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騫 仝澤民 蔣林軒
摘 要:紅色文化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精神滋養(yǎng),是中國革命和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成果,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的鮮活教材。當今時代全媒體快速發(fā)展,高校在開展第二課堂過程中暴露出許多問題,如教育資源不足、傳播渠道欠缺等。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不僅要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更要提高媒體資源與平臺的兼容性,保證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完善制度的同時形成長效機制,借助紅色資源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關鍵詞: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全媒體
紅色文化在不同層面、不同維度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它不僅體現在精神層面,更反映在制度層面和物質層面上。在精神層面上,紅色文化被提煉為延安精神、長征精神、雷鋒精神等諸多值得后人學習的文化標識。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邁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征程,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偉大時代精神不斷涌現。在物質層面上,紅色文化有偉人故居、革命紀念館、革命紀念地等多種形式。因此,不失時機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
一、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精神支撐,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英勇斗爭的精神載體。紅色文化鐫刻著紅色基因,承載著生動感人、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緊密的關聯性。
文化是關乎一個國家發(fā)展的關鍵因素,而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總結發(fā)展而來的具有科學性、民族性的精神財富,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代的文化自信,既來源于文化的時代內涵,也來源于百年來積淀傳承的紅色文化。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蘊含的紅色文化,更是從精神層面上升到制度層面和物質層面。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有助于引導當代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習紅色文化,就需要了解歷史、知曉歷史,需要主動去探索歷史長河中那些不容忘記、不容忽視的點點滴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也需要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挖掘資源,從紅色文化的內涵中汲取力量。只有將紅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育人成效真正顯現出來。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實踐育人則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成功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結合,成為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路徑。紅色文化因其獨特的價值,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優(yōu)勢,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全媒體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普及讓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更加順暢。據相關報告統(tǒng)計,截至2022年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經突破10億,互聯網的普及率也已達到73%。網絡已成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堂”。
(一)全媒體推動紅色文化的資源整合
在全媒體時代,圖書、報刊等傳統(tǒng)媒體紛紛完成了向數字媒體的轉化。這些傳統(tǒng)媒體依托自身龐大的資源儲量,可以讓紅色文化更好地在各種新媒體上進行傳播。借助短視頻等新興形式,近年誕生了一大批內容豐富、覆蓋面廣、教育意義深刻的原創(chuàng)作品。這些作品往往以某一歷史事件為主線,將歷史與社會變革的背景結合起來,給人以真實感和厚重感。在此基礎上,部分地區(qū)充分利用當地的紅色資源,與高校等機構合作,開創(chuàng)了像井岡山大學紅色搖籃這樣的紅色育人模式。
(二)全媒體拓展紅色文化的教育平臺
新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傳播方式的變革,短平快的文化傳播模式讓青年學生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到更多的信息。其中,微博、抖音、B站、微信公眾號等都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新途徑。相較于傳統(tǒng)的文化傳播方式,這些新的傳播方式能夠得到受眾更廣泛的認可。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播而言,與其強硬灌輸,不如投其所好,讓興趣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原動力。全媒體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升紅色文化的育人效果。
(三)全媒體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的傳播模式
借助全媒體平臺,可以促成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轉型。短視頻平臺可以讓更多的人成為主講者,而且能夠打破時空局限,擴大受眾的覆蓋面。這種互動模式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展現更加真實的自我,從而進一步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三、當前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互聯網信息傳播具有及時性、互動性等特點。這些特點為紅色文化在互聯網中的傳播提供了巨大便利,也將紅色文化推向了更加廣闊的舞臺。另一方面,大學生作為接觸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也深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因此,如何有效應對多元文化的侵襲,是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所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
(一)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的吸引力、針對性不強
當前,紅色文化在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在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文化的有效傳播需要迎合大眾不斷變化的欣賞品位和關注重點。全媒體以海量的信息和驚人的傳播速度,在客觀上為快消文化提供了有利陣地,而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卻沒能做到與技術同進步。目前,高校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時,仍多采用單向灌輸的方式,缺少有效的互動,沒能讓學生產生“學”的想法,沒能正確把握權威性與互動性的平衡關系。
(二)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第二課堂效度不夠
紅色文化融入第二課堂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于借助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涵教育學生,引領青年學生的思想。因此,第二課堂開展活動的最終結果必須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參考依據。顯然,現有的教育方式沒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一方面,部分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僅停留在表象,在深層次的精神感悟上沒有較大的收獲,也無法將自身所學所感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第二課堂的活動往往局限于參觀、講座、展播、紅歌賽等形式,降低了學生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熱情,導致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且參與活動的功利性特征明顯。
(三)網絡空間的龐雜信息弱化了主流價值的聲音
全媒體時代下,個人的思想和言論可以通過網絡影響到許多未曾謀面的人。借助短視頻和自媒體平臺強大的流量,影響效果甚至會呈幾何倍數的增長。而在校大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處在發(fā)展中,他們思想單純,對于網絡上出現的龐雜信息往往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容易被謊言和詭辯所迷惑,進而影響到他們正確“三觀”的形成。這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警惕的地方。
總而言之,高校要堅定文化自信,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育人作用,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夯實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思想根基。這一任務任重而道遠,需要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結合時代背景,加強認識、挖掘內涵、探尋方法,走好這條文化育人之路。
四、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的有效路徑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高校需要發(fā)揮全媒體在文化傳播方面的作用,探索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路徑。
(一)以平臺設計和隊伍建設平衡好權威性與互動性
紅色文化融入第二課堂必須在保證嚴肅、準確的基礎之上優(yōu)化傳播途徑和教育方式。高校要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更廣泛地融合媒體資源,不斷改進傳播形式,創(chuàng)新活動內容,將傳統(tǒng)媒體的權威性與網絡新媒體的互動性相結合,讓紅色文化在“互聯網+”時代活起來。比如,可以嘗試引入VR、動畫、沙畫等形式,立體化呈現黨史教育基地、紅色遺址、名人故居等,以背景解讀、知識競答、線下打卡等方式多元化地引導青年學生感悟紅色文化,激發(fā)學生的愛黨愛國熱情。同時,高校在加強第二課堂建設的過程中,要定位準確、思路清晰。除平臺建設外,還可以通過培養(yǎng)“紅色文化網絡宣講員隊伍”,提升紅色文化教育的權威性和互動性。一方面,要確保隊伍有堅定的政治立場,保證教育內容的正確性;另一方面,要提升隊伍熟練運用網絡新媒體的能力,通過集群效應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提升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二)以渠道融合和內容建設兼顧好廣泛性與內涵性
要利用新媒體擴大紅色文化的宣傳范圍,讓學生在深刻理解紅色文化內涵的同時,能夠挖掘其中蘊含的精神財富,并能夠與時代需要緊密結合,主動將思想感悟轉化為實際行動。一方面,要促進平臺資源更廣泛地融合。除課堂上的傳承教育外,高校應該盡可能地融合更多的資源,打通校內校外在資源共享上的壁壘,形成內外良性循環(huán)和資源互補。比如,可以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對紅色文化進行廣泛傳播,讓紅色文化融入學生生活。還可以借助AR等新興數字技術,打造系列IP,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展現“紅色足跡”、講述“紅色故事”,為廣大學生呈現更為鮮活且富有時代特色的“紅色印記”。另一方面,要深挖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突破局限,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在各個領域實現路徑創(chuàng)新。例如,可以讓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利用大數據技術傳播紅色文化。將專業(yè)知識運用與紅色文化教育相結合,不僅能夠推動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更能讓參與者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真正實現第二課堂的教育目的。
(三)以方法創(chuàng)新和機制建設把握好創(chuàng)新性與長效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改變以往單向傳輸、填鴨式的授課模式,建立起更廣泛的傳播渠道,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在傳播方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除了短視頻平臺、微信公眾平臺這些新型傳播渠道,高校還可以根據校內學生的特長以及學校的獨特資源,利用數字技術開啟“指尖暢游”,設置諸如回溯歷史、對話先輩、有聲互動、趣味拼圖等環(huán)節(jié),凸顯趣味性,增強感染力;還可以利用互動式教學幫助學生融入教學情境,設置諸如紅色故事真人演出、答題闖關集勛章、點亮地圖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各項機制,對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進行長效化管理。以紅色文化體驗實踐活動為例,當前許多高校的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內容陳舊、形式單一、缺乏互動。要提升紅色文化實踐活動的有效性,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將紅色文化實踐納入學??傮w規(guī)劃。其次是做好相關資源的保障工作,加強校地合作,在紅色實踐教育基地常態(tài)化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同時,還應有專人負責收集校內外的各種反饋,總結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得失與經驗,并及時進行總結改進。
(四)以氛圍營造和水平提升把握好實效性與針對性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需要在全員全程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傳承創(chuàng)新相結合、教育監(jiān)管相結合的基礎上,做到系統(tǒng)性與針對性的統(tǒng)一。可以用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網絡“新課堂”,為高校的紅色教育網站賦予更多的生命力,提升網站吸引力,增強網站專業(yè)性。此外,還應嚴格把關、謹慎篩選,加強思政工作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優(yōu)質高效的工作團隊。一方面,思政工作者要充分理解紅色文化的概念、精髓和要義,充分把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標,熟悉歷史發(fā)展脈絡和時代背景環(huán)境,牢固樹立責任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理論水平。另一方面,思政工作者應當熟悉當下大學生網絡社交的主流方式,利用大數據有針對性地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開展正確的輿情引導,用科學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有效的監(jiān)督幫扶機制。同時,要深入學生中間,指導學生學習紅色文化,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邱楚珈.新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研究[D].山東:山東科技大學,2020.
[2]莊玉琳,延婷,李奕璇.大數據視閾下構建“一體化”育人平臺的實踐探索: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9(2).
[3]郝陽冉.新時代青年消費需要的內在動機及其價值觀培育[D].西安:西北大學,2022.
[4]仝澤民.“圈層化”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策[J].高校輔導員,2018(3).
[5]舒寅輝,李田放.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建設的探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