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江
(蘭州文理學院 文學院,蘭州 730000)
十八大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全社會道德建設進程加速,公民的道德素養(yǎng)明顯提升,道德模范人物不斷涌現,見賢思齊、人心向善的氛圍逐漸濃厚。但不可忽視的是,部分民眾在面對道德事件時的選擇依然讓人迷惑,甚至令人不安。
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利益分配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體現著社會的價值追求。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是無產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體現了人類社會最崇高的價值追求,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共同遵守和維護,但現實中總有一些個體在道德事件中充當著不作為、攪局者甚至惡作為的角色。
個人主義道德群體大多屬于當前社會中的得利者,當他們從社會道德建設中獲利后不愿意回饋社會,如同在全社會的幫助下先富起來的人不愿意帶動幫助后富一樣,故意無視自己從別人的道德幫助中得利的事實,而一味強調自己在道德義務上的平等性、自由性。這部分人對“應該遵守怎么樣的道德”心知肚明,但偏偏糊涂去質疑“為什么一定是我要遵守”,將對道德的認知僅停留在知道層面,并故意屏蔽,主動放棄實施道德的意愿,并永遠止步于道德實踐之前。
道德主體虛無論者是受西方自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影響最為嚴重的一類人,認為公民道德建設是對個體自由的干預和約束,過分追求個體的自由和利益,對社會道德應該是全體公民共同維護、人人有責的倡導嗤之以鼻,將道德的主體虛無化為某些人或他人,甚至認為道德的號召是某些人欺瞞哄騙老實人的手段,惡意揣測道德宣傳背后的不道德目的。這類人首先認為道德是個人的事,跟群體無關,同時強調道德主體的個人利益,不認同道德主體的崇高性和純潔性,更進一步認為沒有真正的道德主體,有的只是偽君子,從而大喊“道德是別人的事,跟自己無關”,將自己徹底置身于道德主體之外,并標榜自己的無欲無求和大徹大悟。我們知道,“道德不僅是一種外在于人的原則和規(guī)范,而且是一種主觀的個體情感和行為習慣,只有當社會成員以自身的行動來信守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時,該社會的道德才真正具有現實意義”[1]70,道德主體虛無傾向可謂是對公民道德建設的釜底抽薪。
索取道德權利是受西方權利泛化的影響而在道德層面維權意識膨脹的結果,道德權利索取者張口閉口談權利,將個人的利益綁架在權利的戰(zhàn)車上對他人口誅筆伐,而缺乏對道德義務責任的承擔。索取道德權利者往往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需要幫助的人”,如在公交車上對不給自己讓座者大打出手的,在街頭乞討撕破不給自己錢財者臉的,以及已經畢業(yè)找到工作的大學生還要求慈善人士繼續(xù)資助自己的,等等,這些人將別人的道德善舉異化為自己天經地義該享受的道德權利。其實,在社會道德建設中強調的是自覺自愿和互助互利,絕不允許出現社會中的某些人具備要求別人無償奉獻而自己坐享其成且對不幫助自己的人肆意斥責的權利,這違背了道德的初衷,也必然加重道德之士的被愚弄、被欺負的感受,無形中使更多的人在道德抉擇面前望而卻步。
極端利己主義道德傾向即道德建設中的搭便車行為。一些人在道德建設中特別看重個人的利益,絲毫不愿意付出,中國俗話說的“三個和尚沒水吃”就是其典型代表。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道德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2]168極端利己主義道德傾向只看到道德的利益性,無視道德中的精神屬性。極端利己主義道德傾向與索取道德權利傾向在強調利益方面有相似之處,但二者又有不同。索取道德權利者是赤膊上陣對利益的強行攫取,而極端利己主義者是伺機觀察,從別人的道德付出中獲利,常常成為別人志愿服務的對象,而自己從不考慮將道德善舉加以傳承。哈丁在《公地的悲劇》中設想了這樣一個情景,“一個向一切人開放的牧場,每個牧羊人的直接利益的大小取決于他所飼養(yǎng)的牲畜數量,于是,即便知道牧羊數量太多,會導致草場質量下降,甚至荒漠化,但牧民們出于多得利的想法,還是會增加養(yǎng)羊的數量,最終導致公有牧場被過度利用,出現公地悲劇?!盵3]15極端利己主義道德傾向無視道德建設的持續(xù)性,將道德獲利當成一錘子買賣,將社會中的道德行為當成自己獲利的手段,不考慮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群體參與性和長期性,必將導致道德荒地的出現。
形式主義道德傾向是指在道德實踐中只有道德善舉的形而無道德善舉的實。一些人將社會道德建設當成自己表演的舞臺,在做好事、志愿服務、捐助慰問等活動中走過場,搞作秀式表演,主要目的是為了宣傳自我,至于真實的道德效果,他們就不關心了。形式主義道德傾向在當下也很普遍,一些人利用道德行為自我包裝,借助快捷的通訊傳播手段,達到快速出名的目的。形式主義道德傾向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道德建設,畢竟做比不做要好,但這與真實的道德行為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真正的道德行為本身即目的,而形式主義道德將道德行為當成出名的手段和工具。對于形式主義道德傾向,各級各類媒體在宣傳報道時很難分辨,往往將這類演技派當作真實的道德模范加以宣傳推廣。當然,我們反對形式主義道德傾向,不是說對道德行為進行廣而告之就成了形式主義道德傾向,而是說要為了道德而宣傳,不能為了宣傳而道德,這是一個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問題。
道德標準絕對化傾向是用顯微鏡審視道德行為和道德主體,用絕對的道德標準來衡量道德行為,認為道德行為應該純潔無瑕,不能沾染半點世俗的氣息,道德原則就應該是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將道德主體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一旦要成為道德模范人物,就不能有個人的利益訴求。其實,道德主體就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不能對道德主體要求太高,也不能對道德行為吹毛求疵。對道德之人、道德之舉,要以正常的視角來看待其崇高性和難能可貴之處,不能反對對道德之人和道德之舉的獎勵和回報,見義勇為者不因其受到了獎勵就使其道德行為打了折扣,該從物質上獎勵的給予物質獎勵,該給精神獎勵的給予精神獎勵,只有給道德主體以充分的褒獎和足夠的尊重,最大限度地保護道德主體的社會權益,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悲情出現,才能促使在現實情境需要時有道德行為者及時出現[4]。
丑化歪曲社會主義道德傾向是與當前社會所倡導的道德價值唱反調,公然制造道德價值混亂,是以作惡形式對道德建設的極大破壞。根據丑化歪曲道德價值的程度不同,有三種具體表現:一是羞于或恥于踐行道德的現象。這是丑化歪曲社會主義道德傾向中程度較小的,但也更值得引起警惕。羞于或恥于踐行社會主義道德者,是對社會主義道德價值比較反感,內心相當抵觸,以拒絕崇高作為時尚,以崇拜低俗作為追求,不管他們是出于對道德價值準則的不認同,還是對道德行為的不屑,其背后都有仇視社會的影子。二是污蔑詆毀道德模范的行為。當前社會中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借扭曲丑化道德模范以達到攻擊黨和政府的目的。尤其是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思想蠱惑的人,將污蔑詆毀道德模范、英雄人物視為能事,煽動人心,制造謠言,消解民眾對黨和國家的信任,通過所謂“幕后信息”“高度機密”等吸引普通民眾的眼球,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如對雷鋒形象的抹黑,對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惡搞等。這種污蔑詆毀會造成道德模范、英雄人物形象的崩塌,道德宣傳效果的失靈,進而引發(fā)道德示范效應的徹底喪失,還會帶來普通民眾道德價值的混亂和對道德行為的懷疑。三是對他人道德善舉的否認和對道德主體的訛詐。這些年來,見義勇為者救人犧牲后,公安機關和媒體經常找不到被救者,老人自己摔倒被人救起送醫(yī)后硬說是被對方撞倒的,部分民眾也奉行所謂的“不是你撞的,你為啥要扶”的訛人邏輯,如果不是一個個攝像頭記錄下了真實的瞬間,真正的道德善舉將變成說不清道不明的悲劇,好人有口難辯。甚至一些救人者在施救過程中可能造成被救助者的輕微傷痛,也被要求巨額賠償。試問這種訛人的事多了,誰還敢冒險去幫助他人?這種否認道德、訛詐道德的現象,是給好人投毒,是善有惡報的道德丑劇,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危害不淺。
上述七種不良道德傾向,要么否認道德主體的存在,強調道德主體的虛無傾向,不認可道德主體的集體性,將自己置身于道德主體之外;要么過分強調道德的利益性,逃避自己的道德義務,總想著搭別人的便車,而不愿為社會道德建設貢獻綿薄之力;要么借道德表演揚名立萬,變道德為道具;要么將道德原則絕對化,使普通民眾在道德選擇面前猶豫不定;更為甚者以公然的惡來抨擊道德的善,造成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這七種不良道德傾向,從道德主體虛無化、道德取向名利化、道德價值混亂化、道德運行間斷化四個方面帶來危害。道德主體虛無化是個人主義和道德主體虛無論者認識不到道德主體的群體屬性而產生的道德危害,他們擺不正個體和集體的關系,否認道德主體的真實存在或拒絕自己的道德主體身份,缺乏一種集體主義道德的視角,不承認自己屬于社會的一分子,有意無意游離于道德主體之外以逃避道德責任。道德取向名利化是將踐行道德的目的等同于搭便車者的得利,或者形式主義者的得名,忽視道德行為背后的價值追求,造成道德現狀與道德建設目標的背離。道德價值混亂化是指索取道德權利者、道德標準絕對化主張者以及丑化歪曲社會主義道德者從道德是不是自愿行為、能不能強制要求別人付出,普通人有沒有做好事的資格,有沒有真實的道德模范等方面制造混亂,讓大多數人在道德建設中顧慮重重、抉擇困難、進退失據。道德運行間斷化是不良道德傾向帶來的最大惡果,形形色色的不良道德傾向都不同程度地強化著“好人無好報”的現實報應觀,尤其是丑化歪曲社會主義道德的論調讓好人心寒,道德建設的傳遞性、持續(xù)性就會受到影響,道德建設良性運行的機制難以建立。
如何防范道德建設中的這些不良傾向并消除其影響,本文試圖從集體的善入手探尋答案。
集體的善是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的一種相互幫助、彼此理解信任,以善為價值追求,能夠接續(xù)傳承的道德狀態(tài)。集體的善強調道德主體的集體性、善的價值以及道德行為的互惠屬性,是針對不良道德傾向所帶來的四個方面危害提出的,即以道德主體的集體性回應道德主體虛無化危害,提倡善的價值以避免道德行為中對名利的過度追求,將集體的善中的互惠性、傳遞性作為道德建設良性運行的動力,以集體的善為介入點降低民眾道德價值觀的混亂程度。集體的善就如同一個道德主客體不對稱的閉環(huán),你幫我、我?guī)退?,人人互幫互助,全社會的道德雪球越滾越大。所以,在社會道德建設中,部分人的不作為或惡行會毀了整體道德建設的成效,只有大家都不掉鏈子,才能成就全社會的道德建設。集體的善講求的就是這種內在邏輯。
集體的善具有這樣三個特點:一是道德主體的集體性。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文明道德的社會,但如果沒有從政府、社會和個人的參與共建,這樣的社會終歸是空中樓閣,在社會道德建設中,個體的局限性迫使其必須依賴集體,個體只有依靠集體才能發(fā)揮自身的道德潛能。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人是社會網絡上的一個個紐結,連帶關系是任何個體都不能隨意撤出的關系,一旦撤出,連帶關系上的個體也就不存在了,或者就不是原來的那個樣子了。”[3]14我們把這種連帶關系看成是人類社會的集體性,這種集體性是生活其中的個體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所有人都清楚這種集體性的重要性,但總有一些人自欺欺人地刻意否認。集體性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共贏、互惠互利,大家在集體中如果互相傷害,只能加速集體的解散和消亡,無助于集體的長期維持和發(fā)展,所以道德主體的集體性就要求大家遵守道德規(guī)范,以實現集體的共同目標,并最終實現個體的價值。道德本來就是規(guī)范群體中個體的行為的,離開集體性談道德,必然淪為道德主體虛無主義或極端利己主義。二是善的終極價值?!吧剖堑赖碌母矗且环N沒有附加條件的愛,是一種忘我的奉獻,是一種對他人基本權利無私利的尊重,善作為人的品質,是寬容,是犧牲,是一種超越自我、超越私利范圍的道德傾向?!盵1]71人類所有的道德價值中都離不開善的因素,不管是見義勇為者的凜然大義還是升斗小民的舉手之勞,也不管是社會的公平正義還是家庭的和睦幸福,其背后都離不開善,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芒。集體的善體現了一種人類道德的終極價值,以人類社會的共同目標為依歸,符合每個人的利益訴求,集體的善主張自愿自發(fā)性,每個人都應該自覺尊重那些賦予生活以意義的價值,甚至要尊重個體的生活不依賴于其意義的價值[5]。集體的善不僅可以促進社會道德的發(fā)展,還“使我們對他人的愛超越了個人的好惡而變得更博大,使我們對祖國、人民的責任多了幾分自愿,少了幾分沉重,使我們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能有秩序地行為,使我們有能力與依附于信息的無形態(tài)、無痕跡而存在的惡相抗衡。”[1]72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我們需要強化民眾心中的善,讓集體的善扎根人心且遍地開花。三是集體的善的互惠性。集體的善內含了集體中個體間的互助互利、合作共贏,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集體的善的互惠性能夠帶來道德行為的可傳遞性,以此滿足社會道德建設的良性循環(huán)。集體的善不是道德實踐的一次活動、一個節(jié)目,而是道德建設的永續(xù)銜接、生生不息,如同滾雪球一樣將善的意愿和善的行為持續(xù)傳遞下去,以一帶十,以十帶百,形成道德建設的集群效應。而且,這種互惠和傳遞可以是同代人的利益共享,如扶危濟困、助人為樂,也可以是今人與后人之間的資源共濟,如節(jié)約能源、保護生態(tài),只有每個人將善念和善舉傳遞下去,道德行為就會越來越多,不道德現象也就越來越少。
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就代表了人類社會的最高道德價值評判標準,蘊含著豐富的集體的善的思想,是對集體的善的內涵和外延的拓展,是對集體的善的最集中彰顯。在2019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有太多關于集體善的表述,在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總體要求中,提出全體人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密團結在一起,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堅持為人民服務,這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集體屬性,也強調道德中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追求,全體人民不論職業(yè)分工,能力大小,都要立足本職崗位,通過不同形式為社會、他人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無疑是集體的善。在社會公德建設中,社會主義道德倡導助人為樂;在職業(yè)道德建設中,社會主義道德強調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在家庭美德方面,社會主義道德提出尊老愛幼、鄰里團結;在個人品德修養(yǎng)層面,社會主義道德要求愛國奉獻、勤勞善良,以及散見于《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的其他部分,諸如“深入挖掘敬業(yè)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tǒng)美德”“倡導成功在于奉獻”[6]等表述,無不從互利共生、合作共贏、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等方面詮釋著集體的善。
集體的善從道德主體的集體性和道德內容的善性兩個方面對社會主義道德進行了闡釋。集體的善強調道德主體的集體性,而社會主義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社會主義道德本身就是個體與集體利益的統(tǒng)一,所以,全社會公民共同遵守社會主義道德,每個個體都會從中獲益。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把個人行為的‘善與惡’與集體利益相聯(lián)系,不但為普通民眾描述了理解‘自我’的框架,而且奠定了所有人共有道德文化的利益基礎,形成了由所有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相互關聯(lián)的道德心理機制。正是這種內在關聯(lián)的心理機制促使社會主義個體萌生了愛國、奉獻、犧牲、利他、團結、互助、友睦、博愛等美德以實現自我認同和集體認同,從而構建起個體對集體主義道德的內在道德信仰和外在道德踐履”[7]。集體的善推崇善的終極價值,能夠以善性對社會主義道德內容進行統(tǒng)籌概括,集體的善是對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中眾多理念的有機結合和統(tǒng)一。一方面,集體的善是社會主義道德最高評價和最低評價的有機結合。集體的善要求道德建設中,我們的眼光不能總向上盯著社會中作出巨大貢獻、具有犧牲奉獻精神的少數道德楷模,還要挖掘周圍普通人群中的閃光點。善念人皆有之,善舉人皆可為。集體的善不要求每一個公民都成為圣賢,只要求大家都做一個善良的人。另一方面,集體的善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目標和手段的有機統(tǒng)一。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我們經常將道德價值作為目標,將媒體宣傳、選樹道德模范等作為手段,集體的善本身就是道德行為的目標,即追求社會的善,也是道德行為的手段,即通過全體人民的善舉實現社會道德建設,目標和手段高度統(tǒng)一,簡單明了且便于實施,目標可大可小,手段可多可少,集體的善絲毫不受減損,這既是終極價值,也是理想目標,可以是道德模范的驚天動地,也可以是平頭老百姓的日常溫情,黨的為群眾辦實事政策是集體的善,民眾的志愿服務也是集體的善,大到見義勇為、無償獻血,小到公交車上讓座、機動車禮讓行人,都是集體的善對社會主義道德目標和手段一致性的完美詮釋。
社會主義道德與集體的善不光是一種價值層面的互相闡釋,二者在實踐中有著明顯的互相建構關系,社會主義道德是對集體的善的有效實踐,能夠最大程度激發(fā)出人類社會中集體的善。在西方社會,集體主義容易被去道德化,集體往往成為一種“想象的共同體”,而社會主義道德能夠依靠其強大的動員能力在集體層面將善舉進行到底。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fā)后,中國全社會從醫(yī)護人員到志愿服務群體,從社區(qū)工作人員到普通民眾,大家上下齊心,互相報以信任,彼此施以援手,不計較個人得失,無私奉獻,在疫情面前筑起一道人間至善的屏障,使中國的疫情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還有當前在全國各地出現的“道德銀行”(1)“道德銀行”就是將志愿者的服務以服務時間的形式記錄在一種特殊的儲蓄卡上,由“銀行”、被服務者、志愿者三方共同認定,當“儲戶”自身遇到困難時可“支取服務”。、“扶人志愿者協(xié)會”(2)“扶人志愿者協(xié)會”是2014年首先在河南三門峽市注冊成立的民間公益組織,該協(xié)會提倡大膽扶人:會員一旦因扶人遭訛詐,協(xié)會出面買單,協(xié)會旨在把“摔倒不用怕,馬上扶起來”的扶人善舉不斷推廣,很快就輻射到全國各地,安徽、江西、陜西、重慶等地的扶人協(xié)會相繼成立,越來越多省市的公益達人們都開始推廣這一充滿正能量的公益組織。等都是社會主義道德實踐對集體的善的最佳呈現?,F實中,社會主義道德從各個方面大力倡導集體的善,以道德實踐在全社會營造了一種全民向善的良好氛圍。
集體的善也有助于規(guī)范社會主義道德實踐和推動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長效運轉。集體的善是社會主義公民道德意愿和道德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不管一個人有善心還是有善舉,都是有德之人,強化集體的善能夠消除單純以道德行為來衡量人的品德的困難。集體的善是一種論心也論行的道德提議,這對于那些看到有人處于危難關頭,有心幫助但苦于自己不具備幫助能力的人是一種道德上的肯定,不再是單純用是否有行動并成功實施來衡量人的道德品行。另外,集體的善將社會主義道德中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四個層面有機統(tǒng)一,從個人推及家庭、職場并延展到社會,通過這種以點帶面的形式,讓社會主義道德潛移默化,不斷影響更多普通人,通過發(fā)揮善的輻射效應,加快“善有善報”道德機制建設的進程,并最終推動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持續(xù)運轉。
社會主義道德內含了集體的善,集體的善是維系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強有力的紐帶,全社會應該摒棄不良道德傾向,倡導集體的善,通過在全社會范圍內揚善懲惡,努力強化集體的善,以推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將集體的善作為道德宣傳的重點,深入挖掘道德建設中道德主體的集體性、善的價值和互惠性等因素,以此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來搞宣傳,增強道德宣傳的親和力和示范效應。首先,要從宣傳對象上加以調整。媒體長期以來迷信于道德模范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功效,使民眾產生了較明顯的審美疲勞,道德模范的引領帶動作用發(fā)揮越來越有限,應及時豐富道德宣傳的對象,致力于將普通人的善舉當成是社會道德建設宣傳的對象,以真實可信、有血有肉接地氣的形象將公民道德宣傳落在道德群體身上,以動員更多民眾的共同參與。其次,要在道德宣傳內容中突出善的價值。強化善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注重對日常生活中普通民眾點點滴滴的善的挖掘,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中善的資源的推廣,強調道德宣傳中的“內容為王”,以內容吸引人,以真情實感打動人,使集體的善成為增強民眾道德意愿和道德行為的動力。最后,要創(chuàng)新道德宣傳方式。側重于如何以集體的善從民眾的道德意愿和道德實踐方面實現雙重推動,要強調道德宣傳中對民眾心理的了解和掌控,注重宣傳方式上的互動性,拉近媒體與受眾的距離,避免道德宣傳淪為媒體的一廂情愿。尤其要增強道德宣傳中的行動指引作用,很多道德宣傳給民眾的感覺是過于遙遠,自己做不到也難以模仿,媒體要通過道德宣傳使道德行為直觀形象、易于操作。比如,某網上將高速公路上攝像頭拍攝的堵車車輛紛紛避讓45度給救護車以快速通行的視頻配以簡潔文字發(fā)布,這給今后類似情境下駕駛員的行為以清晰具體的引導。當然,將集體的善作為道德宣傳的重點,還要求媒體能夠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職能,不僅僅是宣傳報道好人好事,也要曝光壞人壞事,將社會中某些人的丑言惡行公之于眾,立場鮮明地予以批判,讓道德敗壞者受到輿論的譴責而無處藏身。
道德土壤對每個人的道德選擇有著巨大的影響,創(chuàng)建集體的善的環(huán)境不僅是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激發(fā)民眾道德意愿和行為的重要途徑。培育對集體的善內化和踐行的社會土壤,首先要從民眾的日常生活入手,培育大家對集體的善的關注,讓大家深切領會道德主客體幫與被幫的辯證統(tǒng)一和相互轉換關系,增強民眾行善的意愿。全社會要營造集體的善的氛圍,心地善良、與人為善應該成為民眾的道德共識,推動志愿服務成為一種趨勢,個體可以根據自身道德能力的差異來開展志愿服務,只要是善意的幫助,都是值得推崇的,大家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盡力而為即可,不刻意不苛求。每個人都為集體的善添磚加瓦,由一人而千人萬人,由一點而遍地開花,集體的善就如同一束火把,最終將照亮整個星空。培育集體的善的環(huán)境,要特別注意維護“好人好報”機制的運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最根本的因果報應觀,社會應該建構“德者有得,好人好報”的機制,使做出貢獻的人得到公正的評價和回報,摒棄“講義務光榮,談回報可恥”的道德悖論,使“好人好報”成為社會最基本的道德信仰,使社會進入倫理道德的良性循環(huán)之中[8]。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不使好人因為行善而成為他人挖苦嘲諷的靶子,要給予集體的善真正的尊重,行善之人不僅能感動他人,也能感動自己?!安灰詯盒《鵀橹?,不以善小而不為”。集體的善就是對善念和善舉的絕對接受和贊同,通過對先進的褒獎帶動社會群體的效仿,引領社會崇禎向善,樹立集體為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
道德評判必須有道德依據,這個依據不能是個體的道德價值判斷,而應該是集體的道德傾向[9],這種道德傾向應該包含集體的善。將集體的善作為道德建設成效的評判標準之一,以結果為導向,能夠引領全社會各領域開展道德建設。將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培育和踐行統(tǒng)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框架內,以集體的善來衡量并推動,使四者既獨立成形又自成一體,以點帶面,積小善成大善,將善念善行從個體自然過渡到家庭,引入職場,并延展到社會,達到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最終實現。將集體的善作為公民道德建設成效的評判標準之一就如同以“文明”的指揮棒在全國開展文明城市、文明鄉(xiāng)村、文明校園、文明家庭的建設一樣,以集體的善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指揮棒之一,就可以發(fā)揮道德動員和行為導向的作用,從而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集體的善內含了集體主義的特點,集體主義是支持為了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和保護集體利益而動用集體權威嚴懲失范行為的?;诖?,集體的善雖然作為道德層面的內容,但也并不反對用法律的手段輔助實施。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要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撐”[2]134,用法治來支撐道德,就是對違反道德準則,制造道德危機的不良道德傾向予以懲處,道德是要求民眾自覺自發(fā)地遵守,法治是外在的強制力量,用法治來支撐道德,要注意法治約束的界限,不能用法治的手段強迫民眾遵守道德準則,這不現實,也違背道德教化的初衷。借助法治手段只能是懲治道德失范行為,讓惡有惡報,維護道德的正義性。否則,僅靠民眾的自覺行為踐行道德準則,道德敗壞之人得不到懲處,大家會逐漸失去對道德理想的憧憬而屈服于眼前的現實,集體的善就會給更多搭便車者以機會,最終導致全社會道德資源的枯竭。有了法治手段對集體的善保駕護航,集體的善在公民道德建設中不再是單獨作戰(zhàn),有了法治手段硬性的約束,集體的善也就有了底氣。不能說道德只是道德層面的,道德與法治本來就是相互轉化的關系,作為社會規(guī)范共同約束民眾的行為,為集體的善加上法治懲戒的保障,會使得個體的惡少一些,而集體的善就會更多一分。
以集體的善作為對抗當前社會道德危機中的多種不良傾向,側重于強調道德主體的集體性、善性和互惠性,以期在社會中形成一個龐大的道德滾雪球效應,摒棄道德建設中的雜音和惡行,使大家真正認識到社會主義道德中集體與個人利益的一致性,個人的善行不僅是幫助了他人,也最終會幫到自己。其實,我們生活在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社會中,美好社會的構建離不開任何一個平凡的個體,要避免出現相互投毒式的互害模式,盡可能多地去相互幫助、扶危濟困,將集體的善發(fā)揚光大,借助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推動公民道德建設的進程,并最終使每個人生活在文明和諧幸福的社會中,我們每個人對此都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