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燕,趙玉增
(泰山學院 a教師教育學院;b教學質量監(jiān)控中心,山東泰安 271021)
項目化教學是在職業(yè)教育中被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法要求教學工作圍繞項目展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育技術學專業(yè)技能型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將項目化教學應用到該類課程中,有利于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教育技術學的專業(yè)課大致可分為以講授為主的理論課和以實驗、實習、實訓為主的技能課,技能課大概占到專業(yè)課的70%左右。這些技能型課程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影視與多媒體創(chuàng)作能力、教育軟件開發(fā)能力、網站設計開發(fā)能力、數(shù)字化教育環(huán)境建設能力、教育技術研究能力等專業(yè)能力為目標。
文獻研究表明,項目化教學起初主要應用于職業(yè)教育之中。2005-2011年,職業(yè)教育課程項目化教學的研究文獻數(shù)量占職業(yè)教育研究文獻總數(shù)量的90%以上,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項目化教學方法的探索、實踐及應用等方面。近年來,在普通高等教育的某些專業(yè),如藝術設計、計算機等專業(yè),開始嘗試使用項目化教學。不管是職業(yè)教育,還是普通高等教育,其實施項目化教學的課程大都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某種專業(yè)技能(能力)為目標。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項目的選擇與設計、項目的教學組織、實施方案設計與具體過程、效果分析與評價、問題與思考等方面。
泰山學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從2007年開始招收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學生。根據學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改革創(chuàng)新的指導意見,對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進行了修訂,自2010級開始,陸續(xù)在“攝影與平面藝術”、“計算機圖文設計”、“攝錄像技術”、“教育電視節(jié)目策劃制作”、“網絡技術基礎”、“網站設計與開發(fā)”、“網絡教育應用”等技能型課程中實施項目化教學。
根據項目化教學的基本思想。對教育技術學專業(yè)技能型課程項目化教學主要包括四個環(huán)節(jié):項目設計、項目實施、項目完成、總結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項目化教學的主導,是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策劃者、組織者、指導者和評價者;學生是項目化教學的主體,從信息收集、方案設計與實施,到完成項目后的評價、總結反思,都由學生自主完成。
根據攝錄像技術課程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容的要求,攝錄像技術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按以下步驟進行:
項目設計是項目化教學的基礎,是對學習內容以項目為中心進行的新規(guī)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了7個項目:攝像機電子說明書編制、校園建筑物簡介、校園風光拍攝、校園新聞片攝制、體育課或體育活動實況錄制、歌曲MV制作、不同體例電視片或自選主題創(chuàng)作等。
3.2.1 成立項目小組
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yōu)勢互補”的分組策略,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5-6人。做到每個小組的實力相當,同時對組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男女搭配等進行優(yōu)化組合。
3.2.2 方案設計與實施
小組成員首先需要明確項目目標,討論完成項目實施方案;其次,分工合作完成各分鏡頭的拍攝;再次,根據拍攝內容進行組內討論、修改、補拍;最后,小組分工合作剪輯完成短片制作。在小組方案實施前,教師要認真審核實施方案,如果合格可以實施項目,不合格則給出修改建議,小組修改合格后再實施,保證實施過程更加高效。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輪流跟隨每個小組進行指導、答疑、監(jiān)督及必要的理論知識重復或補充,及時提示學生應該怎樣操作,幫助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小組成員拍攝完片段后通過研討選擇最佳鏡頭,制作并提交項目成果。
3.3.1 成果展示與評價
每個小組成員輪流作為代表闡述項目成果的創(chuàng)作構思、主題、拍攝技法與效果(重點)、拍攝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辦法,并且要解答其他小組的疑問。然后對項目成果進行評價,評價分為三種:組內評價、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通過評價,各小組吸取建議對作品進行修改。
3.3.2 成績評定
項目教學法的成績評定主要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程總成績由平時表現(xiàn)、小組作品、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xiàn)、實驗報告、對項目的貢獻程度,主要由教師根據平時教學記錄評定;小組作品成績由3-4名老師對小組作品進行評定,取平均分;期末考試成績?yōu)榘俜种疲捎瞄]卷考試方式。
一方面是各小組成員要寫實驗日記與心得,根據組間評價及教師評價的建議,總結項目完成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比如分工是否合理、時間安排是否恰當、操作技能是否熟練、編輯技術是否精湛等等,知道存在的缺陷和努力的方向,為下一個項目的實施提供改進的依據。另一方面是教師要進行教學總結反思,比如項目選擇是否恰當、分組是否合理、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存在的統(tǒng)一問題是什么,如何解決等,從而對項目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必要的調整,以實現(xiàn)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
項目化設計將課程分為7個項目,并對項目成果做出具體要求,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項目成果也可以變化,學生可以用實際拍攝任務作為項目去完成。如2011級新生軍訓閱兵式、學校大型文藝活動、教師培訓、教職工演講比賽、社團活動、精品課程攝制等,其項目成果形式就依具體內容而定。
項目化教學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不同,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自主”、“自制”能力,因此合理有效的過程性評價和監(jiān)督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雖然輪組參與項目實施過程、制定了較為詳細的成績評定方案,但是并不能保證每個小組人盡其責,調動學生參與項目的“熱情”,保證“人人都能得到能力的發(fā)展”,是項目實施中的重要問題之一。
實施項目化教學的教師應該是“學術型+技能型”的復合人才,要求教師即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要有較強的實踐經驗。實踐中課程指導教師多偏重學術型,在項目設計和指導過程中存在著某些局限。在整個過程中,把主體位置交給了學生,教師提供服務的類型增多了,既有理論知識的講授,又有專業(yè)技能的訓練,還有學習方法、管理方法、監(jiān)督機制等指導,因此教師需要具備更強的實踐能力。
學生在項目化教學中是“主動認知”的角色,這與傳統(tǒng)的教學中“被動接受”有很大的區(qū)別,角色的轉換需要一定的時間,同時對“項目”的模糊理解也影響了項目化教學的實施效果。因此,教師要采取措施增強學生對項目的認知。比如,充分做好教學準備工作,讓每位學生清楚項目的目標要求、知識準備、實施步驟、實施策略等,從而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完成角色轉換,以此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1]賈春燕,李冬梅.項目化教學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研究——基于CNKI檢索文獻的內容分析[J].科技信息,2010,(34):385-386.
[2]賈春燕.教育技術學專業(yè)項目化教學初探——以泰山學院為例[J].科技信息,2011,(36):183-184.
[3]夏正達.攝像基礎教程(新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4]肖勝陽.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開展項目教學法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3,(10):72-76.
[5]劉科,等.項目化教學在技術基礎課中的應用[J].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學報,2009,(20):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