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爾曾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人的思想就像延伸的跑道,往往會形成一種“慣性”:懶于停下,不愿拐彎??墒?,恰恰在那些岔路口,可能潛藏著不一樣的風(fēng)景。這個時候,你是昏昏欲睡地一路滑行,還是一躍而起,跳出慣性之軌,遇見更好的自己?
尼采在《快樂的科學(xué)》中警告世人:“習(xí)慣會使我們的雙手伶俐而頭腦笨拙?!比绻覀児淌貞T性,選擇停步和退縮,那份探索的勇氣就蒙上塵埃。直到有一天,少年開始慢慢變老,對任何事情都不再驚奇,將自己置身于冰冷的鋼筋水泥與乏味的時間碎片里得過且過,仿佛被關(guān)進籠子中的鳥,時間長了即使打開籠子也不愿遠(yuǎn)走高飛。羅曼·羅蘭說:“唯有創(chuàng)造才是快樂?!碑?dāng)思維形成定勢,當(dāng)行事服從慣性,我們就變成了“套中人”,喪失了作為“我”的趣味與“我”之外的廣闊天地。
跳出慣性,跳出“信息繭房”。
《商君書》這樣寫道:“常人安于故習(xí),學(xué)者溺于所聞。”古代尚且如此,何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每個人都被海量資訊所包圍,而這些資訊又常常是同質(zhì)化的,導(dǎo)致我們陷入了一個個“信息繭房”。這些繭房限制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只接觸到與自己觀點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從而加固了我們的思維慣性。莊子言:“井蛙不可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語于冰者,篤于時也?!蔽覀儾幌胱鼍堋⑾南x,就要學(xué)會跳出“信息繭房”,拆掉思維圍墻,即主動拓寬信息來源,積極尋求不同觀點,讓自己的思維如同在廣闊海洋中航行的帆船,不畏懼風(fēng)浪,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領(lǐng)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成長,在變化莫測的世界中準(zhǔn)確地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跳出慣性,迎接未知挑戰(zhàn)。
面對挑戰(zhàn),守舊者總在此岸徘徊,而創(chuàng)新者則會嘗試搭建勇氣之橋,駕駛信念之舟,如有必要,他們也不憚于跳入急流之中,游向彼岸。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碧魬?zhàn)是成長的催化劑,它促使我們走出舒適區(qū),從而獲得新的認(rèn)知和能力。在《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不愿拘于雙水村的空間限制,到外面的世界闖蕩,最終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在《玩偶之家》中,娜拉不愿做一個被丈夫操控的玩偶,毅然決然選擇離家出走,不僅讓自己重獲新生,也激勵了無數(shù)女性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權(quán)利。當(dāng)然,在挑戰(zhàn)中,我們也可能會遭遇失敗,但正如愛迪生所言:“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fā)現(xiàn)了10000種行不通的方法?!泵恳淮蔚膰L試,無論成敗,都是對自我的超越,是向更廣闊世界邁進的一步。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我們要于更高處博覽人生,于更遠(yuǎn)處攪動風(fēng)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