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聚焦于小學階段,深入探尋英語閱讀教學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合的實踐,借助教學促使學生能夠運用英語去理解和表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其在英語閱讀中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意識,堅定文化自信,從而培養(yǎng)更多兼具文化自信與國際視野的新時代人才。
關鍵詞:英語閱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合;實踐
作者簡介:朱玉,南京市雨花臺區(qū)西善花苑小學。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間的交流合作愈發(fā)頻繁,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傳播亦隨之增加。為有效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沖擊,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成為時代的必然選擇。英語不僅是國際通用語言,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英語閱讀教學,增強學生用英語表達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
一、融合的必要性
(一)響應國家教育政策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梢?,在新時代背景下,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已經成為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遵循教育部的相關指南
教育部印發(fā)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要求教師從育人目標出發(fā),遴選蘊含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內容和載體形式,將其融入課堂教學當中。
(三)契合新課標的要求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總目標之一是培育文化意識,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fā)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夠理解并賞析不同的文化,尤其要深入領會中華文化的精髓。這為教師在教學中融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二、融合的困境
在英語閱讀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合的研究中,教師面臨諸多挑戰(zhàn)。
(一)囿于零散的教材內容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涉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相對較少,大多集中在Culture time,給教學融合帶來一定的困難,加之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匱乏,給融合帶來較大的挑戰(zhàn)。
(二)教學方法較為機械
部分教師在講解Culture time板塊時,教學活動單一無趣,往往大都采取簡單粗暴的朗讀和機械背誦,缺乏對文本的挖掘與延伸,進而導致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產生片面膚淺的理解,對文化鑒賞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難以激發(fā)學生對文化知識的好奇心與興趣。
(三)相關評價體系不完善
小學英語考試過多聚焦于語言知識與技能,往往對于學生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理解與運用考查較少,進而導致忽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象。
然而,縱使面臨諸多困難,筆者仍積極探尋解決方案,竭力推動英語閱讀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合的實踐探索,以期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具深度的學習體驗。本文以歷史神話故事The Dragon King has nine sons為依托,讓學生沉浸于中國神話故事的教育情境之中,通過閱讀蘊含深刻哲理的故事,領悟個體差異性與多樣性,進而塑造健全人格,并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三、融合的教學設計及應用
本文以譯林版“跟上兔子”英語閱讀繪本The Dragon King has nine sons為例,從學情與文本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定及教學流程片段展示等環(huán)節(jié)來闡釋融合的教學設計及應用。
(一)分析學情與文本
1.學情分析。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在學習閱讀The Dragon King has nine sons時,已經積累了如下相關的詞匯和語言表達:如詞匯dragon、king、son、nine及描述人物或動物特征的形容詞,如big、strong、smart等。
語言表達方面,首先,已掌握簡單的陳述句和疑問句,如“The Dragon King has nine sons.”“How many...”。其次,已經學習過 “There is/are...” 的句型來描述存在的事物。最后,已經能熟練運用表示喜好或能力的句子,如“I like...best, because he is...”或者“He can...”。這些已有的知識積累能幫助學生在閱讀繪本時,更好地把握故事的內容和語言要點。
2.文本分析。
此文本屬于“人與社會”主題,以神話傳說形式講述龍王九個兒子的故事,傳遞豐富文化信息。如每個龍子在社會中被賦予特定象征意義和職責,反映中國古代社會在神秘力量、家族傳承、社會角色和職責等方面的認知與想象。文本情節(jié)圍繞各龍子的特點、能力和職責展開介紹,形成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系列故事。文本結構清晰,依序呈現各個龍子,便于學生了解和記憶。文本語言簡潔,適應學生閱讀水平,用生動詞匯描繪龍子形象特點,運用重復和排比手法強調龍子重要性和獨特性,增強故事節(jié)奏感和吸引力。
(二)確定教學目標
筆者依據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三個層次來設計此故事的教學目標,即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這三個維度出發(fā),具體設計如下:
1.學習理解層次。
(1)學生能夠閱讀并能聽懂故事文本,掌握諸如nine sons、Qiuniu、Yazi、different、carry、adventures等關鍵詞匯和表達。
(2)學生能夠理解這一中國傳統(tǒng)故事的基本內容,并準確區(qū)分九子,包括九子的名稱、特征及其蘊含的文化寓意。
2.應用實踐層次。
(1)學生能依據板書復述整個故事,以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2)能夠運用所學的英語詞匯和句型來描述九子的特性和寓意。
3.遷移創(chuàng)新層次。
(1)通過對比中國龍與西方龍,發(fā)展跨文化比較能力,并加深對各自文化獨特性的認識。
(2)學生分組探討這個故事于當代社會的意義和價值,并能用英語分享觀點。
(3)引導學生以這個故事為靈感,書寫自身特長、責任與夢想。
通過以上教學目標的設計,學生能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全面深入地知悉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同時提升諸如語言理解運用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素養(yǎng)。
(三)呈現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環(huán)節(jié)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呈現:基于閱讀語篇的學習理解類活動,涉及把握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應用等深入語篇應用實踐類的學習活動,以及超越語篇的遷移創(chuàng)新類學習活動。
1.學習理解類教學環(huán)節(jié)。
(1)封面導入,激活已知文化背景。
借助封面圖片來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生構筑必要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架構,構建知識間的關聯,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協(xié)助學生發(fā)現覺察認知差距,形成學習期待。
(2)泛讀文本,梳理文化故事信息。
學生對文本進行泛讀,從語篇中獲取相關的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學習與故事相關的詞匯,如“九子名稱”“愛好”“特性”等。在理解這些詞匯在故事中的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初步感知九子各自的特性、愛好以及其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
(3)精讀文本,建構文化認知 。
以圖片環(huán)游的方式精讀文本,圍繞核心句型“He likes..., so he can... He becomes the symbol of...”逐圖學習九子的人物特點,為后續(xù)人物評價作鋪墊。通過問答及填空的形式,精準定位每幅圖的具體細節(jié),梳理出九子的外形、愛好、才能及其對應的文化寓意。此環(huán)節(jié)采用教師帶讀,小組分工Jigsaw Reading的方式分析故事文本分析,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并逐步整合進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將增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興趣,同時提升語言理解和信息獲取能力。
2.應用實踐類教學環(huán)節(jié)。
(1)復述故事,領略文化魅力。
學生根據教師所提供的語言框架,嘗試運用自己的話復述此故事的梗概。重點使用新學的詞匯和句型,圍繞“Body”“Interest”“Ability”“Symbol”這四個方面來鞏固文本內容,內化語言知識,同時促使學生深刻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
(2)角色扮演,傳播文化故事。
結合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打造多感官參與的全體驗課堂,使學生置身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角色的情景與情感,點燃學習熱情并享受學習的樂趣。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分別扮演龍王和九子,通過對話和表演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進一步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
(3)小組討論,感受文化內涵。
此故事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各類品質的重視。如囚牛鐘愛音樂,彰顯了對藝術的追求;睚眥驍勇善戰(zhàn),體現了勇敢的品質,使學生明白各種品質均具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出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nine sons of the Dragon King?”“Which son of the Dragon King do you like best?”,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九子各自的特征和文化寓意,引導學生發(fā)表個人見解,并進行口語表達的練習。
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詞匯和句型,針對這個故事展開復述、表演及討論。經由這一過程,學生將會鞏固語言知識,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并且加深對故事內容和文化寓意的理解。
3.遷移創(chuàng)新類教學環(huán)節(jié)。
(1)對比文化差異,感受多元文化。
小組圍繞教師拋出的話題“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dragon and Western dragon?”進行討論,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中的龍與西方的龍進行對比,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知。對不同文化背景下龍的形象予以對比,不但能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而且還能推動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經過交流討論,學生可以從外形、寓意以及與人類相處的關系等方面理解中國龍與西方龍的差異。通過從跨文化的視角去理解和對比相關故事,著重培育學生跨文化比較的能力,同時更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各自文化獨特性的認識,從而能夠深切地感受文化的多元性與差異性。
(2)加深文化理解,樹立文化自信。
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元素的了解,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此環(huán)節(jié)可以設計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活動。例如圖片分析,創(chuàng)意大比拼和課后實踐活動。
①圖片分析:展示各類建筑和藝術作品的圖例,引導學生剖析其中運用傳統(tǒng)龍文化元素的地方。依據學生對九子特征的掌握,分析其中蘊含的龍子元素。
②創(chuàng)意大比拼:依托“金陵微?!逼桨?,借助AI繪圖的功能,引導學生將傳統(tǒng)龍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用品、時尚設計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文化展覽和文創(chuàng)產品作品圖。這不僅能展現個人創(chuàng)意和想象力,還能為其獨特作品的寫作作鋪墊。
③課后實踐活動:開展尋覓到龍九子在建筑以及器物上應用的活動。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古建筑朝天宮,讓他們親身感受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存在和魅力。讓學生尋找館內與“九龍”相關的文物、建筑構件,并拍照打卡班級群,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現代社會中的體現和傳承,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3)汲取文化精髓,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通過閱讀學習每個龍子的特點和職責,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考關于特長、責任擔當等方面的價值觀。做到汲取文化精髓的同時并將其傳承弘揚,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①討論分享自身特長。
開展以“My specialty”為話題的討論活動。在小組合作討論中,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并將其與龍子的特點進行對比。要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具備獨特的天賦和才能,進而鼓勵他們去發(fā)現和發(fā)展自己的特長。同時,讓學生思考自身的特長,然后在班級里進行展示和分享,以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為集體和社會作出貢獻。
②反思規(guī)劃書寫夢想。
布置寫作任務,要求學生以“My duty and dream”為題撰寫一篇短文。此項任務旨在讓學生闡述自身對于責任和夢想的認知,以及探討未來實現夢想的路徑。在文本學習過程中,學生需了解每個龍子獨特的職責與使命,明晰它們是如何履行職責的。正如每個龍子都有其責任和使命,學生亦是如此。每個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均肩負著應當承擔的責任。通過龍子們堅守職責的表現,促使學生深刻領悟承擔責任的重要性及其意義。并且,學生應制訂具體的個人發(fā)展規(guī)劃,清晰地明確如何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好地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并切實承擔責任。
四、結語
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英語閱讀,為學生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知識之窗,不僅提升了他們的語言能力,更讓學生深入理解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所承載的深厚哲理、獨特的審美意趣和價值觀念。這種融合方式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培養(yǎng)了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鼓勵他們去深入了解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信通過持續(xù)的努力和創(chuàng)新,定能培養(yǎng)出既具有國際視野又深深扎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新一代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魯子問.中華文化融入我國英語課堂的可能路徑[J].江蘇教育,2018(9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