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方式,音樂鑒賞對提升學生審美素養(yǎng)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培養(yǎng)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來說更是如此,在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如何通過音樂鑒賞教學滲透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觀,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是高職院校要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本文首先對美育和音樂鑒賞的定義進行了簡要闡述,其次對美育與音樂鑒賞整合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最后對二者的整合路徑展開探索。
【關鍵詞】高職院校;美育;音樂鑒賞;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1
引言
隨著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學生審美能力有直接影響的音樂鑒賞課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關注。通過音樂鑒賞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加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將音樂鑒賞與審美教育進行融合,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美學概念與意識,豐富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與思想情感,使學生慢慢形成個人的審美意識。所以,將美育與音樂鑒賞進行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一、美育與音樂鑒賞概述
(一)美育
教育局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為社會與國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技術型、應用型優(yōu)秀人才??梢姡呗氃盒3艘訌妼W生的德育與智育之外,還要重視體育和美育[1]。不僅如此,美育對學生在德育、智育和體育方面的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首先,美育是德育的基礎,在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同時,往往要求學生以“情”為本,而美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怡情養(yǎng)性。所以,美育有助于德育效果提升。其次,美育可有效促進學生智育發(fā)展。審美活動有調節(jié)大腦機能、刺激腦部神經(jīng)的作用,這對提升人的學習效率、注意力大有益處,同時還可以發(fā)散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后,美育可完善補充體育教育的不足。凡是藝術,皆有韻律節(jié)奏之說,審美教育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節(jié)奏感,這有利于學生掌握體育運動節(jié)奏,從而讓動作更加協(xié)調靈活。
(二)音樂鑒賞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需要人運用聽覺感官認真聆聽才能感受到其美妙之處。而音樂鑒賞,則是指人通過對音樂作品進行聆聽、品味,最后讓音樂實現(xiàn)自身價值與作用的行為。音樂鑒賞是一種審美的活動過程,需要經(jīng)歷3步方可享受到藝術的魅力和樂趣:第一步,聽眾利用聽覺感官對音樂進行感知與接受,辨別音樂的優(yōu)與劣;第二步,聽眾要透過內心去深入體會音樂所傳遞的情感與思想,該步驟是聽眾從心理上去感受音樂,屬于情感體驗;第三步,聽眾要根據(jù)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信息,更深層次地理解感受作品的內涵與價值,并能夠得到一些審美體驗,將其和自身認知與思維予以融合,使其成為聽眾深刻而持久自我的精神。這一步是音樂審美活動的最高層次,也是音樂鑒賞的本質。
二、美育與音樂鑒賞整合的重要作用
(一)能促進學生思想素質發(fā)展
音樂鑒賞活動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提升與發(fā)展有很大幫助,與美育相關理論進行融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展開教學,促進學生思想品質發(fā)展,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認知。音樂是可以傳遞情感的藝術,和語言、文字相比,音樂傳遞情感的形式擁有更多美感。音樂可以憑借自身較強的穿透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對聽者的聽覺感官和心理感官產生刺激,與美育融合可提升聽者的藝術審美素養(yǎng),使聽者獲得更深刻、更真實的音樂體驗[2]。同時,在美育的作用下,聽者的情感積淀力量會越來越強,這對聽者智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展有較大幫助。例如愛因斯坦、盧梭、歌德等偉人,在他們的生命中,音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鑒賞與美育結合能夠改變人的心態(tài),增強人的理性思維與邏輯思維,拓展人的思想認識,激發(fā)聽者對生活、理想以及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熱情。在音樂鑒賞教育中,能夠讓學生對各個國家音樂大家的生活背景、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藝術素養(yǎng)、音樂風格等有更全面的了解,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其掌握音樂知識的同時,也能掌握政治、歷史等科目的知識,實現(xiàn)課堂知識的延伸。
(二)能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養(yǎng),提升藝術鑒賞能力
對高職院校來說,每個學生的成長經(jīng)歷、教育背景以及學習能力都大不相同,大部分學生在高中時期沒有建立好完善的音樂知識體系,許多學生也沒有接觸過器樂學習,同時受現(xiàn)代多元音樂文化的影響,在藝術欣賞與審美素養(yǎng)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美育課程中滲透音樂鑒賞,可創(chuàng)新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視角,改變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審美素養(yǎng),使學生跨過音樂作品表面,對作品內在涵義進行理解??梢?,將音樂鑒賞與美育進行結合,能有效改善學生審美素養(yǎng)較弱的問題,通過學習必定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音樂欣賞能力產生影響,從而激發(fā)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讓美育貫穿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之中,進而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學習習慣與邏輯思維。在對音樂作品進行鑒賞時,聽者會根據(jù)旋律、力度、音色以及速度產生情感反應,也就是說,學生在鑒賞音樂時,會從其表現(xiàn)形式以及情緒、意境產生聯(lián)想與想象,構建更加豐富的內心世界,這對學生審美情趣培養(yǎng)和想象力培養(yǎng)有積極作用。
(三)能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雖然每個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體驗不盡相同,但是作品中蘊含的積極健康的情感能夠對學生帶來正面影響。在信息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學生極易被網(wǎng)絡中藝術水平較差、內容劣質消極的音樂作品吸引,這對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藝術鑒賞能力急需提升的大學生而言,很難有效辨別音樂的好壞,更難以判斷音樂作品是否會對社會和群眾產生負面影響。對此,高職院校可在將音樂鑒賞與美育融合,使學生在聆聽音樂作品時,明確作者想表達的情感。音樂有助于撫平學生在生活中的遺憾,讓學生心理得到放松,拋棄生活與學習中的憂愁,收獲藝術世界中的美好體驗。在新時代,我國對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職院校是培養(yǎng)這類人才的重要場所,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美育與音樂鑒賞的整合路徑分析
(一)借助不同的音樂形式,提升學生感知能力
首先,將音樂鑒賞與美育進行融合,可通過多種節(jié)奏、旋律、力度、速度的音樂作品,例如民族音樂的五聲、七聲等調式以及西洋音樂中的大小調式等,讓學生體會到多元化的樂曲風格與美感。以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其運用了奏鳴曲的結構,對戲劇性的矛盾與沖突進行了很好詮釋。該作品對我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進行了運用,并通過西洋樂器演奏,是中西音樂文化融合的經(jīng)典之作。其次,可通過不同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即樂器,在教學中滲透美育。樂器和音樂作品的呈現(xiàn)效果息息相關,合適的樂器能夠讓整首曲子如虎添翼。比如《安河橋》中段是使用了蒙古族特有的樂器馬頭琴,正是這段馬頭琴的演奏,成為了整個作品的經(jīng)典。該歌曲的音樂節(jié)奏整體是偏平穩(wěn)緩慢的,然而馬頭琴的出現(xiàn)直接將歌曲轉換到了悠揚、憂傷的意境中,可見樂器對音樂作品的重要性。最后,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設備以視頻、音頻、圖像等形式對學生進行音樂鑒賞教育,讓學生更直觀形象的感受作品內涵,可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比如,在欣賞電影《我的父親母親》的配樂《同船共渡》時,該作品利用轉調、變奏等技法將女主各個時期的心理活動進行了貼切描述。其主旋律偏蘇格蘭民歌,有一種纏綿、悠揚的感覺,既有黃土高原的空曠,又配合短笛,增添了吳儂細語的江南特色。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片段,使學生在欣賞該作品時能夠將電影情節(jié)代入,從而更準確分析歌曲的情感與內涵。
(二)利用音樂形象特異性,培養(yǎng)審美情感
每個音樂作品中都包含著創(chuàng)作者的真情實感,通過演奏或演唱將這份情感傳遞給聽眾。在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內在涵義,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最初,音樂形象的感知是模糊不清的,音樂的傳遞方式和語言有很大不同,語言可以傳遞明確的信息,但是音樂的意向并非固定,其與聽者自身的經(jīng)歷、感受、思想認知有著密切關系,需要聽者進行構思想象。而且,音樂是一種無形的藝術,沒有辦法在空間中呈現(xiàn),只可以通過旋律、節(jié)奏進行表達。比如,《春江花月夜》中琵琶對“漁舟唱晚”的領奏,描繪了漁夫搖櫓時放聲歌唱的場面,其他樂器長尾音共同演奏反映了眾人的唱和。古箏曲《春江花月夜》是由我國著名的琵琶曲《夕陽簫鼓》改編而來,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又被音樂家改編成了民族器樂合奏曲。在古箏、簫、二胡等多種樂器的共同演繹下,眾人漁舟夜游的熱鬧場景呈現(xiàn)在聽眾眼前,鑒賞時,學生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感受作品營造的意境,有助于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單從作品名稱看,其不僅與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春江花月夜》同名,還源自著名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潯陽江頭夜送客”,且該曲中有許多情景都極易讓人與古詩詞聯(lián)想到一起。因此,《春江花月夜》是民族管弦樂作品,在對其進行鑒賞時,可以中國古典詩詞作為切入點,與舞蹈之美相結合,讓學生在多種意境中感受音樂美。借助樂曲和詩詞的關聯(lián),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特點,感受舒緩和諧、文雅大方的旋律特征,對其創(chuàng)作手法予以學習,感受藝術的魅力。
(三)結合作品豐富意蘊,提升學生精神境界
聽者對音樂作品的情感感知往往分為三個階段,即音響、情感和意境。音樂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體驗與強大的精神力量,處在第一階段的聽者只可以感受到聲音的響動,無法體會其中情感;第二階段的聽者在聽到音響的同時,還會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甚至產生共鳴;第三階段的聽者在音響與情感的基礎上,通過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形象以及其傳遞的哲理性思想,在欣賞音樂時,會將作品情感與自身想象力融合,在旋律的催動下,實現(xiàn)情境交融,進入作者營造的意境中。音樂課堂教學是動態(tài)化的,教師可在學生體驗時引導他們產生理性思考,提升學生精神境界,使其對作品意境有進一步的認知。比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該作品主要表達了貝多芬不懼困苦、頑強不屈的意志與精神。貝多芬歷時四年(1805—1808)完成了《命運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這段時間正是他遭遇重大挫折的時候,雙耳聽力已完全消失,且無法治愈,愛人也離他遠去。但是他并沒有輕易放棄,而是堅持做自己的音樂,這才有了傳世之作——《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當當當當”激昂有力的聲音直擊人的心靈深處,好似是貝多芬在利用音樂的力量打破黑暗;第二樂章,與上一章完全不同,深沉、舒緩又堅定,表達了他內心的堅強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期望。中間對變奏進行了多次運用,反映了他戰(zhàn)勝黑暗的勇氣;第三樂章,c小調,在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共同演奏下,傳遞著不安、沉著、遲疑的復雜情緒,接著轉為明朗的C大調,運用了復調賦格與主調和聲的對比手法,表達了熱烈、樂觀的情緒;第四樂章,氣勢宏大,無論是旋律還是節(jié)奏都呈現(xiàn)出光明、快樂的情感,仿佛看到了人們獲得勝利狂歡的盛大場面。《命運交響曲》反映了貝多芬不放棄、不認輸,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帶領學生欣賞該音樂作品,讓學生深刻感知作品的精神和情感,鼓勵學生要勇敢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挫折,從而實現(xiàn)心理與精神層面的升華。
(四)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拓寬學生音樂視野
教師要選擇有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音樂作品,帶領學生從音樂作品中感受美育,比如,在鑒賞《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時,教師應帶領學生了解該作品創(chuàng)作歷程。該作品是由關鶴巖帶領的音樂創(chuàng)作隊伍于1960—1970年創(chuàng)作的,具有強烈的陜北特色,旋律多變,流暢自然,收放自如,節(jié)奏感極強,表達了人們對高原山川秀美景色的贊嘆。在對該作品進行欣賞時,應對其所涉及的陜北地區(qū)地理特征、民風習俗予以深入了解,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養(yǎng),加強學生對中華民族陜北地區(qū)的認知。教師還可將西方民族音樂與該作品進行對比教學,在主題內容一致的基礎上,通過旋律、節(jié)奏、調式以及風格等方面的對比,實現(xiàn)對中國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傳承。
四、結語
音樂鑒賞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與欣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這對美育教育起到了很好鋪墊作用。所以,將音樂鑒賞與美育結合,讓學生在欣賞美、感受美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探索美,接受美的熏陶,從而提升鑒賞藝術能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進而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雪純,舒柏鈞.美育視角下鑒賞民族民間音樂的價值與意義[J].藝術評鑒,2022(20).
[2]李玲,楊凌.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思政的“六個讓”——以北京電子科技學院為例[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22(3).
[3]方琰.高職院校校本《音樂鑒賞課程標準》規(guī)范應用研究[J].戲劇之家,2022(23).
[4]王凱悅,楊春林.高中音樂鑒賞課彰顯美育功能的現(xiàn)狀及策略分析[J].戲劇之家,2022(11).
[5]浦利華,黃婷婷.再論美、審美、美育之內涵——對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啟發(fā)[J].中國音樂教育,2022(1).
[6]黎明輝.美育教育中的民族音樂鑒賞——以嶺南地區(qū)傳統(tǒng)音樂為例[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21(S2).
[7]黃文倩.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微[J].藝術評鑒,2021(7).
[8]趙路輝.高校美育課程“西方音樂鑒賞”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20(22).
作者簡介:李雨瑤(1993—),女,漢族,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