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學科作為對外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端口,有著獨特的語言資源、國際觀念和文化內涵,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英語教師要加強英語學科的思政教育,改變過去單純追求英語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實現(xiàn)育才更育德的目的,使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建立正確的國際觀念,客觀看待世界文化。為此,教師需要挖掘教材思政元素,讓學生在認知中滲透;創(chuàng)設文化思政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領悟;博采經典拓展閱讀,讓學生在比較中認同;開展主題寫話訓練,讓學生在表達中強化。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建設社會、報效祖國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建立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三觀,助力學生道德品質和政治觀念的發(fā)展。
[關鍵詞] 課程思政;英語課堂;滲透;策略
[作者簡介]徐海蓉(1981—""" ),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市翠屏山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英語教學。
學科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路徑和切實舉措。育人先育德,注重傳道授業(yè)解惑、育才育德的有機統(tǒng)一,一直是我國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英語學科也不例外。而且,英語學科本身具有獨特的國際觀念和文化內涵,更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課程思政”的理念,加強英語學科的思政教育,改變過去單純追求英語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注重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滲透德育,循序漸進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育才更育德的目的。
一、英語學科獨特的思政價值
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因為教學內容和教學語言的特殊性,英語課堂具有別的學科所不具備的育人價值和資源。英語課堂涉及的文化多樣性與包容態(tài)度等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英語教師除了教學語言知識,還應增強育人育德的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深入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德育元素,將其與學科知識內容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逐步掌握英語知識的過程中,參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和探索。同時,教師應合理引導,支持學生主動學習、思考英語知識與德育內容的本質,將兩者合二為一,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增強文化自信
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英語的特點,知曉英語的正確用法,通常會試圖將課堂環(huán)境塑造為符合西方人文氛圍的情境,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體系的感知,幫助學生懂得英語的使用原則和正確的使用方法。但是,長期浸潤西式的學習環(huán)境,也容易使學生的思想逐漸“西化”,在思想上開始脫離原有的道德觀和社會觀,轉而采取西式的思維邏輯來思考問題。以西方社會環(huán)境為藍本的英語情境,實則營造了一個仿真的西式社會,學生在這個仿真的西式社會中假想、代入自己的情感和認知,長此以往,必定會減弱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出現(xiàn)所謂的“文化不自信”問題。
融入思政內容,則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夠將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進行客觀對比。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文化,另外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產生文化自信,在學習英語時始終穩(wěn)固自己的民族認知,站在正確的政治立場去審視和接觸西方文化,在不斷吸收英語知識的同時保持文化自信,不會因為和西方文化接觸過多失去自信。
(二)建立正確的國際觀念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要積累豐富的學識,還要具備良好的家國情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在設計英語教案時,往往是秉承“實現(xiàn)與老外交流”這一原則而添加知識內容,這種設計思路導致英語課堂先天性缺乏國家和社會意識培育的土壤。為了讓學生充分融入英語環(huán)境,教師往往要求學生去適應歐美的社會環(huán)境和國家文化,站在西方價值觀的角度思考和判斷問題,以此洞悉英語的使用技巧和交流思路,這種教學方式固然有利于學生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和了解,但同時也推動了學生價值觀上的“西化”。而思政教育的融入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獲得對國家形勢和世界格局的充分感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明確學習英語和接觸西方文化的目的和意義,并形成正確的國際觀念。
(三)客觀看待世界文化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且深入,學生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诖?,強化英語中的思政元素,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培育,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讓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不移,并引導學生正確判斷、客觀分析中西文化差異,從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對學生健康成長很有幫助。
借助德育,教師可以在教學時幫助學生謹記自己的民族身份,讓學生懂得英語是幫助觀察、理解其他文明與文化的工具,但并不屬于自己的母文化。學生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知識,認識外國的人文環(huán)境和文明特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是觀察者,學生對英語語境的理解和對英語文化的探析,并非追求身份上的回歸,而是出于對額外知識及文明體系的探索和了解。德育的作用在于提醒學生牢記自己的民族身份,牢記自己的文化之源,以客觀的目光看待世界文化,在接觸英語文化的過程中鞏固政治觀念和個人立場。
二、小學英語課堂滲透思政教育的策略
滲透式教學,是指以課堂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為載體,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吸收德育的內容。比起說教,學生更樂意從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建立屬于自己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觀念,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英語內容對學生思想的影響,讓學生從所觀、所聽、所知中漸漸形成正確的責任觀,將自己的學習和成長與社會責任綁定到一起,從而培養(yǎng)愛國情操和德育觀念。
(一)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在認知中滲透
英語學科中蘊含人文因素,在陶冶學生情操和人格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小學英語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表達,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挖掘蘊藏在教材中的情感,并在適當?shù)臅r機滲透思政元素,指點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提升思想水平。
比如,在教學Chinese festivals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國內賽龍舟的視頻,然后組織學生對Chinese festivals進行學習。在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和同伴交流自己對端午節(jié)的印象,隨后再次為學生播放歷年國內賽龍舟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國內賽龍舟的氣勢與凝聚力。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要思考龍舟上的人是如何分工的。之后組織開展體育游戲“劃龍舟”,由教師作為鼓手進行指揮,讓學生5人為一組,后面的學生依次拉住前面學生的衣角蹲著慢慢向前走,并跟著教師的鼓點節(jié)奏前進。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步調要保持一致,以便有節(jié)奏地逐漸前進,前進時也可以自己喊口令。通過這一游戲來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文化認同,同時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
(二)創(chuàng)設文化思政情境,在體驗中領悟
在當前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國際間交流日益緊密,學生受流行文化的影響較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和認同都較為淡漠,對西方文化中現(xiàn)代元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強,例如hip-hop文化、Rock and Roll等等。教師應當在英語教學中賦予學生社會責任感,在思想上引導他們保持對國家和社會的高度認同和崇敬。
例如,在教學Our dreams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中國近代的文化發(fā)展事例,結合現(xiàn)實情境引入現(xiàn)實素材,讓學生一邊學習英語知識和感受國外先進文化,一邊了解祖國的文化發(fā)展軌跡,銘記中國近代和當代發(fā)展的曲折和突破,自覺承擔國家和社會的使命,將建設祖國、報效祖國作為自己的夢想,保持學習熱情,鞏固政治立場,始終牢記自己的身份和學習目的,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保持正確的方向和目標。
(三)博采經典拓展閱讀,在比較中認同
英語教學不僅讓學生感知英語世界的人文風情,理解英語世界的文化特征,抓住英語世界的文化重點,還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文化觀和國際觀,明白如何科學接觸英語文化和利用英語知識,為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做適當?shù)难由臁?/p>
比如,在教學The king’s new clothes一課時,傳統(tǒng)的英語課局限于讓學生厘清課文中的人物身份,明白不同的英語單詞的含義,學生依靠對單詞和單詞關聯(lián)內容的記憶,就能獲得對應問題的答案。但是在思想上,學生并未獲得進一步的引導和啟發(fā),思維品質沒有得到提升,教學也沒有達到德育的要求。所以,出于培育學生道德品質、增強學生政治意識的核心目的,教師需要調整教學計劃,豐富英語教學內容,用更多的英語資源讓學生獲得多樣的體驗。如在教學本課拓展部分時,引導學生回憶《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等傳統(tǒng)民間故事,并補充Andersen’s Fairy Tales、Grimm’s Fairy Tales等外國童話素材,讓學生趁著剛剛熟悉英語的新鮮勁兒,對西式童話觀和中國童話觀進行比較,看看二者的人物設定和情節(jié)安排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以辯論會的形式進行探討,如:“西方的童話故事和中國傳統(tǒng)民間故事哪種更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念?”“從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理解出發(fā),談談西方童話故事的主角有哪些是自己認同的,哪些是自己不認同的?!睆亩寣W生在英語課堂中深入理解英語文化,讓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得到培育,核心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
(四)開展主題寫話訓練,在表達中強化
思辨性學習強調學習中的獨立自主性,即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本著批判性思維,依托實證、推理、批判等思維活動,產生主體性的理性認識,最終建立自己的獨特觀點。為此,教師要發(fā)揮教學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推進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和思辨,使學生對英語及其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產生理性的認識。
教師在指導學生英語寫作時,要引導學生理解英語是屈折語,充斥著各種屈折變化,語法手段以顯性為主,對事物的描述和展示是以時間線為根基,以動詞為表現(xiàn)手法,通過描述事物隨時間而變動,最終呈現(xiàn)事物的本質或全貌。而漢語是非形態(tài)語言,沒有過多的形態(tài)標記,以空間表達為根據,以名詞為表現(xiàn)手法,通過構建空間畫面來引導聆聽者領會和推導出事物的本質或全貌。這種語言體系上的區(qū)別正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區(qū)別,西方人的思維“重象不重意”,追求明晰的事態(tài)過程,中國人的思維“重意不重象”,追求象外之意的傳遞和聆聽者的領悟,所以在語言的描述上不追求完整性和清晰度。由此,讓學生認真對比兩大語種的體系差異和由此衍生的思維差異,辨析東方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區(qū)別所在,并結合自己的所學所知,嘗試將母文化放置于英語社會中進行“本土化翻譯”,并在“本土化翻譯”中完成對東西方思想、文化、價值觀等多方面的思考。
隨著學科育人觀念的普及,學生道德品質的培育已經不再只是思政工作者的職責,各學科教師都應當承擔起在課堂中培育學生國家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責任,尤其是英語學科,作為對外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端口,在文化輸出過程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在傳統(tǒng)教學中,由于英語教學和德育的聯(lián)系較少,英語課堂中存在比較突出的民族元素失語、教育氛圍過度西化的癥結,這些問題對小學生的“三觀”會造成負面的影響。英語教師應該加強英語課堂中的思政教育滲透,在英語課堂中增加德育的相關內容,賦予學生建設社會、報效祖國的社會責任感,輔助學生建立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三觀”,助力學生道德品質和政治觀念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春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策略 [J]. 江西教育,2023(35):68-69.
[2]陳辰.在情境中寓德,在寫作中育人——談德育在小學英語寫作情境教學中的滲透 [J].科幻畫報,2022(8):23-24.
[3]郭陽.德育在小學英語學科中的有效滲透研究 [J].吉林教育,2022(22):74-76.
[4]陳儀.小學英語教學“五育”融合探索 [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7):203-205.
[5]吳媛媛.新時代小學英語教學滲透德育的價值意蘊與實施路徑[J].教育科學論壇,2022(2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