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互聯網群體傳播的關系偏向

    2022-02-28 21:20:41隋巖李丹
    編輯之友 2022年2期
    關鍵詞:關系

    隋巖 李丹

    【摘要】從web2.0時代起,人與媒介、社會之間的連接方式發(fā)生了革命性轉變,傳播的關系維度凸顯,成為分析當前媒介現象與人的社會存在最為重要的基礎視角?;ヂ摼W群體傳播從作為關系主體的人出發(fā)來解讀互聯網傳播中關系的復雜性,是傳播關系屬性的突出和顯在。人類與生俱來的社交需求及當前互聯網中集合行為的常態(tài)化,是關系偏向在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突出體現的歷史和現實原因。作為一種使得各方面力量聚合的媒介關系實踐,這一偏向在新的社會關系、文化關系、人際關系中得到具體體現,由表及里對人的交往及社會的文明形態(tài)產生了重要影響。

    【關鍵詞】群體傳播 傳播偏向 關系 關系實踐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2)2-037-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2.006

    伊尼斯在《傳播的偏向》中,通過對文字、印刷、電影及廣播時期文明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任何傳播及傳播媒介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偏向,“所謂媒介,或倚重時間或倚重空間”。傳播媒介的屬性影響文明的走向及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對知識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傳播產生重要影響。根據媒介的特征,某種媒介可能更適合知識在時間上的縱向傳播,而不適合在空間中的橫向傳播,尤其該媒介笨重而耐久,不適合運輸的時候,如石刻和泥版;它也可能相反,適合知識的空間傳播而非時間上的傳播,尤其該媒介輕巧且便于運輸的時候,如紙張。[1]雖然伊尼斯的梳理到廣播時代便停止,但傳播的偏向作為一種理論工具卻一直引領著后來者沿著技術創(chuàng)新的道路,不斷探討媒介對于文明的意義,以及文明的偏向對于人類交往及社會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

    有學者通過對媒介時空變遷的理論梳理,認為當信息的傳播變得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時,時間與空間的邊界就消弭而融合為一體,人類傳播由是進入一種沉浸傳播的模式中,它是隨著互聯網技術在全球的急速發(fā)展而出現的,“是以人為中心、以連接了所有媒介形態(tài)的人類大環(huán)境為媒介而實現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傳播。它是使一個人完全專注的、也完全專注于個人的動態(tài)定制的傳播過程”。[2]在這樣的時空模式下,傳播的偏向得以跳出時間與空間的維度而轉向人,人及其所攜帶的關系成為傳播活動中最為重要的所指和依賴。沉浸傳播中的人即沉浸人,也有學者將這種在深度媒介融合之下的人稱為媒介人,而無論是沉浸人還是媒介人,都證實了萊文森媒介演進的人性化趨勢理論,也表明在時空維度之外,傳播仍有其他的維度與屬性會在媒介的創(chuàng)新與使用過程中顯現出來。

    一、傳播關系維度的凸顯

    沉浸人或媒介人的出現,迫使人們對人的本性或特質進行再思考和重新界定。在人與技術共生共存的媒介環(huán)境下,人作為傳播中心的主體性被空前凸顯,在駕馭媒介的過程中得以積極主動地進行信息內容的生產和傳播。不可忽略的是,在人對媒介進行主導與操控的同時,技術的生物特性也反噬著人原初的人性,并以架構的方式促逼著人,人類于是不得不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人文主義危機。

    不同于傳統(tǒng)人文主義者通過對技術的抵制和貶抑來呼喚和倡導對于最初自然人性的回歸(其過度強調人的完整性和完美性,因而將人在技術作用下的一切改變視為一種退化),未來人文主義精神從關系層面來觀照媒介深度融合中的人。從關系視角看待社會文化現象的傾向始自20世紀中后期,因更多的研究者發(fā)現,世界整體上來說是相對的、關系的、共謀的,尤其隨著社交媒體對日常生活的浸潤,整個世界被編織成一張流動的關系網。如此一來,以往作為實體本體被強調的人成為一種被關系所決定的存在,人性以人倫的精神與內涵得以持續(xù)生存和發(fā)展。而這一對于關系的強調,正是關系本體論的體現。

    傳播學界對于關系本體論的認識,可追溯至帕洛阿爾托小組(后發(fā)展為帕洛阿爾托學派,也被譯作巴羅阿多學派)的出現及交往傳播(也即關系傳播)的提出。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作為現代社會科學的傳播學在控制論、經驗—功能主義、結構主義方法三大基礎流派影響下,形成學術思潮,并在20世紀60年代發(fā)生了一次重要轉折,其間,一些新的思潮如文化社會分析法滲透,對經驗—功能學派中將媒介視作現代民主的決定性機制提出了質疑和批判,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梢哉f,這些主流的傳播思想及其批判者共同構筑了早期傳播學基本的研究范式,即圍繞傳播內容而形成的一種線性傳播模式。其聚焦于對傳播內容的關注,或認為傳播是一種通過編碼和解碼進行的信息傳遞,或認為大眾的心靈可經由傳播而受到控制,由此也使傳播陷入“唯我論”和工具理性的困境。帕洛阿爾托小組作為發(fā)生于臨床領域范式轉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于這一時期出現,并介入對根據單向傳播模式而構造起來的效果研究的反對中。這一范式隨著弗洛伊德從對個體內在動力的側重轉向對個體交往或關系模式的臨床側重得到加速發(fā)展,其“重視作為理解個體行為的手段的個體與他人的傳播關系”。[3]

    巴羅阿多學派基于“傳播的本質存在于關系和反應過程”和“人的所有行為有一種傳播價值”兩個假說提出了關系傳播理論,拓寬了對于傳播學的本體論認識。關系傳播理論認為,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傳播,傳播包括兩種類型:一是二進位的、數值化的,傾向于內容的表達,對信息符號進行編碼;二是通過象征符號進行的一種外在表象的傳播,傾向于關系的表達。[4]以往研究的關注點著眼于第一種而忽略或回避了第二種,事實上,傳播的本質寓于傳播關系的建構和傳播主體的互動中,傳播是社會關系的整合,且關系總是按照自身的意志來裁剪傳播內容,傳播通過一種被傳播的內容來反映或說明一種關系。[5]這一研究范式從動態(tài)視角來認識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處境,將交往視野與對關系維度的強調帶入整個傳播話語體系,在這一視角下,社會互動論、關系辯證理論、對話論等得以發(fā)展。社會互動論突出強調傳播的社會關系屬性,將傳播看作人與人關系得以成立和發(fā)展的基礎;辯證理論以辯證思維來關注人與人在交流過程中的矛盾張力,交流者如何處理矛盾成為定義關系的依據;對話理論則聚焦交流中出現的差異問題,以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在其著作《我與你》中的“我—你”關系(也即相遇理論)為思想源頭,發(fā)展出了如超越目的性的人與人間通過真誠交流的心靈相遇、在傾聽和理解中培養(yǎng)開放多元的整體性思維以及價值與意義在對話中發(fā)生轉變等研究主題。而“無論是互動理論、辯證理論,還是對話理論,它們的共同指向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問題并不是交流雙方之間需要解決的,而是要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思想假定,以尋求對差異的接受方式,通過差異去認識關系中存在的同一性與差異性之間的那種永恒的張力”。[6]

    隨著社交媒體與移動互聯技術的發(fā)展,關系的維度在傳播中日益凸顯,并成為研究各種媒介現象的基礎視角,幾種相關理論得到關注和發(fā)展。一種是基于格蘭諾維特弱連接理論之上,對于虛擬和現實相交并行之下新型社會關系的探討。如有學者提出當前互聯網中存在的四種社會關系模式:現實強關系虛擬強關系、現實弱關系虛擬弱關系、現實強關系虛擬弱關系、現實弱關系虛擬強關系。在現實與虛擬兩重維度之下,引用“潛關系”和“隱關系”兩個去強度、重狀態(tài)的概念來解釋網絡時代關系的動態(tài)演變,從時間維度拓寬了對關系的動態(tài)研究,同時呼吁更多研究者對當前出現的單維度社交、輕社交及陌生人社交等關系模式給予關注。[7]還有一種是對于拉圖爾行動者網絡理論(ANT)的再探討及應用。《從空間之網到時間之網——拉圖爾本體論思想的內在轉變》一文從本體論的視角,詳細論述了拉圖爾行動者網絡理論從空間之維的自然與社會的混合本體論到時間之維的行動中的關系本體論轉變,認為“在當前科學哲學之實踐轉向的背景之下,關系本體論與實踐科學觀之間具有更大的相容性”。[8]由此,有學者探討了這一理論與媒介研究相關聯的可能性,通過將ANT視角下的行動者視作一種關系效應,即“無論技術還是人(也就是拉圖爾所說的行動者),都要在關系網絡發(fā)揮作用或展開行動”,[9]為未來的媒介實踐開拓了新的研究視角。另外,在這些理論視角之下展開的對于關系建立和維系的討論,也得到了更多的發(fā)展,主要包括對影響因素的研究及影響后果的探討。影響因素方面如《交往在云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系》一書,其視角聚焦于技術決定論、社會構建論二元對立基礎之上的社會形成論,通過七個概念,即交互性、時間結構、社交線索、存儲、可復制性、可及性、移動性,探討人們是如何利用媒介技術的可供性在網絡中進行人際交往的;影響后果方面如《群體性孤獨》一書,其中對于網絡社交帶來的孤獨與自我引發(fā)強烈辯論。無論是理論層面的更迭與創(chuàng)新,還是方法論層面的嘗試和鉆研,都提醒人們在人、技術、社會已相互交融甚至互為鑲嵌的背景下,對于各類關系的理解和認知,尤其對于主體關系的梳理和分析變得尤為重要。

    二、互聯網群體傳播的關系偏向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及麥克盧漢“地球村”的隱喻變?yōu)楝F實,人類的交往較之以往更為深入緊密,尤其在超文本鏈接技術發(fā)明和萬維網出現后,人們可加入各類在線社區(qū)或離線群組,從而保持一種隱形的通信或形成一種潛在的聯系。社會化媒體的出現,也即web2.0時代的到來,宣告了羅杰斯“關系理論最終將得到廣泛的理解和接受,關系傳播學派也將得到應有的重視”的預言成為現實。“web2.0最核心的特征便在于它釋放了一種結構性的社會需要,重構了社會、互聯網以及個人之間的關系?!盵10]當前,各種層出不窮的在線服務為人與人、人與物的在線連接提供了無盡的可能,交互式、即時性的雙向連接也將原來隱形和潛在的聯系凸顯,關系迅速演變?yōu)橐环N寶貴的可見性資源。尤其是當媒介的時空二維偏向趨于平衡時,原有時空秩序被打破和重構,散落在世界各處的人們能夠在同一時間與他人共處于同一信息場,從而為大規(guī)模的聚合提供了可能性,從根本上推動了新的關系實踐。由此,傳播學的研究重點從內容研究轉向關系研究,而以社交媒體為主要傳播媒介的互聯網群體傳播,也被歸為以人為中心的關系傳播。關系偏向在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突出體現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

    首先,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出現的初衷是建立關系,而建立關系最主要的就是通過分享而進行的互動合作。正如《社交媒體簡史:從莎草紙到互聯網》一書所言,在社交媒體所建構的人類生存語境中,就像靈長類動物通過相互梳毛來獲得信息以確保安全一樣,人類生來也在交往中分享信息,且在分享中獲得交往,因此人的大腦是社會性的,分享是本能的,“我們的大腦就是為了建立社交關系網而生成的”。[11]盡管個人經驗的私密性和個體意識的相互隔絕不可能使人與人之間達到一種“天使般的交流”,但作為社會關系中的人一生都在渴望交流,建立關系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社交需求。古希臘神話中,宙斯和諸神為削弱人的力量,將原本是球體形狀的人一劈兩半,因此人生來都只是半個人,畢生都在尋找與自己相合的另一半,交流也就成為人與生俱來的永恒夙愿。無論是早期語言和文字符號的出現,還是印刷、電報、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的發(fā)明與運用,無外乎都是為尋求與他人、社會,甚而自然與神靈之間的聯系與交流。在經歷了web1.0時代的互聯網商業(yè)主義后,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對于交流與合作的訴求,以及有關自由分享的精神在21世紀初重新燃起,自主性、參與性、合作性等文化功能的承諾,使得社會化媒體早期的使用者對未來充滿信心,也激發(fā)了更多的個體對于創(chuàng)建平臺的努力,維基百科、博客等都是這一理想的典型代表。這種對于人而非內容的強調,對關系而非連接的追求和渴望,是祈盼人與人之間能夠通過合作而使自身更加完善,是人類從誕生之初至今未絕的一種精神堅守。

    其次,當前互聯網中集合行為的常態(tài)化要求對傳播中關系的維度予以重視。集合行為又被譯作集群行為、集聚行為或聚合行為、集體行為,與常態(tài)化的群體行為相對,是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關注的重要領域。這種行為方式發(fā)生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并不受通常的行為規(guī)范所指導,是自發(fā)的、無組織的、無結構的。[12]集合行為的發(fā)生有其特定的條件,在傳播學研究領域,郭慶光在《傳播學教程》中將其歸納為三個:結構性壓力、觸發(fā)性事件,正常的社會傳播系統(tǒng)功能減弱,非常態(tài)的傳播機制活躍化。[13]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及社交媒體出現后,這三個條件得以經常性具備,集合行為的發(fā)生也就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社會存在。一是轉型期的我國社會處在一種維克多·特納所說的閾限性的結構狀態(tài)中,各種關系膠著,社會焦慮、社會沖突、行業(yè)無序競爭等現象涌現,原有的社會結構模式動搖,新的結構形式正在形成;二是在新型物理空間的互聯網平臺上,信息的快速集聚和傳播使各種突發(fā)性事件變得多發(fā),人們被隨處可見的各種事件或議題裹挾;三是以往以大眾傳播為主導的傳播系統(tǒng)遭到瓦解,大眾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四種傳播形態(tài)得以共處于互聯網所營構的傳播環(huán)境中,而以信源不確定性為主要傳播特征的群體傳播機制活躍,帶來了流言等現象的頻發(fā)。這種非常態(tài)行為的常態(tài)化即互聯網群體傳播,當前已來到了一個“人人都能發(fā)聲,傳播無處不在”的群體傳播時代。[14]需強調的是,互聯網群體傳播作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社會存在,不僅僅指基于事件或議題之上無序的群體擴散,同時也包含了在這種擴散的表層之下散落在日常生活中有規(guī)則的群體傳播,其共同構筑起了互聯網時代的群體傳播模式。因此,互聯網群體傳播是“通過多元信息生產者的關系連接而形成的網絡傳播,是社會關系的網絡重鑄,抑或說是互聯網重構了人們的社會關系”。[15]在這樣一種新的傳播范式之下,社會關系、文化關系、人際關系都得以重組,個體的存在方式和日常生活意義凸顯,成為重要的時代命題。存在于其中的個體不再是大眾傳播時代原子式的個體,而是時時刻刻處在媒介介入后形成的關系連續(xù)體中的個體,在這一意義層面上,個體人際關系的變化與社會關系的變化形成了一種同構,且反過來又對媒介的特性及傳播的偏向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媒介關系實踐:互聯網群體傳播關系偏向的維度呈現

    傳播是踐行關系的人類活動,“作為一個在世者,傳播不斷地擴大我們在現實世界里的悲歡際遇,使人與人在這個廣大而曲折的空間里,不斷地完成相交、相知、相遇的交往過程”。[16]而這一過程也是從泛在的社會連接到達成同一的文化認同,再到共在合一的“我—你”精神關系的過程。比照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邏輯,有學者提出了媒介即關系的觀點,并將新媒介視作一種關系居間者,分別對人們的社會角色關系、文化關系、情感關系產生影響。[5]針對當前社會化媒體廣泛的連接屬性,媒介即關系成為媒介研究的基始。這一思考之下,《媒介關系實踐與構建傳播倫理的價值意向》一文結合當代理論的實踐轉向,表明了媒介即實踐的觀念,并梳理了媒介即關系實踐的演變邏輯,認為媒介即關系實踐根本性地改造了傳播。“凸顯關系聯結的‘媒介即關系’有效地防止了媒介的或時間偏向或空間偏向,進而通過關系聯結獲致一種平衡狀態(tài),最終根本性地改變了傳播的形態(tài)?!盵17]因而,關系傳播總體性地體現了媒介的傳播歸屬,并深刻地說明了傳播關系對媒介關系的實踐,特別是對媒介互動關系的實踐。[17]這種互動性的媒介關系實踐,意味著各種關系在其中所發(fā)生的碰撞和激蕩,傳播主體、傳播形態(tài)、傳播情境、社會資源,甚至社會失敗等能夠形成快速聚集,使得傳播演變?yōu)橐粋€各方面力量聚合的過程。而從傳播結構來看,互聯網群體傳播因其自發(fā)性、平等性、交互性及傳播主體多元化而被視作一種“非中心化、非制度化的自主傳播”,[18]從而使得這一聚合的過程更為迅速和深入,成為最主要的一種媒介關系實踐,且在新的社會關系、文化關系與人際關系的互動中得到具體體現。

    1. 社會關系實踐

    新媒介環(huán)境下的社會關系的實踐主要體現為個體層面社會角色的轉變與群體層面社會關系的聚合。角色是社會關系的主要構成要素之一,是編織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的基礎,是與某種社會地位、社會身份相一致的一種行為期待。[19]在新的媒介關系實踐中,由于角色的扮演發(fā)生變化,導致個體身份的沖突與失調,從而引發(fā)了情緒的社會化。而群體層面的社會關系變化則指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的社會關系結構受到了侵蝕,原有群體的規(guī)則或規(guī)范松動,群體邊界消弭融合,新的結構生成或正在生成。

    (1)個體可見的復數人設。生活在群體和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因此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多面的,只是在大眾傳播時代,受集體和社會規(guī)范的制約,人只能呈現出某種單一性,個體特性被束縛和限制,更有甚者成為馬爾庫塞筆下“單向度的人”。隨著群體傳播時代的到來,個體被約束的部分得到釋放,人本來的多面性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中得到展現,成為真正可見的復數人。而人的這種復數性則具體體現在個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中,即伴隨著社會現代性的發(fā)展,自致角色、工具性角色、開放性角色及伴隨性角色增多,社會化媒體的泛濫又使得這些角色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內得以集中呈現。此外,媒介技術的可供性也賦予每個人在不同的社交平臺扮演多重身份的權力,人們會根據不同平臺的特質來設定自我身份、塑造個體形象。如基于微信的熟人關系在朋友圈分享日常生活、曬自拍照等,基于微博公共空間的印象針對時事熱評發(fā)表意見和看法;又如受豆瓣文化氛圍的感召將其當作枯燥日常中的精神角落,受知乎開放討論氣氛的感染積極分享自己的所學所知。這些不同側面的自我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我,不能僅憑借某一面就對一個人的真實與虛偽妄下評判,因這種妄斷不僅是無意義的,甚至容易加劇社會意見的割裂。

    2021年年初,一位年輕人在自己的出租房去世,在網絡上引發(fā)了大量關注,而關于他的種種言論,則大致圍繞其所攜帶的兩重身份展開。一是他的現實身份:家在大涼山,遠離父母來到城市,一人租房獨居,沒有正式的工作,最后死于語焉不詳的疾病。另一個是其數字身份:一名勤奮而邊緣的UP主(bilibili網視頻創(chuàng)作者),視頻中他是活躍而積極、親切而友善的,能給人帶來信心和希望。兩種身份相互交織,圍觀者的評論形成兩種極端:關注其現實身份的網友認為其是個不學無術、只會將其喝飲料與打游戲做成視頻的肥胖宅男,是被社會所拒絕的一類人;而關注其UP主身份的則對其抱有極大的同情,盡管做出來的視頻只有一小部分人關注,但就算身患重病,他也會堅持更新,在變動不居的社會中,還有人能如此專注于自己喜歡的事而不為外界因素所動,很多人被他這種精神感動。而他的死亡之所以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情感沖擊,則因在他辭世之際,最大的愿望不過是想吃草莓,如此細小而卑微。于是一時間,人們圍繞其兩重身份展開了討論和爭執(zhí)。實際上,這兩種身份并不沖突,而正是社交媒體使得這兩種身份變得同時可見,身份的聚合給個體帶來了角色扮演中的沖突,角色的轉換變得復雜,而只能以復數的人設來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認識到這一點,便不會只從某一側面或某一身份去審視和評判一個人,而是給予其更多的寬容和諒解。

    (2)社會關系的聚合。在關系賦權下,節(jié)點化的個體成為信息傳播和收集的中心,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fā)生轉變,傳統(tǒng)熟人社會關系結構面臨著被解構和重組。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中依循血緣和地緣形成的社會關系,活躍在網絡社會中的個體因共同的興趣和關注點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種雖相互聯通但不平衡的社會關系集合。這種結構上的不平衡源于網絡社會結構的二重性,即網絡社會中的社會關系既包含無現實根基而直接在網絡中建立起來的通常是不穩(wěn)定的關系,同時也囊括了基于現實熟人社交關系形成的關系延續(xù)體。線上和線下社交的相互補充,為交往雙方進行更深層次的互動和了解提供了機會。而我國在“家國一體”的社會傳統(tǒng)影響下,這種不平衡性表現得更為顯著,提醒人們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構建關系時,要時刻警惕一些群體對個人理性意識的削弱,導致沖動行為和偏差行為的增加。

    2. 文化關系實踐

    文化是賦予生活以意義的實踐。傳播的儀式觀認為,傳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智力信息的傳播,而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20]而結構主義從關系角度來理解世界的構成方式,從抽象觀念出發(fā),強調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將文化看作語言現象及符號化的實踐,因此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文化關系實踐主要體現為各類型文化通過符號所進行的意義建構過程,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社群聚合。其中,依共同興趣發(fā)展而成的趣緣社群文化傳播最為廣泛,已成為現代社會一種重要的文化表征。[21]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范圍內文化的交流,各民族間的文化得以突破原有界限而相互交融,我們—他者、本土—異邦、民族性—世界性等抽象范疇滲透進日常生活領域,成為可見的、具體的分析概念。其次,社會化媒介技術的日漸成熟,使個體的生產力在更大范圍內得到解放,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全民創(chuàng)作成為可能,促進了文化的集中化。由是,涌現出諸如二次元文化、彈幕文化、佛系文化、躺平文化等席卷全網的新文化風潮,并呈現出間歇性的文化狂歡。再次,人們對于文化的認知行為由過去現場參與共同體,變?yōu)槊浇閮x式中想象的共同體,在這一突破時空界限的共同體中,不僅文化交流方式發(fā)生轉變,傳統(tǒng)文化也被重新編碼和解讀。最后,凝聚性與自由性的共存推動了趣緣社群的可持續(xù)生長。趣緣社群中的成員因共同的愛好而聚集在一起,彼此間有共同的精神信仰,信息與情感的分享和互動是自覺、自愿的,而非通過某種強制力量,因而此類趣緣社群在極具凝聚性的同時,也富有極大的彈性,成員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加入或離開,其秩序及邊界的形成完全依靠成員的自組織,而互聯網的開放性、低門檻等特性也為這種自組織提供了條件。

    不同的文化關系背后蘊含著不同的價值觀。大眾傳播時代的文化是主流文化主導之下的大眾文化,相應的文化關系實踐,以主流文化所倡導的標準化價值觀為指導,邊緣的和小眾的亞文化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難以被多數人看到。當前,各類文化有了發(fā)聲的機會,尤其在消費文化過度繁榮之下,社會價值多元化,且各種價值觀相互交織碰撞,以往更多的邊緣人群被發(fā)現和看到,其訴求和個性得以彰顯和得到尊重。在這樣的文化關系實踐中,不僅傳達出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對話與協(xié)商,且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被激發(fā),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其中表達其文化價值訴求,在社群成員的相互碰撞及社群精神的鼓舞下,新的自我被挖掘,新的社交關系獲得更多可能??梢钥吹?,在技術因素的加持下,文化因素在不斷地強化網絡中的人群分化,從而成為互聯網作用于現實社會的一種方式。[22]同時,這種趨勢的加強,也需引起一定的反思,即互聯網等新的媒介技術在將越來越多的人卷入文化實踐的公共領域、各種異質化的文化得到發(fā)展的同時,也通過算法及程序化等形式暗中削減著批判性空間,從而容易導致文化的同質化和類型化。因此,要對新時期價值認同的凝聚與重塑給予更多關注,注重從意義層面開展相關的文化實踐活動。

    3. 人際關系實踐

    在社會關系實踐與文化關系實踐的基礎上,新媒介環(huán)境下的人際關系實踐主要從微觀層面出發(fā)來觀照具體個體的關系實踐,聚焦于網絡交往中的自我呈現與自我意識。不同于以角色扮演和社交資源獲取為主要內容的社會關系實踐,人際關系實踐中的關系主體更加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或感性層面的交流。這一因素驅動下,交往主體通過對外部附加因素的剝離和對所扮演社會角色的懸置,以更為純粹和單一訴求的方式來與他者進行關系的建構,以寄希望于與他者,達到一種超越“我—他”關系的“我—你”關系,也即布伯所說的相遇關系。然而當前社交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使人們?yōu)闊o處不在的連接所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建立與維系附帶有更多的目的性和工具性,因而在關系建立迅速的同時斷裂得也快,且這種關系更多是因一件事或一個任務而形成的一種臨時的、表層的連接。如現在的微信好友列表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只有一面之緣或互不熟識的人和群組,其大多隨著事件的完成或被解散,或歸于沉寂,可以維持長期關系的或有現實基礎的支撐,或因相同的價值觀而形成某種共同體。為此,依據人們在實踐中出現的種種關系狀況,微信通過更新不同的版本,推出如好友分組、朋友圈三天可見、朋友權限“僅聊天”“拍一拍”等功能;微博設置了拉黑、半年可見、隱藏喜歡的微博等;一些短視頻平臺如抖音也可將喜歡列表、發(fā)布內容,甚至整個賬號設為私密等。通過此類媒介實踐,可區(qū)分人們對于不同關系的態(tài)度——熱情真摯還是敷衍冷淡,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更為有意義和有效的交流,進而找到距離最為適當的關系,同時也對泛連接和無效連接做出一種回應。

    可以說,在人際關系的實踐中,社會現實因素與媒介技術因素互相驅動磨合,共同作用于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產生、發(fā)展與維系,其目的都是尋求人與人之間更好的交流,從而達到一種充滿張力的、富有彈性的關系狀態(tài)。當前,各類社交媒體不斷地推陳出新都可算作圍繞這一初衷而進行的探索。典型如網易云音樂于2020年7月上線的新功能“一起聽”,可與好友同步共享一首歌,且在聽歌過程中,還可點擊話筒按鈕與好友進行實時交互,分享當下聽歌心情,在藝術審美方面充分滿足了人們以歌會友的需求。再如語音交流平臺clubhouse的出現,與其他社交平臺相比,其最大特點是對聲音媒介的回歸和對對話概念的強調。它傳達出一種蘇格拉底式的返璞歸真的愿景:像古希臘城邦的廣場中公民自由表達觀點一樣,彼此相遇的陌生人可以在一個虛擬的公共空間中就某個議題進行自由的口頭交談。這一聲音空間內的語境是連貫的,且說完即消失,人變得更為真誠溫和,場景趨近于與朋友的線下聊天,可輕易地避免被集體情緒裹挾,從而更易接受多元觀點和達成共識。一方面,這些形式可看作在技術賦權下,人們對于理性交流的渴盼與期待;另一方面,此類對于對話的熱衷也是新媒介技術對于傳播邏輯的一種重新架構。

    從社會關系到文化關系再到人際關系是關系質量由低到高的具體體現,其新的實踐表明,作為一種媒介關系實踐的互聯網群體傳播是一種關系型傳播,三種關系實踐相互交織共構,從不同側面勾勒出了互聯網群體傳播的關系偏向。

    結語

    傳播的偏向是針對不同媒介技術主導之下的文明形態(tài)所提供的一種文化分析方法,它可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每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媒介的不同偏向會影響文明的性質,正如伊尼斯所說:“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的到來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它不僅消弭了時空界限,使得傳播的屬性轉向以人為中心的關系,且引發(fā)了社會生活中各種關系的重構,新的時代文明正在被創(chuàng)造出來。如知識不再只被少數人所掌握,而是具有了明顯的社交性,它們能夠“從個人的頭腦移動到群體的網絡”,[23]從而直接對社會的話語權產生了改變;傳統(tǒng)熟人社會被肢解,半熟人社會和陌生人社會擴大,引發(fā)新的身份認同及信任危機,遠距離的群體組織模式孕育和出現,文明的生成與傳承面臨新的界定;萬物互聯在全球形成蔓延趨勢,社會關系資源成為各個領域爭奪的對象,對于關系的處理和協(xié)調成為維系新文明的重要著眼點。這些新的社會景觀共同構筑了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的文明形態(tài),決定了這一歷史時期人類全新的交往實踐活動及生產生存方式。

    參考文獻:

    [1] 哈羅德·伊尼斯. 傳播的偏向[M]. 何道寬,譯.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71.

    [2] 李沁,熊澄宇. 沉浸傳播與“第三媒介時代”[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2):34-43,126-127.

    [3] E.M.羅杰斯. 傳播學史[M]. 殷曉蓉,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87.

    [4] 陳衛(wèi)星. 西方當代傳播學學術思想的回顧和展望(上)[J]. 國外社會科學,1998(1):2-6.

    [5] 陳先紅. 論新媒介即關系[J]. 現代傳播,2006(3):54-56.

    [6] 王怡紅. 關系傳播理論的邏輯解釋——兼論人際交流研究的主要對象問題[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2):21-26,94-95.

    [7] 田豐,李夏青. 拓展網絡時代的關系理論[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1-27(005).

    [8] 李雪垠,劉鵬. 從空間之網到時間之網——拉圖爾本體論思想的內在轉變[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7):52-56.

    [9] 戴宇辰.“舊相識”和“新重逢”:行動者網絡理論與媒介(化)研究的未來——一個理論史視角[J]. 國際新聞界,2019(4):68-88.

    [10] 張成良,于海飛.融合媒介環(huán)境中的傳播偏向與關系傳播的演進[J]. 學習與實踐,2019(4):133-140.

    [11] 湯姆·斯丹迪奇. 社交媒體簡史:從莎草紙到互聯網[M]. 林華,譯. 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13.

    [12] 周曉紅. 社會心理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98.

    [13] 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84.

    [14] 隋巖,曹飛. 論群體傳播時代的蒞臨[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39-147.

    [15] 隋巖. 群體傳播時代:信息生產方式的變革與影響[J]. 中國社會科學,2018(11):114-134,204-205.

    [16] 王怡紅. 人與人的相遇——人際傳播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9.

    [17] 冉華. 媒介關系實踐與構建傳播倫理的價值意向[J]. 學習實踐,2020(10):70-79.

    [18] 隋巖,曹飛.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信息選擇與傾向[J]. 編輯之友,2013(6):62-66,73.

    [19] 孫立平. 社會學導論[M].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20:65.

    [20] 詹姆斯·W.凱瑞. 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 丁未,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18.

    [21] 蔡騏. 網絡虛擬社區(qū)中的趣緣文化傳播[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9):5-23,126.

    [22] 彭蘭. 網絡的圈子化:關系、文化、技術維度下的類聚與群分[J]. 編輯之友,2019(11):5-12.

    [23] 戴維·溫伯格. 知識的邊界[M]. 胡泳,高美,譯.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72.

    The Relationship Bias of? Internet Group Communication

    SUI Yan1, LI Dan2(1.School of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era of web2.0,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media and society has undergone revolutionary changes, and the relationship dimension of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prominent,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media phenomenon and human social existence. Internet group communication interpre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lationship i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acting as the subject of the relationship, which is the protrus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attribute of relationship in communication. The inherent social need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ormalization of collective behavior in the current Internet are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reasons for the prominent manifestation of relationship bias in Internet group communication. As a kind of media relations practice that makes all aspects of power converge, this bias is embodied in the new social relations, cultural relation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forms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Keywords: group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ias; relationship; relationship practice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傳播主體多元化的群體傳播對網絡行為與社會關系的影響研究”(20&ZD315);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的儀式化傳播研究”(CVC200D021)

    作者信息:隋巖(1966— ),男,遼寧大連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互聯網群體傳播、符號傳播理論、媒介文化;李丹(1989— ),女,山西晉中人,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互聯網群體傳播、互聯網與社會治理。

    猜你喜歡
    關系
    商業(yè)保險與信用擔保關系問題研究
    課程與教學的關系與整合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11:51
    當代大學生戀愛觀淺析
    新常態(tài)下高校會計監(jiān)督與會計服務關系探究
    公司治理結構與環(huán)境會計信息披露關系實證分析
    探究企業(yè)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
    淺論企業(yè)文化建設中加強黨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創(chuàng)新
    施工項目管理與項目成本控制關系的分析
    保加利亞媒體:飯局是中國搞定“關系”場所
    新西蘭旅游界惡補“關系”開發(fā)中國商機
    临泉县| 静安区| 阳江市| 汉源县| 玛多县| 车致| 保德县| 阿坝县| 新昌县| 岚皋县| 邵东县| 闻喜县| 宜州市| 岳西县| 盐源县| 平潭县| 澄城县| 滨海县| 凤翔县| 泰和县| 巫山县| 秦安县| 达拉特旗| 冷水江市| 犍为县| 柯坪县| 大关县| 论坛| 潮州市| 黎平县| 平利县| 虞城县| 郯城县| 定安县| 长岭县| 朝阳县| 河津市| 青岛市| 固始县| 星子县| 望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