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標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方法,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其中,綜合·探索領域所設計的內容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了美術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現(xiàn)了美術課程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筆者通過蘇少版初中美術教材的實踐,有所感悟。
一、美在環(huán)境生活中
美術課程不單單是依靠美術這個獨立的學科存在的,老師在設計教學中應考慮到其社會性、綜合性、實踐性、探究性、合作性等。筆者做過這樣的嘗試:園林設計。
由于在我們學校旁邊就有本地最大的公園——人民公園(現(xiàn)成的課程資源),筆者用了三課時完成這一學習任務。第一課時,游覽公園,任務包括:1.公園里有哪些景觀?2.有哪些要素組成?3.有多少種植物?4.你有舒適或美的感覺嗎?由每個同學進行詳細的記錄,進行討論、互通有無、歸納;第二課時,多媒體展示世界各地的園林藝術,說明中國園林在世界的地位,中國園林的特色,具體講解園林的結構,展示平面圖,結合八年級語文課教材“蘇州園林”內容,進一步了解園林的布局與藝術構思;第三課時,學生作業(yè),設計園林。小組合作,按照公園的功能需要分組設計?用綜合材料制作模型,擺出園林的造型或畫出草稿圖。將全班同學制作的模型組合起來,最后按要求添加設計出公園的道路、綠化、湖泊及景觀。作品完成以后,成立并召開發(fā)布會,邀請學生家長和別班同學參觀評價。
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完全把自己融入到現(xiàn)實社會中,學生能積極討論思考,熱情高漲,爭相設計出獨特的作品。從這些稚氣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學生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
二、美在學習生活中
我們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與各種各樣的圖表打交道,學生也不例外,每天上學放學都會看見許多的路標、指示燈;校園里有指示性的標記;教室里有課程表;地理課上要求學生能讀懂各類圖形圖表(地圖、圖表等是學習地理的基本工具),生物課上動植物的結構圖標,歷史課程的大事圖表、戰(zhàn)爭形勢圖等。我詢問了地理老師的教學進展與內容,選擇了一些相關內容,如,某地的氣溫變化與降水情況,耕地與造林面積的變化,礦廠資源與糧食產(chǎn)量的分布與提高等,讓學生嘗試用樹式、柱式、分割式等幾種不同的方法制作出圖表,根據(jù)自己的材料選擇用手繪或者拼貼的方式完成,運用線條、色塊、卡通造型等美術元素。學生作業(yè)五花八門,紛紛貼到墻上展示自己的作品,頗有成就感。
通過這種綜合形式的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精神,并使之轉化為持久的情感與態(tài)度,學會主動探究發(fā)現(xiàn)與美術有關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又能聯(lián)系其他學科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美在傳統(tǒng)文化與科技生活中
美術是文化的載體,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傳遞著人類的文明。教材中把蔡倫的造紙術,端午節(jié)等內容納入,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科技文化與美術的密切關系。美術學習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點。首先,美術活動一開始就以操作技術為主。在“當一回蔡倫”這一課,我讓學生們嘗試了如何造紙這一實踐操作訓練。學生們發(fā)揮集體智慧與團隊精神,成功制作出一張紙。從學生的表現(xiàn)看出,這樣的課程設計是符合學生的年齡要求及能力要求的,也體現(xiàn)了美術課程對學生技術意識的培養(yǎng)。實踐證明,技術操作要比理論思維更實際更有意義,因為它直接創(chuàng)造了物質與精神財富。學生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能體驗到科學給人類文明帶來的變化,他們會舉一反三地去主動探究思考身邊的用品。其次,在按照要求裝訂成書,并進行裝幀設計時,學生也體現(xiàn)出別樣的熱情。裝幀過程也是一個有趣的活動,學生嘗試運用點、線、面等元素,抽象與具象符號、或色塊等設計出既有內容又有美感的封面,彼此自豪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學生還進行交換作品留作紀念。這節(jié)課的內容體現(xiàn)了美術課與科技元素的完美結合,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體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在他們看來,紙是極其平凡的東西,卻沒想到制作起來工藝如此繁雜,讓他們懂得要珍惜每一張紙,懂得傳承中華古代科技文化的重要性,更培養(yǎng)了他們對身邊的世界的探究欲和對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這正是綜合·探索領域所要達到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金郊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