如下分析:
第一,由于受盛行幾千年自然經(jīng)濟傳統(tǒng)的影響,同時受建國后長時期實施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的影響,當代中國社會公民主體意識匱乏。它的集中表現(xiàn)是公民主體意識不足,政治參與動機不強。
首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眾多傳統(tǒng)文化中基本上都是倡導臣民對君主無條件服從的義務本位文化。這種義務本位文化在實踐中表現(xiàn)為奴性文化,它對現(xiàn)代公民主體意識的培育具有十分嚴重的梗阻作用。在上述文化的驅(qū)使下,許多公民在“族權、神權、政權和夫權”四根繩索的壓迫下,主動且非常頑固地以臣民精神為心靈皈依。面對這種情形,從西方法治國家傳過來的公民主體意識就很難在中國社會開花結(jié)果。
其次,建國后中國社會長期施行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也阻礙了公民主體意識的發(fā)展。這種長時期實施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在中國形成了一種“政府主導下的‘計劃性民主’,是政府賜予性的民主,而不是基于經(jīng)濟發(fā)展和公民社會要求生長出來的民主”?!坝媱澬悦裰鳌钡奶卣魇?“國家掌握了全部社會資源,與此相適應的是把全體公民都組織在某一國家或集體的單位之中,公民成為有組織的集體這一機器上的螺絲釘?!保?]不難看出,計劃經(jīng)濟和“計劃性民主”從根本上遏制了中國社會公民權利意識的生長。因為,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市民社會幾乎完全被政治國家所吞沒,公民只能依附政治國家的身份治理才能生存,不能脫離政治國家“遺世而獨立”。
上述兩種因素惡性循環(huán),現(xiàn)代公民的平等主張、自由意識主張、權利主張以及有序政治參與主張最終在“人的依賴社會”中消失。結(jié)果就成了馬克思所描述的那樣:臣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并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8]公民權利意識的缺失直接使得大量的社會成員不適應行使自己的社會權利,在突如其來的民主體制面前無所適從,結(jié)果導致普遍的政治不參與。誠如有國外學者所指出的那樣:“許多人不參與政治只是因為他們滿足于把政治留給其他人去做,而且滿足于自己的命運?!保?]21
第二,由于缺乏公民責任意識,當前我國部分公民在政治參與中存在參與動機不強和無序參與等不良傾向,為理性政治的發(fā)展設置了嚴重障礙。
首先,參與動機不強體現(xiàn)為公民在政治參與等具體政治行為中存在著被動服從心理,不愿擔負起公民責任。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除了上述臣民意識遏制了公民主動參與的責任外,集體行動的邏輯也消解了公民積極參與的熱情。也就是說,一些公民有可能通過“搭便車”的方式實現(xiàn)個體利益最大化,從而不愿意花費精力參與公民權的行使。美國學者奧爾森指出:“除非一個集團中人數(shù)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強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個人按照他們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尋求自我利益的個人不會采取行動以實現(xiàn)他們共同的或集團的利益?!保?]問題在于,這種“集體行動的邏輯”有可能造成大多數(shù)公民“各人只掃門前雪,不管大雪天上飛”,結(jié)果在強大的公共權力面前集體失語。歷史無數(shù)次證明,正是這種汲汲于私域權利的公民太多,公民權才成為橡皮圖章,公共權力也才逐漸演變?yōu)槊婺靠稍鞯睦S坦。
其次,無序參與體現(xiàn)為一些公民在政治參與時不是根據(jù)理性思維做決定,而是受制于以人情、親情、功利等為主要內(nèi)容的非理性思維。其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盛行費孝通先生強調(diào)的“差序倫理格局”,這致使一些社會成員在政治參與中表現(xiàn)出重視“惟親”、“惟友”的小圈子文化和忽略普遍理性主義的不良傾向。其二,市場經(jīng)濟強調(diào)追求經(jīng)濟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選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效促進了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些社會成員過分“為我”的觀念,他們在具體的政治參與和其他社會參與活動中,往往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相信“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很難用妥協(xié)和協(xié)商的方法理性解決沖突。
總之,正是缺乏公民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公民的政治參與背離了理性政治的軌道,而理性的政治統(tǒng)治模式又不能建立在無序政治參與和公民政治不參與的基礎上??梢姡訌姽窠逃?,塑造一代既具有主體意識又具有責任意識的公民,對構建理性政治具有關鍵意義。
公民教育作為一種公民文化生成機制,它對理性政治的培育、發(fā)展和維護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一言以蔽之:有效的公民教育可以催生現(xiàn)代公民從事積極而理性的政治參與,抵制公民無序政治參與和政治不參與,進而維護現(xiàn)代法理型統(tǒng)治類型的良性、健康和持續(xù)發(fā)展。從公民教育的結(jié)構來說,現(xiàn)代公民教育必須是公民主體意識教育和責任意識教育的統(tǒng)一。[1]112-115
1.公民主體意識的培育和養(yǎng)成。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現(xiàn)代公民意識,首先要看他有沒有從依附性的臣民角色中解脫出來,自覺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能動主體。具體來講,憲政民主政治的良性運作,需要每個社會成員清晰無誤地了解自己的社會權利,進而在擺脫種種外在控制的情形下,自由地選擇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因此,公民的主體意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培育:
首先,培育公民的權利意識。在理性政治下,權利是一種經(jīng)由憲法和法律確認的正當資格。從法理上說,這種資格普適于特定國家的所有公民,但每一個公民究竟是否了解以及怎樣認識和運用自己的法定權利,卻是大相徑庭的。一個對權利缺乏自覺意識的人,只能被動地充當受保護者的角色,而且,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也會無意識地做出一些誤用和濫用權利的不當行為。與此相反,一個合格的公民應對自己的權利有全面的認識和正確的理解,并善于運用權利去追求和實現(xiàn)自己的正當權益;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對一切正當運用權利的言行給予尊重;在公民與政府的關系上,應明白政府權力來自公民的授予,繼而自覺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梢哉f,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也是理性政治的支柱。
其次,培育公民的平等意識?,F(xiàn)代公民既推崇個人自由,也強調(diào)相互平等。這種平等意味著,社會成員具有不分貴賤的平等人格,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平等權利擴展到所有公民身上。每一個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應該受到無歧視的平等對待。如果說,權利優(yōu)先是理性政治的本質(zhì)訴求,那么,對這個訴求更全面的把握就是權利要由權利來限制,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明確的“群己權界”,并能夠“定紛止爭”。
再次,培育公民的參與意識。在現(xiàn)代政治生活中,公民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而不再是“法者,著之于官府,施之于百姓”的被動服從者。其所以如此,一是因為憲法賦予他們以參政權利;二是因為對個人或所屬群體的利益關切或者說權利主張激發(fā)了他們的政治參與動機;三是因為民主政治不但給他們多樣化和經(jīng)常性的參政機會,也使得他們在他人成功參政經(jīng)驗下增強自己參政的信心和效能感。誠如阿爾蒙德指出的那樣:民主政治里的公民是用“要求”的口吻來說話的,而政府官員則必須回應公民的要求。[10]
2.公民責任意識的催生和發(fā)展。
公民誠然是享有權利的獨立個體,但是,任何權利的享有和行使都聯(lián)系著相關的義務。因此,公民之公,表明它不是一個純粹的私人性概念和權利概念,它還意味著一系列責任和義務的擔當。打開我國現(xiàn)行憲法,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不僅是我國公民的八大權利,還有五大義務。孟子曾說: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巴洳磺笨梢岳斫鉃?,社會成員的私權利得到法律有效保護,盡管面對種種壓力,我們完全可以憑借法律的力量不屈服,維護我們權利的完整;“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則可以理解為,我們不僅應該保護自己的私權利,也應該尊重別人的權利,不能因為富貴就肆意侵犯弱者,也不能因為貧窮就去仇富甚至希望去用暴力手段“劫富濟貧”。前者可謂公民權利意識,后者則是公民責任意識。在構建公民理性社會的過程中,后者則更為重要和關鍵。也就是說,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公民不但可以合法謀取自己的正當利益,還必須對他人盡責,對社會盡責,對國家盡責。正所謂,不論自由的價值被抬舉得何等重要,都不能將其理解為不加任何收斂的我行我素。
孟德斯鳩指出:“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個國家里,也就是在一個有法律的社會里,自由僅僅是:一個人能夠做他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去做他不應該做的事情。”[11]因此,要把權利和自由納入健康的有序軌道,必須確立一套正當?shù)南拗菩砸?guī)則。這套規(guī)則就是體現(xiàn)公民責任意識的法律體系,它表現(xiàn)為一系列禁止性規(guī)定。因此,在我們催生公民權利意識的同時,千萬不能忽略公民責任意識的養(yǎng)成,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需要的理性公民,不僅懂得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也懂得用法律限制自己的行為,尊重他人和社會的權利。
總體來說,現(xiàn)代公民精神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概念。它包括社會成員強勁的主體意識和嚴謹?shù)呢熑我庾R,是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缺乏權利意識和主體意識,傳統(tǒng)社會的奴性思想就有可能復活并再次為禍;缺乏責任意識和尊重他人的“群己權界”意識,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就會夸大為極端的個人自利主義,從而破壞現(xiàn)代理性政治的秩序基礎。因此,要為建設理性政治和發(fā)展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夯實基礎,只能加強公民教育,塑造一代既具有主體意識又具有公共意識的現(xiàn)代公民。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1]陶富源,王平.中國特色協(xié)商民主論[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羅素.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245.
[3]弗洛姆.為自己的人[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56.
[4]賽班.西方政治思想史[M].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189.
[5]喬治·薩拜因.政治學說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204-205.
[6]王平.問責權法治化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7]蔡定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改革與憲政發(fā)展[EB/OL].[2008-2-28]http://china.findlaw.cn/info/lunwen/faxuelw/263926.html.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9]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10]阿爾蒙德.公民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23.
[11]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