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成為學科教育的主要方向,尤其小學階段的音樂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能力、藝術表現(xiàn)能力與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抓手。而音樂表達能力的養(yǎng)成至關重要,能充分體現(xiàn)出音樂活動獨有的藝術價值,以聲樂教學為抓手,通過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影響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并提升綜合水平。本文將從聲樂演唱藝術中情感的表達分析入手梳理,梳理聲樂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音樂表達能力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具體提升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聲樂教學;核心素養(yǎng);音樂表達能力;影響因素;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23—142—03
引言
聲樂是音樂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表演者在提升聲樂演唱技能的同時,也應加強對音樂情感的表達,才能讓觀看者從中感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情感共鳴,也是所謂的藝術審美情感。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自然也是音樂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以聲樂教學為抓手,通過音樂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掌握表達音樂情感體驗的關鍵技巧是強化綜合能力的關鍵所在。
一、聲樂演唱藝術中情感的表達
音樂情感是人對現(xiàn)實音樂世界的一種特殊反應形式,強調音樂與心靈的內在溝通,既能體現(xiàn)出演唱者對音樂的總體理解和呈現(xiàn)效果,也有利于打動聆聽者,使之產生情感共鳴。無數(shù)優(yōu)秀音樂藝術作品所能表達的情感極為豐富,演唱者在演唱期間尤其要傳遞好這種情感,從自身理解出發(fā)將歌曲背后的精髓展現(xiàn)出來,讓藝術價值得以彰顯,感染自己的同時熏陶聆聽者,使之能獲得更強烈的審美藝術體驗。而聲樂作為音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演唱活動將藝術作品傳遞開來,其中的情感更是重中之重,需要從演唱的過程中轉化情緒,使之形成豐富的情感體驗,提高受眾情感共鳴水平,讓其感受到音樂獨有的美感。而從聲樂演唱藝術情感的表達來看,演唱者首先要具備良好的歌唱心理,能在歌唱期間以強大的心理素質樹立自信心,發(fā)揮最佳的演唱狀態(tài),將作品的藝術之美充分展現(xiàn)出來。
其次,演唱者還應在演唱過程中把握好作品的深情與形神。聲與情本身也是聲樂藝術中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以情代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才能展現(xiàn)出聲樂藝術的獨有魅力。以高度的聲樂技巧作為情感表達的基礎和保障,能讓聲樂中情感表達更具成效,形成錦上添花的效果,將情感融入于演唱過程之中,無論是發(fā)聲動作歌唱狀態(tài)或是聽覺層面,都應將情感要素展現(xiàn)出來[1]。
二、小學聲樂教學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音樂表達能力的影響因素
小學階段的聲樂教學工作英語核心素養(yǎng)為重要的指導方向,提高學生審美感知素養(yǎng)、以及藝術表現(xiàn)素養(yǎng)文化理解素養(yǎng)。以此為依托,有效影響學生音樂表達能力的養(yǎng)成效果,分析具體影響因素,首先,以人文素養(yǎng)最為關鍵。尤其小學階段,學生們認知水平不高,社會閱歷較少,因而在聲樂演唱過程中很難與自身的實際生活經歷去體驗和了解,無法深刻感受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蘊與思想情感,將影響實際歌唱過程中音樂表達的整體效果。與此同時,不少音樂作品其中蘊含的情感和價值,還需深層次去分析解讀,才能有所品味在演唱之中表現(xiàn)出來,也考驗了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水平。
其次,音樂演唱能力也會對音樂表達能力造成影響。唯有夯實演唱能力,才能把握住聲樂演唱過程中的聲音技巧,用聲音的傳遞效果去引起聽眾共鳴。若演唱者演唱水平有限,很難將這份情感傳遞給受眾,無法達到情感共鳴的有效作用。而小學生仍在不斷提升自身的演唱能力,需持續(xù)加以鍛煉和強化,才能發(fā)揮其良好的音樂歌唱技巧,將作品的情感特征展現(xiàn)出來,使聽眾從中獲得良好的聆聽體驗。以夯實鞏固的歌唱能力,以科學的發(fā)聲技巧,強大的心理素質等,逐步提高小學生聲樂演唱時的音樂表達能力[2]。
三、小學聲樂教學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音樂表達能力的提升路徑
(一)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及內涵
聲樂教學之中為了影響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教師應聚焦核心素養(yǎng),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并優(yōu)化實際教學方案,盡可能讓學生在聲樂學習期間充分理解音樂與情感表達的內在關聯(lián),為提升音樂作品的表達能力提供支持。從前期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及內涵出發(fā),為表演作品奠定基礎。唯有從深層次去解讀音樂作品,感受其背后傳遞的思想情感,才能把握作品的實際藝術氣息。而且每一首音樂作品的形成都具有其獨特的時代屬性和故事背景,其中蘊含著創(chuàng)作者或歌唱者獨有的情感體驗,想要將這種藝術價值彰顯出來,必須了解作品背后的內容和要素,才能更準確地傳遞出音樂作品的情感價值,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應在教學活動開展期間,進一步帶領學生去解讀作品背后的要素,幫助學生精準理解作品。也可指導學生提前做好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盡可能讓學生深入體會不同音樂作品所處的環(huán)境背后的故事,作者想要傳遞的情感特征[3]。
例如,在《賣報歌》是小學音樂的一首典型曲目,該作品由安娥作詞聶耳作曲,作為兒童歌曲的典型代表,在聲樂教學期間,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故事,有利于更好的去傳達作品背后的情感。為此,教師在教學期間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段作品背景故事的介紹視頻,記錄了當時戰(zhàn)爭時期的實際場景。學生可跟隨視頻的鏡頭,直觀的去了解賣報兒童凄慘的生活。觀看完該首歌曲的背景故事后,教師繼續(xù)向學生展示詞首曲目的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逐幀播放詳細介紹的彩圖,讓學生從多維度去了解作品感受作品,從而強化對作品情感的領悟水平。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播放該首曲目,讓學生初步進行聆聽,并再次去思考和品味作品中的情感要素。如此,通過詳細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內涵,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作品內容的把握水平,為聲樂演唱期間情感的表達奠定堅實基礎。
(二)夯實聲樂表演基本功
除了從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及內涵出發(fā),為提升音樂表達能力奠定基礎外,夯實的聲樂表演基本功也是關鍵所在,是提高總體表達水平的重中之重。唯有真正掌握聲樂表演的關鍵技巧,在演唱過程中將其有效落到實處,才能更好地凸顯出作品的人文內涵,激發(fā)起聽眾的情感共鳴,提升聲樂演唱的影響力和感染力。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可依次對學生歌譜研讀的能力、發(fā)聲能力等進行鍛煉,優(yōu)化聲樂演唱基本功。聲樂課絕非傳統(tǒng)意義上簡單的演唱,技能也應重視綜合素質的養(yǎng)成而聲樂情感的表達,是提升音樂表達能力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師要合理安排技能訓練和情感表達訓練的組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具備音樂表達能力的各項關鍵要素。除前面提及的作品內涵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教師也應帶領學生精細的去解讀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征,從旋律到節(jié)奏再到曲式結構,循序漸進,帶領學生去體會音樂作品的藝術之美,加強對作品的感性認知,更有利于捕捉到音樂作品內在的精神與發(fā)展,為后續(xù)演唱活動奠定基礎[4]。
例如,在《歌聲與微笑》這首曲目由王健作詞,谷建芬作曲,集中表現(xiàn)的是朋友之間的友情之愛,同時也可作為表現(xiàn)全人類之愛的藝術作品。在正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向學生介紹這首曲目的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初步了解作品梗概和內涵大意。隨后帶領學生學唱歌曲,并在歌曲練習期間,精細分析歌曲的曲式結構,旋律節(jié)奏等要素,鍛煉好學生在歌曲演唱時的整體技能。如當大部分學生已經會唱曲目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學唱歌譜,從研讀歌譜出發(fā),特別注意“3—#5”處#5的音準。如第一樂段的歌詞,教師指導學生緊緊抓住音樂曲目的低音和長音,能與情感表達進行關聯(lián)。在此基礎上,在學生充分掌握詞首曲目的關鍵要點后,鼓勵學生以二聲部合唱為切入點,男女聲各有一半,唱第一聲部,另一半唱第二聲部。如此,通過針對性的訓練,有利于讓學生從理性邏輯的角度去分析和捕捉音樂作品的內涵與感情基調,提高整體演唱效果與表達水平。
(三)引導學生歌唱中情感交流
在明確作品創(chuàng)作內涵與背景的同時,以夯實的基本功奠定基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歌唱活動中去做好情感交流,活動循序漸進,體會聲樂背后的情感價值,將自己的情感灌注于聲樂作品之中,才能有效傳遞出音樂獨有的藝術價值。但小學生聲樂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效果千差萬別,實際教學期間如何讓學生更透徹地領悟音樂與情感表達的關聯(lián),并加強自身與音樂作品的互動,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仍然需教師從旁加以引導才能落實情感表達能力提升的實際目標。一般來說,聲樂歌唱期間想要讓演唱者產生情感交流,促進音樂表達能力的升級,一方面可通過與音樂作品實際進行情感交流,如音樂的伴奏最為常見是聲樂演唱中,更有益于與歌唱者進行情感交流共鳴的一大切入點,能實現(xiàn)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效果。無論是日常的練習或是表演活動,都要合理利用伴奏的環(huán)節(jié),強化學生對音樂作品情感的體驗和共鳴。另一方面,在音樂作品的歌唱期間,也可通過與現(xiàn)場聽眾進行情感交流的形式,強化音樂表達能力,讓受眾能在音樂聆聽期間感受到演唱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并得到熏陶與感染[5]。
例如,《茉莉花》作為一首廣為流傳的中國民歌,不僅曲調優(yōu)美,樂句鮮明,也更易于學生在歌唱中理解作品的情感。正式教學中,為幫助學生去體驗作品中的情感并加大情感交流力度,教師在前期向學生介紹該首曲目的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生們初步了解這首江蘇民歌的實際價值。隨后教師帶領小學生們展開探究式的學習,從聆聽曲目出發(fā),讓學生初步了解作品的旋律節(jié)奏。在此基礎上,引導欣賞多版本的茉莉花,如河北版的、東北版的等,讓學生體會不同地區(qū)這首民歌的實際旋律特征,如歌詞、口音、方言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思考問題,要求對比欣賞完成后,思考不同作品背后傳遞的情緒如何,并回歸本次教學的篇目,對其傳遞的情感價值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展開了一次創(chuàng)新的課上活動,要求學生結合作品的節(jié)奏特征、以及情感特征,嘗試用肢體動作去表現(xiàn)茉莉花的形態(tài)。如此,通過帶領學生深層次的去理解和領悟作品的情感,加大情感交流力度,更有利于提升音樂作品演唱時的表達能力。
(四)鍛煉聲樂表演心理素質
最后,在小學聲樂表演中,心理素質能力的鍛煉極為關鍵。尤其部分小學生因個性差異較為明顯,在表演音樂曲目過程中,容易產生畏難抵觸情緒,不僅不利于充分體現(xiàn)出音樂作品的實際內涵,也很難真正將音樂情感表達出來。與此同時,音樂情感的表達往往是人們心理狀態(tài)的發(fā)揚,需要演唱者充分克服緊張情緒建立好自信心,才能在歌唱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傳遞出其情感特征,引發(fā)聽眾的共鳴之情。為達成這一目標,音樂教師在日常聲樂訓練時,要盡量激發(fā)起學生歌唱的興趣,并幫助其掌握關鍵的技巧,建立起聲樂歌唱信心。
例如,為了訓練學生聲樂表演的心理素質,教師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盡可能讓學生熟練的掌握作品,了解作品的實際內涵,如精細的去解讀歌詞,使之能建立對作品的深刻理解,提高歌詞的記憶效果。又如,歌唱訓練過程中,教師采用激勵式評價的方法及時給學生鼓勵和贊揚,使之能獲得補給力量,建立起歌唱的自信心,減少畏難抵觸情緒,也能避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在此基礎上,為了強化學生的表演心理素質,教師還組織了一次小組登臺表演競賽的活動,每個小組要集中進行練習,教師會適當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使之能有意識地在歌唱之中傳遞情感。后續(xù)學生需在班級上登臺演唱,由教師和其他學生充當觀眾和評委,展開音樂歌唱的評價活動。如此,借助這種創(chuàng)新形式的聲樂表演訓練,更有利于針對性的去強化歌唱信心,排解心理壓力和恐懼心理,逐步強化聲樂表演的心理素質,為提高音樂表達能力奠定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音樂教育工作,應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最高目標導向,準確把握不同音樂教學內容中的關鍵要素。利用好聲樂教學的抓手,提高學生對聲樂與情感關系的感知能力和領悟水平,借助課上針對性系統(tǒng)化的訓練循序漸進,提高小學生音樂作品的表達能力,使之具備良好的演唱技巧。并能在演唱活動中,滲透豐富的情感要素,提高表達效果,也讓受眾從中得到情感共鳴。教師要發(fā)揮教育引導者的作用,影響小學生聲樂演唱情感表達的有效性,為培養(yǎng)其良好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桑文佳.論聲樂教學中學生藝術表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J].當代音樂,2021(6).
[2]史宏強.聲樂教學中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文藝家,2020(4).
[3]王惠忠.聲樂教學中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分析[J].戲劇之家,2020(8).
[4]楊柳.聲樂教學中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戲劇之家,2020(6).
[5]梁琴.聲樂教學中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黃河之聲,2019(24).
作者簡介:余瑋萱(1998—),女,漢族,廣東廣州人,大學本科,廣州市越秀區(qū)云山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