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寶雞721013)
摘要本文用理論和案例分析了美術語言中形體的構成要素點、線、面的作用以及在創(chuàng)作中如何處理。點、線、面的組合及其相互關系可以產生不同的變化,形成各種不同的界面和空間,處理好其關系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過程。
關鍵詞美術語言;形體;構成要素
抽象派康定斯基說:“點、線、面是造型藝術表現(xiàn)的最基本語言和單位,它具有符號和圖形特征,能表達不同性格和豐富的內涵,它抽象的形態(tài),賦予藝術內在的本質及超凡的精神?!毙误w在造型藝術中決定著視覺要素的空間規(guī)定性,也是最基本的美術語言。形體是物體空間存在的形式,造型藝術就是要通過形體的描繪來塑造藝術形象的。形體的構成要素主要是點、線、面、體。
點:《辭海》的解釋是:細小的痕跡。“點”是一切形態(tài)的基礎,是萬物之始,萬形之初,是形、色之源。“點”雖小,但最具向心力,可通天地之氣?!包c”的外形并不局限于圓形一種,也可以是正方形、三角形、矩形及不規(guī)則形態(tài)等,還可以是文字、阿拉伯數(shù)字、英文字母、具象圖案等。但其面積的大小,必須具備點的特征。
請看下列各圖形:
其一,性質不同的點的組合對人會產生不同的感覺;オ
其二,這種點能引起注意,凝聚視覺的作用就像萬綠叢中一點紅;オ
其三,將大小一致的點按一定方向進行有規(guī)律的排列,給人視覺留下一種有點移動而產生線化的感覺;オ
其四,這種點會給人一種三角平面的感覺;オオ
其五,將點由小到大按一定的軌跡排列,可產生空間感和優(yōu)美的韻律感。
在美術的藝術語言中,點具有大小不同的面積或體積,在平面上的點,由于大小、位置的不同,可以使人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給人以不同的情緒感染。點既是一個形的運筆起始,又是一個形的收鋒。如康定斯基所說:“點本質上是最簡潔的形”?!包c”在畫面中有時無關緊要,有時可以巧奪天工。在工藝美術的圖案設計中,可以利用點構成各種優(yōu)美的圖形。中國山水畫中傳統(tǒng)的點苔法就是以各種形狀的點來表現(xiàn)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樹根旁的苔蘚雜草,能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中國畫中印章作為一個小紅點,起著呼應、連接、醒神、補位、壓腳、攏氣、收勢的作用;中國古建筑中,很多是點給形象添了神采,如寶塔頂部法輪,屋的翼角、鴟尾等。西方的點彩畫便可作例證。這些點既是表現(xiàn)具體物象,又具有一種獨特的美。
線:點動成線,線是點移動的軌跡,也可稱之為過長的形象,即其長度與寬度形成懸殊的對比時方稱為線,線游離與點與面之間,具有位置、長度、方向、形狀等屬性,線可分為直線和曲線。直線包括垂直線、水平線、斜線。垂直線有直接、明晰、單純、明快、主動的特點,給人以挺拔、崇高、剛毅、莊嚴的感受;水平線給人以平靜、沉穩(wěn)、舒展、安寧的感受,有安定、和平、寧靜、被動的特點;斜線給人以不穩(wěn)定、活潑以及運動感。曲線則有溫暖、自由、活潑、愉悅、優(yōu)雅、流暢的感覺,是女性化的象征,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比如一個圈,一條不規(guī)則的曲線或一條直線,這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如果通過一定的創(chuàng)造法則,那么就完全不一般了。像馬蒂斯的《女人像》,就是用有變化的線條為藝術語匯,通過畫家的組合,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在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線條具有驚人的抽象能力,色彩、明暗等一些藝術語匯全被省略掉了,線和點主宰著一切,富有彈性的線條和形象緊密的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俊美、靚麗的婦女形象,與此同時,彈性有變化的線條產生了一種節(jié)奏感和生命活力感,傳達了一種躍然紙上的歡樂之情。如果在其中抽出一條線條,將變得毫無意義。音樂里,線提供了表現(xiàn)共鳴的最大倉庫。
在三維空間中,線是塑造形體的外輪廓線和標明形體內部結構的結構線。所以,線在造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線條能表現(xiàn)為一種心理和情感的效果,此外,線條還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空間關系。例如兩條粗細不同的水平直線位于同一平面時,粗的線使人感到它離人比較近,細的線則使人感到離人比較遠。古人在《芥子園畫譜》蘭譜一章中曰:“二筆交鳳眼,三筆破鳳眼”,這一交一破便是說線的運用。以線條作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在運用線條這一藝術語言方面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例如,以墨線勾描物象、多不著色的白描,僅憑簡練的線條就可創(chuàng)造出動人的藝術形象,如中國古代人物畫《八十七神仙卷》,神仙的安祥飄逸,很大程度是靠行云流水般的衣紋線表現(xiàn)的。還有中國畫把線分為“十八描”,體現(xiàn)了不同線條帶來的不同感受。
面:是線移動的軌跡,體現(xiàn)了充實、厚重、整體、穩(wěn)定的視覺效果。面在美術的藝術語言中,比點、線更顯示出具體的形,所以,談面實際上涉及到形。各種幾何形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感受,例如方形給人以方正、堅實的感覺;橫長方形給人以平靜、沉重的感覺;豎長方形給人以高聳、偉岸的感覺;等腰三角形給人以向上與穩(wěn)定的感覺。以造型為主要特征的美術,形的重要性遠勝過于其他藝術,因為沒有形,也就沒有美術。具有造型實體的建筑藝術,其重要藝術語言就是形。通常所說的一座建筑的立面,如希臘帕底農神廟和我國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的正立面,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美,同時,在立面的處理上都運用了諸如對稱、均衡、比例、節(jié)奏、韻律、虛實等一系列形式美法則。
比如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作品《曼陀鈴和吉他》,從曼陀鈴、吉他、窗、藍天、白云等物象到陰影,都被概括成面,雖然經過變形、夸張,仍能辨認出。畫面給人以活潑、歡暢和富有節(jié)奏的美感,甚至喚起你對熱情、奔放的吉他曲的聯(lián)想。畫面上還可以看到畫家用立體主義觀念分解的實物的各種形狀的面,把它們再組合后,還可以讓人保留一些扭曲的實物的立體感覺?,F(xiàn)代西方造型觀念認為,自然界的物體都是形體的規(guī)則的或不規(guī)則的組合。實在的體具有多側面可視性,所以在雕塑和建筑中形體感是最基本的材料語言。
體:即體積,是三維形象,是面移動的軌跡,它有長、寬、高。體與點、線、面相比,體更具有充實感、量感。因此,體與形狀體積是密不可分的。人對大小形體的感覺是絕不相同的,大的體積,給人以雄偉、沉重等感覺;小的體積,給人以靈巧、輕松的感覺。藝術家在體的處理中,反映了不同的追求。例如,古代宮殿廟宇為了表現(xiàn)神或君主的威懾力,常將體量感強化。古埃及金字塔、希臘雅典帕臺農神廟遺址,便是典型例子。再如,中國古代的樓閣式佛塔和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兩者都有高聳的體形,但體形并不完全相同,中國佛塔的層層屋檐形成了許多水平線,輪廓飽滿而富有張力;哥特式教堂的立面充滿了垂直線,呈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升騰之勢,借此體現(xiàn)了基督教徒向往“天國”的精神。在現(xiàn)代,也不乏用體量感表示雄偉、莊嚴、穩(wěn)重的例子。
體不僅是建筑、雕塑等三維藝術中重要語言,在繪畫中,也要考慮視覺形象的體量感。觀察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教堂天頂畫》和萊歇的《持花的女人》它們的主題不同,表現(xiàn)方式上也隔著古代藝術和現(xiàn)代藝術巨大鴻溝。米開朗琪羅筆下人物巨大的感情力量,與萊歇筆下漠無表情“機器般”的人形成對比。有趣的是,他們在追求體積感這一細節(jié)上,卻不謀而合。
點、線、面的空間形態(tài)不是絕對的,它們是通過比較而形成的,是相對的。在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是通過美術語言創(chuàng)造的,只有了解了美術語言才能更好的欣賞藝術作品,只有運用點、線、面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藝術形象,才能被欣賞者所理解,才能表現(xiàn)審美理想,表達出某種意義并傳達社會意識。
參考文獻
[1]藝術教育[M].北京:中國文化報社,2008.
[2]鄒偉民.室內環(huán)境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段七丁.中國山水畫技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4]張啟文.創(chuàng)作與構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芥子園畫傳[M].北京:民美術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
劉穎鑫(1983-),女,陜西丹鳳人,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主要從事美術方面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