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彥
摘要: 作為一種新媒介,短信在2008“蛆橘”事件的傳播中展現(xiàn)了強大的力量。本文作者從傳播學角度考慮它的角色及功用,期望能對正確引導和利用短信傳播有所幫助。
關鍵詞: 短信 流言 傳播
引言
一條關于“廣元蛆蟲柑橘”的短信引發(fā)了一次全國范圍內的柑橘危機,同時也將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不信任心理再一次曝置于放大鏡下。一時間,柑橘生蛆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各地果農和柑橘銷售商面對積壓柑橘憂心忡忡,反觀整個事件,始作俑者正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傳播力量——手機短信。
短信在這次柑橘事件中異軍突起絕非偶然,這種新興的傳播手段兼具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媒介特質,憑借其點面兼具的廣域傳播方式、迅速便捷的無障礙流通渠道、先入為主的流言輔助功能充當了事件的幕后推手。這條悄然散播開來的消息,我們稱之為“流言”比“謠言”更合適(流言,指在人們之間相互傳播的有關某種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不確切消息;謠言,指沒有事實存在而捏造的消息)。它提醒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特定的土壤中,短信傳播力量的生根蔓延格外迅猛,從傳播學角度考慮它的角色及功能,正確引導并加以利用,正成為一個值得探究的實用性課題。
一、案例介紹
2008年十月間,一條短信悄無聲息地在人們的手機中散播開來,內容為:告訴家人和朋友暫別吃橘子,今年四川廣元的橘子在剝皮后的白須上發(fā)現(xiàn)病蟲。四川埋了一大批還撒了石灰……請轉發(fā)給你最好的朋友和家人!
之后,全國柑橘銷售市場滯銷,果農面對大批積壓腐爛的柑橘無計可施。事件源頭廣元旺蒼縣銷毀了1252噸柑橘,其中有蟲柑橘僅12噸;柑橘大省湖北在今年增產10%的大好形勢下市場遇冷,柑橘七成滯銷;此外,北京、廣西、湖南等地,柑橘銷售同樣受阻,市場購買力持續(xù)走低。同時,以傳統(tǒng)媒體為平臺,形成了政府、專家、記者三方聯(lián)袂的救市局面:官員頻頻亮相柑橘展銷會現(xiàn)場帶頭品嘗,以期促進消費;專家源源輸送柑橘大實蠅防害知識,試圖以權威分析挽救消費者心理;記者追蹤公開多方資訊補救因信息滯后所導致的公民知情權淪喪……
二、傳播過程分析
傳播者:信源不明。這條信息的最初源頭無法考證,但基于短信傳播方式的特殊性,任何一個信息接收者都具備轉為傳者的可能性,更使得事件爆發(fā)后對“謠言”的追查幾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針對這次事件的傳播目的
其實很單純:主觀上的“為你好”。
受傳者:極為廣泛。手機使用者都有成為受傳者的可能,他們處于長長的傳播鏈上的一點,并且其角色極易轉化為傳者。
傳播渠道:手機短信。作為信息的搬運者,有現(xiàn)代科技的助力,其傳播速度和覆蓋面遠勝于其他媒介。
訊息:流言。在信息公開不及時、不全面的境況下,這只是一條未經證實的消息,其內容的真實性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傳播效果:令人驚奇。一條未經雕琢的消息,其影響在短時間內投射現(xiàn)實社會,造成不可控的效果。
三、短信的傳播特點分析
信息時代的傳播渠道豐富而便捷,短信作為伴隨手機普及而出現(xiàn)的一種新興傳播媒體(按照廣泛意義上的“媒體”概念即“傳播信息的介質”來定義),有如下幾個特點:
1.傳播覆蓋面廣。據國際電信聯(lián)盟稱,2008年全球手機用戶數量將首次超過沒有手機的人口,也就是手機普及率將突破50%。又據統(tǒng)計,我國從1987年開通移動電話業(yè)務到1997年用戶達到1000萬戶,用了整整10年的時間。而從1000萬戶增長到2001年的1億戶,只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此后,2002年11月,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2億;2004年5月,達到3億;2006年2月,達到4億。截至2007年12月,全國手機用戶數達5.47286億戶,手機普及率為41.6%,手機短信發(fā)送量達到5921億條。
相比而言,截至2008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53億,網民規(guī)模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普及率只有19.1%,且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
事件中,柑橘發(fā)生大實蠅疫情的消息正是借由手機持有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覆蓋面,造成了“一傳十,十傳百”的轟動效應。
2.內容編輯快捷簡便。傳統(tǒng)媒體由于要對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在內容發(fā)布上必須以犧牲時間為代價;即便是被稱作第四媒體以發(fā)布速度著稱的互聯(lián)網,盡管人人都可以在其平臺上充當信息的發(fā)布者和接收者,且信息的權威性未作強制要求,但電腦操作必然受到傳受人群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約,并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快捷簡便。而手機短信由于其操作方式簡單易學,傳播方式多為點對點人際傳播,常常用十幾、二十個字甚至幾個字就可以完成一次信息傳播,且具有“群發(fā)”和“轉發(fā)”等特殊功能,在內容編輯上具有隨意簡明的特點。
事件中,五十個左右的文字囊括了一條訊息,文字沒有經過仔細斟酌和著意渲染,同任何一條平常短信一樣,且無須加工,被不斷轉發(fā),可謂方便至極。
3.傳受條件的不受限。隨身攜帶是手機的最大特點,無論你身處何時何地(雖然一定程度上受到時空限制,比如對方關機或不在服務區(qū),但總體來說機動性非常強),無論你的收入是高是低(手機持有率將近50%,足以說明其價格已非常親民),無論你的文化水平如何(門檻低至只需要你識字),幾乎無法影響你通過手機短信在任何地方向任何人傳播任何信息。
可以想象,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人們不斷接收和轉發(fā)短信,僅僅摁幾下拇指,流言信息便快速增殖,這樣的不受限,提供了其他媒體難以逾越的傳播廣度和流通速度。
4.說服效果好。手機短信傳播區(qū)別于其他傳播媒體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一般傳受形式為點對點人際傳播,且多為非正式傳播,傳受者目的在于交換獲取信息并據此不斷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huán)境的新變化。另外傳受雙方的熟識關系,會天然地增加信源的可信度,特別在日常信息和情感交流類內容傳播上,這種信息被接受的可能性更高。“人際交往不僅比大眾傳媒獲得了更多的受眾覆蓋面,而且具有一定的心理優(yōu)勢。這種心理優(yōu)勢使得人際傳播在傳播中特別有效?!保郏保?/p>
柑橘疫情消息的短信傳播,兼具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優(yōu)勢:在大眾傳媒還沒有介入的時候,向為數眾多、各種不同又分布廣泛的受眾傳遞信息;同時它借助個人與個人間的信息傳遞展開,以手機短信為傳播介質,具有天然的傳播正效果,不易被懷疑。
5.反饋性強,擴散速度快。手機的隨身攜帶性使得這種互動接近于面對面?zhèn)鞑ィ瑐魇茈p方可以隨時根據對方的反應修改、調整、補充自己的傳播內容,從而實現(xiàn)傳播的高質高效。[2]在短信傳播中,受傳雙方處于不斷的位置變換中,而某些可共享類日常生活信息,基于短信本身作為感情溝通和獲取資訊渠道的特性,又可以迅速以兩點互傳的方式擴散,加上糅合了現(xiàn)代科技的獨特群發(fā)功能,導致其傳播速度以幾何級數倍增。
6.傳播內容的不可控。鑒于以上特點,手機成為一種民間廣為選擇的信息傳播手段,也同時導致其傳播內容的不可控。如此看來,手機短信甚至比互聯(lián)網還要強調個人化,其傳播模式既不同于平面媒體線性、單向度的“點—面”傳播,也不同于網絡無方向感的“面—面”傳播,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回歸了傳統(tǒng)人際傳播“點—點”模式。手機本身就是一個移動的通信平臺,每一個用戶都是一個獨立的傳播者,傳統(tǒng)意義的把關人蕩然無存,對社會倫理、公共道德的引導和不良信息的過濾自然也無從談起。[3]
柑橘大實蠅疫情的傳聞雖不見得是人為刻意造成的,但這種傳播方式的私密性、個人化,缺乏把關的過程模式,最終導致流言傳播的不可控,即使對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缺乏考證,也并不防礙它的大面積傳播,加之人們探求小道消息的逆反心理,甚至有某種程度上的助推效果。
四、“廣元柑橘大實蠅”事件中短信的角色分析
1.流言的傳播渠道。流言,是一種信源不明、無法得到確認的消息或言論,通常發(fā)生在社會環(huán)境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而正規(guī)的傳播渠道(如大眾傳媒等)不暢通或功能減弱的時期。[4]
應該說,短信傳言并非無中生有,四川廣元旺蒼縣確實有68000多株柑橘發(fā)生大實蠅疫情(據事后四川省農業(yè)廳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稱),事件本身并不是導致流言產生的催化劑。真正的問題在于,在“蛆橘”短信滿天飛之前,媒體上并未見任何相關報道,短信僅僅截取了事實的某一個方面,將部分事實當做整體事實加以傳播,這種證據的曖昧性惹人揣測。
“哨卡是24小時輪替的,沒有檢查到一車外運的柑橘?!薄瓘陌l(fā)現(xiàn)大實蠅開始,旺蒼縣便在東、西兩端與其他縣區(qū)交界的木材檢查站設立了哨卡,嚴禁該區(qū)域柑橘類果實和苗木外運;并防止疫情隨著河流和車輛遠距離傳播?!潞笞C明,哨卡對阻止“蛆橘”傳言的擴散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自10月下旬起,那條驚人的短信開始傳播,一位北京記者甚至在一天之內收到了10個相同的信息。[5]
不透明的信息環(huán)境給了流言以生長的溫床,半遮半掩的信息最終同短信傳播這種方式一拍即合,順理成章地飛遍全國。
2.恐慌心理的助推手。事件中短信所傳遞的信息實際上是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僅僅是一條信源不明、要素不全,卻又在正常的社會傳播渠道得不到驗證的消息,然而事關人們的切身利益,恰好迎合了大眾“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非理性心理。加上相關信息未能得到充分獲取,證據十分曖昧。一旦從特殊渠道截獲某些“蛛絲馬跡”,即使是傳言也足以促使人們將它當成一種信息資源,并據此作出私人決策,以規(guī)避可能發(fā)生的風險。
從社會心理學看來,在缺乏可靠信息的情況下,最容易產生流言傳播;在不安和憂慮的情況下,會誘發(fā)流言的產生和傳播;在社會處于危機狀態(tài)下,如戰(zhàn)爭、地震、災害時,人們容易產生恐慌與緊張感,流言容易傳播;人們認識上或思想方法上的偏差,會導致流言的產生與傳播。
面對危情,人們會構想出種種自救的辦法,如果此時缺乏正規(guī)渠道的疏導信息,手段往往是激進和無理性的。在蛆橘事件中表現(xiàn)為,無論事后政府如何誘導,專家如何補救,媒體如何勸服,依舊無法扭轉人們拒絕購買的局面。流言通過手機短信所達到的傳播效果竟有如此大的威力,通過大眾傳媒所發(fā)布的諸多權威信息在一條信源不明的短信前竟顯得如此脆弱無力。
3.輿論形成的工具。短信傳播是一種私下的行為,同一般意義上認為大眾傳播在形成輿論方面具有強大作用的觀點有所區(qū)別,這種傳播方式更多地通過人際傳播達到大眾傳播的效果,形成“多數人共有的、能夠在公開場合公開表明”的意見,即輿論,通過人們的從眾心理制約他們的行為,起到社會控制的作用。
柑橘發(fā)生大實蠅疫情的消息,經由短信在社會成員中普遍傳遞,而這種傳受關系的親密性賦予了傳播內容某種強制力,使得受傳者產生要同周圍人保持一致的從眾心理。受傳者通過短信感知社會上的“意見氣候”,并努力使自己的行為同大眾保持一致,這也是導致政府和專家的勸服行為失效的重要原因——短信已經先一步營造了“輿論”。
反觀整次事件,之所以短信傳播力量凸顯,其特定條件有如下幾個方面:
1)傳播內容的特殊性。性質非常親民,現(xiàn)實程度幾乎關系到所有社會成員,不限于特定群體。
2)傳播時機的特殊性。時值“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于媒體,大眾對于食品安全高度關注、特別敏感又信心不足。一條似真非真的傳聞像一記重錘敲打在人們本就脆弱的神經上,使得傳聞的效果數倍于常。
3)傳播途徑的特殊性。如上所述,短信的種種傳播特點,如覆蓋面廣、傳受條件不受限、說服效果好,內容不受控等,為流言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種渠道的特殊性,是其他傳統(tǒng)媒體所不能比的。
結語
目前柑橘銷售逐漸回暖,這場短信引發(fā)的風波似乎慢慢平息,而蛆橘事件留下的隱痛卻仍在繼續(xù)。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作為一種新興的現(xiàn)代化傳播手段,短信在流言傳播中一顯身手,力量強大,正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單從某一事件的傳播效果,我們無法斷言一種傳播媒介的性質。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從漫長的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來看,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chuàng)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短信的媒介特征必然為它帶來某些傳統(tǒng)媒介無法比擬的傳播效果,但這種傳播上的正效果并不一定意味著其必然起到推動事物發(fā)展的作用。它固然可以通過營造輿論環(huán)境達到社會控制效果,但往往這種控制由于缺少把關人而趨向于不易控。
目前,相關法律政策正在探索和制定中,用以規(guī)避短信傳播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追究短信造謠者責任、加強對垃圾短信的治理等。從法律角度看,這無疑可以起到一種震懾作用,但從現(xiàn)實可操作性看,還存在種種障礙:短信傳播速度之快、覆蓋面之廣使得追查和治理變得困難重重;其人際傳播特點極可能造成許多出于好心的短信轉發(fā)者變成無辜的涉嫌違法者……對于如此次蛆橘類事件,罪魁禍首還是信息的不公開和不夠公開。與其事后迅速反應,控制傳聞信息的流量和追查源頭,不如在流言發(fā)生之前做好全面完整的信息公開,做好“謠言預防機制”,這樣才能徹底終止短信傳播在特殊情境下“步入歧途”,才能更好地在利用這種新興傳播媒介時做到揚長避短。
參考文獻:
[1]Duell,Sioan,Pearce.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示[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郝曉云.短信在人際傳播中的優(yōu)勢與缺陷[J].今傳媒,2007,(5)
[3]李洋.警惕手機短信的負面效應[J].青年記者,2004,(8).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嚴冬雪,李赫然,張蔚然.“蛆橘”傳言流變調查[J].中國新聞周刊,20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