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麗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
在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有三大純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交際功能、語篇功能。概念功能包括經(jīng)驗功能和邏輯功能,經(jīng)驗功能包括作格(ergativity)和及物性(transitivity)。經(jīng)驗純理功能指人們用語言表達對世界的看法,即用語言表征世界。用經(jīng)驗視角的話來說,就是過程(process)和參與者(participants)在特定的環(huán)境(circumstances)下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種”going-on,所以需要對過程進行分類。過程是小句的核心,小句主要是關于參與者參與的事件和所處的狀態(tài)。根據(jù)Halliday(1994)的劃分,及物性系統(tǒng)包括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本文分為引言、理論框架、案例分析和結論四個部分。
例1 原文:人們?yōu)榱藴p輕茶樹鮮葉的青苦氣味,開始了對茶葉的簡單加工,燒茶就是最簡單的一種。
譯文:In order to reduce the bitter smell of fresh leaves of the tea tree,people began to process tea in a simple way,and burning tea is the simplest one.
分析:原文目的狀語從句“為了減輕茶樹鮮葉的青苦氣味”在譯文中譯為“In order to reduce the bitter smell of fresh leaves of the tea tree”放在句首,句式得到保留,體現(xiàn)了英文形式的小句復合體特征。功能語法視角下的小句復合體相當于句子,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小句構成,有并列式和復合式兩種類型。并列式是兩個簡單小句,復合式包括環(huán)境類型,相當于狀語從句。原文物質過程“簡單加工”的副詞修飾語“簡單”沒有保留詞類,轉換為方式類的環(huán)境成分“in a simple way”,符合英文句法特征。環(huán)境成分一般包括副詞詞組和介詞詞組,他們是人際類型中的修飾成分(adjuncts)。注意連詞和情態(tài)副詞(conjunctive and modal adjuncts)并不構成小句的經(jīng)驗意義,不包括在及物性分析之中,靠近或包含在動詞詞組中的情態(tài)副詞能簡單地包含在過程中。環(huán)境成分通常是可選的,反應了小句的背景功能。在某些特定的過程中,小句或多或少有義務包含一個環(huán)境成分。原文物質過程“開始了加工”譯為“began to process”的動詞詞組復合體。動詞詞組復合體的過程類型由最后一個動詞 “process” 決定,而動詞前面的 “began to”表示人際意義,如愿望、對事情的期待。
例2 原文:他們依托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用茶文化。
譯文:Relying on the unique natural conditions here,they have created a rich and colorful tea culture
分析:原文有兩個并列的“物質過程”,分別是“依托”和“創(chuàng)造”。譯文形式與原文形式不完全一致,譯文中第一個物質過程“依托”在譯文中轉換為環(huán)境成分,也就是非限定性動詞。非限定性動詞指沒有時態(tài)變化的動詞;限定性動詞是有時態(tài)變化的動詞,如英譯文中的物質過程“have created”,將“create”變?yōu)橥瓿蓵r。從及物性視角分析,表示人際意義的情態(tài)動詞不表達經(jīng)驗意義,但是將靠近動詞的情態(tài)動詞統(tǒng)稱為物質過程。
例3 原文:將鮮葉放在火上略烤一下。
譯文:The fresh leaves are slightly roasted above the fire.
分析:原文的物質過程在譯文中得到保留,即“略烤”保留“are slightly roasted”。環(huán)境成分一般包括副詞詞組和介詞詞組,他們是人際類型中的修飾成分(adjuncts)。注意連詞和情態(tài)副詞(conjunctive and modal adjuncts)并不構成小句的經(jīng)驗意義,不包括在及物性分析之中,靠近或包含在動詞詞組中的情態(tài)副詞能簡單地包含在過程中,如原文中的“略”和譯文中的“slightly”。環(huán)境成分通常是可選的,反映了小句的背景功能。原文有一個省略的泛化的人稱動作者,即烤鮮葉的施動者,原文的文內(nèi)語境(intratextual context) 沒有明確交代動作者,但是在文外語境 (extratextual text) 有所暗含。譯文并沒有譯出原文的泛化人稱動作者,而是將原文物質過程的目標“鮮葉”譯為“the fresh leaves”放在句首作主語。變主動語態(tài)為被動語態(tài),主語是目標,因為過程跟參與者的語義關系沒有改變。此種譯法進行了敘事視角的轉換,從文外的作者視角轉換為文內(nèi)的事件視角,非人稱作動作者,符合信息型文本的特征,即客觀性。
例4 原文:使茶葉隔著紙張在炭火上反復受到烤炙。
譯文:The tea leaves are repeatedly roasted over a charcoal fire across the paper.
分析:如果通過文外語境補足漢語原文的范化主語“we”,那它應該被標記為“發(fā)起人”(initiator)。 “we”是引起“茶葉隔著紙張在炭火上反復受到烤炙”的原因 (causer),促進下一個行動者“茶葉”隔著紙張在炭火上反復受到烤炙,最能體現(xiàn)這種過程的是使役動詞“讓、使 (make)”。(Thompson,2012)如果是修飾型關系過程,行動者就應該是 “Attributor”,如果是識別類關系過程,行動者就是 “Assigner” 。原文的使役動詞“make”并沒有保留,而是省譯了。
例5 原文:燒茶也就是殺青工藝的原型。
譯文:Burning tea is also the prototype of fixation.
分析:原文“是”是包孕認同類關系過程分,“燒茶”為載體,“殺青工藝的原型”為屬性成分,用來給載體指派特征。且小句可逆反,即載體和屬性成分交換位置,依然可以成句,所以屬于識別式而非歸屬式的小句。其中,關系過程是對參與者的評價,這與文化語境和社會語境相連。關系過程保留的動因是異化策略,保留原文的句型。Halliday和Matthiessen(2004:234)提到:在科技、商務、政治語篇中,標示-價值的結構在語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按照Halliday(同上: 119-120)的理論模式,關系過程有包孕類、屬有類和環(huán)境類三種次類型,每種次類型又可分為歸屬式和識別式兩種。包孕類關系過程是指語言形式上體現(xiàn)為“x is a”的過程小句;屬有類關系過程是指語言形式上體現(xiàn)為“x has a”的過程小句;環(huán)境類關系過程是指語言形式上體現(xiàn)為“x is at a”的過程小句。從語義上來講,在歸屬式的三類關系過程小句中,“x是a類別中的一個成員”;在識別式的關系過程中,“a用來定義x的身份”。這兩個系統(tǒng)相互作用,共可得到六種次類型的關系過程。
例6 原文:將依次向大家介紹十個少數(shù)民族的茶藝。
譯文: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ea art of ten Chinese national minorities is as follows:
分析:原文“介紹”是物質過程,轉換為“the introduction”將物質過程名物化,符合漢語是動態(tài)語言,英語是靜態(tài)語言的特點。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理論框架是,名物化是最明顯的一種語法隱喻 (Halliday,1994:352)。名物化可以把大量概念意義濃縮在名詞結構中,增加詞匯的密度;隱藏動作的主體,表現(xiàn)語言建構經(jīng)驗世界的客觀性;客觀性降低了人際意義的可協(xié)商性;避免冗余的詞匯表達,使語篇緊湊連貫(趙晶,2017)。
例7 原文:為了使茶葉烤炙受熱均勻,交替使用“簸、翻、挪、顛”四種手法。
譯文:There are four actions like “toss,turn,move,wallow” that are adopted to heat evenly,interchangeably.
分析:原文物質過程“交替使用”轉換為“there are”,即存在類關系過程。存在過程中, “there” 是信息流的起點,隨之后面的存在物出現(xiàn)。如果換成 “four actions like ‘toss,turn,move,wallow’ are adopted”,信息的輸出就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