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濤
明人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有描寫雪景之句:“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此句歷來為人所稱道,淡淡幾筆,宛若天成,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將人與自然共同構(gòu)成的極有意境的畫面巧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文中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等詞句深得白描精髓,讓人贊嘆不已。但“兩三?!弊骱谓猓滩呐c教參卻一字未提,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教參對這段給予了如下譯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焙茱@然,此段譯文缺乏對全句的理解,前句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而后句卻是人兩三粒,很顯然,這里省略了“兩三?!边@一數(shù)量詞所指代的內(nèi)容。從語法的角度來看,“兩三粒人影”是無法說通的。我覺得,想要理解此處“兩三?!钡恼鎸嵑x,還得從上下文的結(jié)合中來探尋。
前句有“余舟一芥”,查《辭?!返裙ぞ邥芍航妫╦iè)[1]小草,喻輕微纖細的事物:草~,纖~,~舟。[2]〔~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ɡài)〔~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芥菜的變種,葉大,表面多皺紋,葉脈顯著,可食。亦作“蓋菜”。很顯然,作者取芥舟之意,指舟輕微纖細。后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很顯然承接上句,此中兩三粒應(yīng)指芥子。如此一來,整句的理解應(yīng)更為明確:長堤如一道痕跡,湖心亭如一個黑點,我的小舟如一條草葉,舟中人如兩三粒芥子一般。那么芥子又作何解?《漢語大辭典》注釋道:芥菜的種子。芥菜的種子黃色,味辛辣,磨成粉末,稱“芥末”,作調(diào)味品。很顯然,以芥子為喻,極言事物的微小之態(tài),來描摹西湖雪后的廣闊無邊與個人的細若微塵。但芥子似乎還蘊含著作者未表達出的某種深意。
芥子應(yīng)是佛教術(shù)語,《維摩經(jīng)不思議品》有云:“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nèi)芥子中,無所增減。”因此有須彌芥子一說。須彌是山名,源于梵語,意譯為“妙高”,古印度傳說中的山名,以它為人們所住世界的中心。須彌芥子的意思是偌大一個須彌山塞進一粒小小的芥子之中剛剛合適。形容佛法無邊,神通廣大。須彌芥子一詞在古曲詩詞中常出現(xiàn),宋人程正同在《滿庭芳》中有“誰能羨,胸中芥子,容易納須彌”之句;辛棄疾有“休說須彌芥子,看取鵾鵬斥鷃,小大若為同”之句;陸游在《周元吉蟠室詩》中有“須彌芥子話,今夕當舉揚”。張岱雖未明言芥子,但細讀張岱原文,作者寫景角度讓人感嘆,從“霧凇沆碭”的廣袤無垠,到“舟中人兩三?!钡募毼⑷鐗m,從“上下一白”,到“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其鏡頭則是從大至小,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這“痕”、“點”、“芥”、“?!钡仍~,一個小似一個,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使人覺得天地?zé)o邊都在胸懷之中,那份胸襟與氣度,不正是芥子納須彌的境界嗎?這一段是寫景,卻又不止于寫景;我們從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難感受到作者既有天地皆入我胸懷的那份豪情,又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慨。
張岱是否有如此佛心禪機?從本文的寫作背景可知,張岱出身于官宦之家,“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yōu)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參加過抗清斗爭,但以失敗告終,后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他在《陶庵夢憶·序》中說:“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粱,車旅螳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庇诖丝梢娖渲鴷既ぜ耙浴皦簟泵麜?。書中緬懷往昔風(fēng)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人世滄桑之感。“余之夢西湖也,如家園眷屬,夢所故有,其夢也真。”張岱以夢憶為名,與其說是在追憶前塵,倒不如說是感慨今生,正因為如此,張岱晚年一心向佛,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佛家的因果報應(yīng)與富貴浮云之嘆,這極大地影響了張岱的人生態(tài)度與處世哲學(xué),也直接影響了張岱的文章志趣。也正因為如此,在《湖心亭看雪》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張岱對故國家園的無限眷戀,也看到了人生如夢的感慨,全文既有天地皆入我懷中的喟嘆,又有往事不堪回首的悲涼。而這正是一個遺老應(yīng)有的感傷,也正是一名佛前懺悔者應(yīng)有的悲情。也正因為如此,在《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多處寫到了佛理禪機,非常符合當時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無論如何,張岱《湖心亭看雪》中所描繪的浩蕩雪景,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在體會作者用筆精妙的同時,更應(yīng)細品其中所蘊含的深意。
[作者通聯(lián):湖北荊州江陵縣實驗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