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楠
摘要:教學工作者可以在特殊教育音樂的教學過程當中,把情感教育和德育融入特殊教育音樂的課堂當中,并結合多種教學方式,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情感,豐富小學生的精神世界。小學生能夠在特殊教育音樂教師的熱情引導下,開啟自身的心靈,體驗音樂當中的情感,繼而升華自身的情感表達,加強自身對于音樂的認知,學會從內心深處出發(fā)直觀的感受音樂所帶來的樂趣和理念。本文立足于特殊教育音樂教學角度,分析了特殊教育音樂課堂中的德育滲透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特殊教育;音樂課堂;德育
引言:音樂教育作為一門藝術學科的教育,對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音樂學科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除去要讓學生掌握對應的教材知識以外,還要讓學生從自身的內心出發(fā),去體驗感受和觸碰音樂當中的情感表達,去探索人們內心深處對于音樂的需求。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德育教育越發(fā)重要,因此,對于特殊教育音樂課堂中的德育滲透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xiàn)實意義。
一、特殊教育音樂課堂中的德育滲透方法
1.音樂教師在備課時應深入挖掘德育元素
音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前要做好備課工作,整理好課堂教學內容,使音樂教學目標更加清晰,從而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殊教育音樂教材中含有大量德育元素,音樂教師要將這些德育元素充分利用起來,在音樂教學中發(fā)揮出其功效,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使音樂教學和德育能夠充分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因此,音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細致地研讀教材,對教材中顯性和隱性的德育元素進行充分的挖掘,從而開闊學生的眼界,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德育。
特殊教育音樂教材中有很多蘊含愛國情感和歌頌祖國的歌曲,這類歌曲從節(jié)奏、旋律方面及歌詞方面都能夠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如《保衛(wèi)黃河》《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教師在教授這些歌曲時,可以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和多媒體設備給學生生動地介紹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增強學生對歌曲情感的體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比如,在學習《保衛(wèi)黃河》這首歌曲時,教師首先要把《保衛(wèi)黃河》的創(chuàng)作時間和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給學生,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受到?jīng)_擊,更好地理解歌曲內涵,體會歌曲抒發(fā)的愛國主義情懷和表現(xiàn)的大無畏精神。
2.敘述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音樂的深層含義
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比較匱乏,對于音樂情感的理解就會比較淺薄,繼而無法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深層含義。教學工作者在特殊教育音樂的教學課堂當中,可以向學生敘述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知道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時代背景和心理情境,繼而理解音樂所隱藏的深層含義。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愛國主義,通過熱愛自然和熱愛家鄉(xiāng),進一步的延伸到熱愛祖國。在相關的音樂學習中會涉及很多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歌曲,透過這些就可以幫助孩子進一步的對國家有更深刻的了解。
以特殊教育音樂《我的家在日喀則》為例,教學工作者可以通過不一樣的講述方式,向學生敘述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段业募以谌湛t》是一首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藏族民歌,它用獨特的節(jié)奏,描繪出一群身著鮮艷服裝的藏族人民跳踢踏舞的情景,可以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創(chuàng)設音樂的故事情境,升華學生的情感品質
教學工作者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出相應的故事情境。依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生都會對故事產(chǎn)生興趣。而教學工作者就可以基于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設出相應的故事情境,引入學生進到音樂作品的情境當中,感受到音樂作品的意境,并共情音樂的創(chuàng)作者,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教學工作者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體驗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
以特殊教育音樂《我們的家園》為例,教學工作者可以基于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設出和秧歌舞相關的故事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劇的興趣,并感受歌曲當中熱烈快樂的情感表達。教學工作者在講述第二課時的時候,就可以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每個小組選擇一個項目并對其進行探究。比如有的小組會選擇學習新型的舞步,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基礎舞蹈能力,編制出一個新的音樂劇。有的小組選擇學習歌曲,學生需要對我國各個地區(qū)的資料進行研究和分析。有的小組則選擇學習音樂劇的伴奏,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音樂節(jié)能,編制一個獨特的音樂做歌曲的伴奏。學生能夠通過親身體驗和參與掌握對應的音樂知識,并提高自身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學習歌曲的能力。
二、德育在特殊教育音樂教學中的意義
通過查閱各種文獻資料,筆者發(fā)現(xiàn),古今中外很多音樂教育家對音樂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效果有很高的評價,并大力推崇利用音樂教育來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我國的儒學大家孔子提出了音樂有利于修身養(yǎng)性的觀點。柏拉圖認為,音樂教育一方面重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重視社會目的,因此要利用音樂教育來教育人,使大眾具備真善美的品質。從柏拉圖的觀點可以看出,他認為音樂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同時還能有效提高人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情趣,提升人對美的認識。根據(jù)這兩位教育大家的觀點可知,音樂具有很多的功能,有極強的綜合性,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音樂教學與德育的有機融合是教師的必然選擇。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大眾在物質生活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對精神的追求越來越強烈。有些家長讓孩子從小學習音樂,這樣一方面能夠使孩子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另一方面能夠讓孩子在應試時獲得一些加分。家長這樣的做法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技能,而不是學生整體的藝術素養(yǎng),而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專業(yè)訓練時,往往會忽視對音樂史的系統(tǒng)教學,反而更加注重對學生音樂技能的傳授,這樣必然會使學生在音樂審美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教師應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重視音樂的益智性和哲思性,有效滲透德育,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結論:綜上所述,音樂教學能夠發(fā)揮出音樂的育人功能。在特殊教育音樂教學中融入德育,能夠強化音樂教學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師在特殊教育音樂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德育滲透,將德育與音樂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利用音樂教學素材對學生實施德育,讓學生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受到美的熏陶,達到凈化學生心靈、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目的,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伊涵.歌唱教學在延吉市梨花特殊教育音樂課堂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20(12):212-213.
[2]殷敏.以樂育人潤物無聲——特殊教育音樂教學滲透德育的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0(18):72.
[3]胡小曦.知識創(chuàng)新視閾下音樂史融入特殊教育音樂教學的實踐研究[D].安慶師范大學,2020.DOI:10.27761/d.cnki.gaqsf.2020.00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