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國務院關于加強監(jiān)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切實發(fā)揮獨立董事監(jiān)督作用,強化履職保障約束。我1995年起擔任過一些上市公司的獨董,比如沱牌舍得、北斗星通。一個強烈的履職體會是,獨董的關鍵責任就是要在董事會當中扮演好一個“質疑者”的角色。
什么是獨董應有的樣子
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的董事主要包括兩類:股東董事(內部董事)、獨立董事(外部董事)。股東董事通常是維護股東的利益(全體股東利益),那么獨董又是維護誰的利益呢?
其一,獨董應當維護上市公司的整體利益,保護中小股東合法權益,防止大股東利用股權地位損害小股東利益。例如集團公司(大股東)要上市公司收購集團的一個子企業(yè),且希望能夠以高于市場的價格來收購,從上市公司套現(xiàn)。這既侵犯了中小股東的利益,也侵犯了上市公司的利益。這時,代表大股東利益的股東董事不會提出不同意見,如果獨董沒有發(fā)現(xiàn)這筆收購存在問題,或者發(fā)現(xiàn)了問題但不愿意提出不同意見,那么獨董就屬于失職。
其二,公司管理層在董事會會議上,代表大股東提出需要董事會討論的重大事項,例如投資項目計劃,一般情況下股東董事不會提出不同意見。在這種情況下,獨董就需要對這些項目從質疑的角度提出意見,甚至是否定意見。若獨董一味表示贊成,或者提出一些模棱兩可的建議,這些投資項目如果經過投資建設期沒有達到可行性報告的要求,甚至出現(xiàn)失敗,那么獨董就屬于失職。
經濟學家華生曾經作為上市公司萬科的獨董,在前幾年著名的萬科控制權之爭事件中,發(fā)表了許多獨立的意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我以為,這是獨董應有的樣子。
獨董應成為一個“質疑者”
我以為,在上市公司當獨立董事應該成為一個“質疑者”,應該成為一個能夠對上市公司的提案提出不同意見的人。為什么這么講?
上市公司的董事會中,大多數(shù)是企業(yè)內部董事,或者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或者是上市公司母公司的外派董事。他們是同一類型董事。獨立董事占少數(shù)。一般而言,提交到上市公司董事會的議案,按照規(guī)定的決策程序,事先已經上市公司管理層會議通過,經上市公司黨委會前置討論通過(管理層和黨委會基本是同一撥成員),經上級公司有關會議通過。由此,董事會會議需要決議的事項在企業(yè)內部已經達成一致意見。到了上市公司董事會會議討論的時候,企業(yè)內部董事基本不會有其他不同意見了,即使個別人有意見也不敢再說了。那么,唯一有可能提出不同意見的就是獨立董事了。如果獨立董事對上市公司董事會的提案都一致贊成,或者在同意全部提案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建議,就失去了設置獨立董事的原本意義。當然,在同意全部提案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建議也很好,但是這樣一來獨立董事就失去了對管理層的監(jiān)督、制衡作用。
一定要先見人再見物
上市公司過去和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包括財務報表造假、掏空上市公司、大股東侵占中小股東利益、原始股東急于退出套現(xiàn)等。隨著監(jiān)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的監(jiān)管日趨嚴密、嚴厲,一些企業(yè)或者被ST,或者退市,甚至遭到了監(jiān)管部門嚴厲的處罰。這些公司的獨立董事有多少在這個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或者說,發(fā)現(xiàn)問題后為什么沒有起到警示的作用?
這里邊,一方面可能是獨立董事與內部董事信息不對稱,導致獨立董事很難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說獨立董事接受聘任時,對于董事長、實際控制人的個人品行和管理能力及水平缺乏觀察和了解——他們的品行和管理能力及水平是出問題的根本原因。獨立董事履職時對一些問題容易防不勝防,弄得不好還會受到牽連,得不償失。作為獨立董事,受聘之前個人首先應該做類似盡職調查的相關工作,這也是對個人風險的防控。包括上市保薦人在內的中介機構,更要對董事長、實際控制人的個人品行和管理能力及水平進行盡職調查,不能只盯住財務報表和未來發(fā)展預測,一定要先見人再見物。
獨董要從優(yōu)秀企業(yè)家中遴選
在我國,獨立董事對上市公司、對中小股東、對社會、對國家擔負著很大的責任,對上市公司要有效發(fā)揮監(jiān)督、制衡作用,這對其本身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你要有家國情懷,你要有慧眼識金的能力,你還要有敢于提出不同意見的勇氣和擔當。為此,你可能會失去獨立董事職務;如果你不能做到這一點,可能會失去更多。新加坡、德國公司的董事會中,獨立董事占大多數(shù),他們主要來自企業(yè)家(民營)、職工董事。為什么?選擇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當獨立董事,有助于公司戰(zhàn)略的選擇,有助于管理層人才的識別,有助于重大風險的防控。而這些企業(yè)家與上市公司沒有利益上的瓜葛,不受內部人的影響,能夠做到獨立發(fā)表意見。他們會非常珍惜自己的羽毛,并以此承擔責任。
借鑒央企外部董事制度經驗
和一般的上市公司不同,中央企業(yè)集團公司實施的是外部董事制度。外部董事大多是在國企做過多年領導后退下來的,基本是身經百戰(zhàn)、經過考驗、沒有問題的將帥之才,在董事會起的作用比上市公司獨董大得多。為什么?一是他們懂企業(yè),二是敢提不同意見。他們比央企現(xiàn)任領導的資格老,履職時不會礙于情面不好意思提不同意見;他們跟央企內部人沒有利害關系,是國務院國資委聘請的,要對國資委負責,對有問題的議案該否就否。整體來看,央企外部董事制度的有效性可能超過上市公司獨董制度。我認為,央企的外部董事可以下沉到上市公司擔任獨董。而上市公司董事會可以借鑒淡馬錫公司的做法,廣泛地邀請民營企業(yè)家擔任獨董。
控制投資失誤的“治本錦囊”
在獨董參與的決策事項中,現(xiàn)在存在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那就是如何控制甚至減少上市公司的投資失誤?企業(yè)容易出問題的往往是在投資項目上,而投資項目比較專業(yè),很多獨董未必能搞清楚。為領導個人牟利的項目在董事會會議上通過了,好大喜功的項目也通過了……投資項目失敗的原因可謂五花八門,誰能真正弄得明白?誰能控制得了?恐怕“神仙”都做不到。股民很無奈,還不太好追責,人家會說投資哪有百分之百成功的,一句話就給你擋住了。
究竟如何控制投資項目風險?靠董事會投票解決不了。項目決策者、項目管理團隊跟投持股是一個治本的辦法。如果可行性報告上的指標不錯,獨董應該建議項目管理團隊出錢持股,目的就是要其跟公司一起承擔風險。由于項目資本規(guī)模不同,并不需要硬性規(guī)定必須持有多少比例權益,關鍵是要讓項目管理團隊感到輸不起。如果你不想持股,認為這個可行性報告是個可批性報告、“釣魚”報告,就會建議董事會不予通過。
作者系企業(yè)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