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菊花
(洛陽師范學院 商學院,河南 洛陽 471934)
城市的誕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并且使人們以更加聚集的形式進行居住。對于人類的文明發(fā)展而言,城市不僅是一個生活的區(qū)域,同時也承載著人類的社會、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文明活動。城市當中的基礎設施越發(fā)完善,公共服務水平的逐漸提高,吸引了諸多人口流入城市進行居住。這能夠促進一個城市的發(fā)展,并且?guī)咏洕鐣奶嵘?。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過多的人口增長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城市的承載力造成較大的壓力,甚至會出現各種負面的問題。如資源短缺、環(huán)境破壞、空氣污染等。為了更好地保證我國城市的優(yōu)勢發(fā)展,就需要結合城市公共服務的承載力來對差異及對策進行深入的研究[1]。
在一個城市當中,評定其未來是否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及潛力主要的參考指標就是探索其城市的公共服務承載力。當城市公共服務承載力處在較為合理的范圍之內時其城市才可能承擔起逐漸增長的人口發(fā)展,并維持城市公共服務的良好秩序。由此可見,增強城市的公共服務承載力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夠促進特大城市本身的良性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推動周邊城市群的經濟增長。一個城市的承載力與城市發(fā)展的效率和發(fā)展的質量息息相關。承載力相對較大的城市,其中的綜合競爭壓力逐漸增長。為此,協調城市系統(tǒng)各方面的適宜發(fā)展,并通過促進城市公共服務承載力增強來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則是逐漸促進城市文明進步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措施。
公共服務當中的不可分離性和不可儲存的特性是公共服務在建設的過程當中需要以特定的基礎設施以及民眾為導向和目標來開展的相應公共活動,以便從中能夠更好地保證公共利益的升級。城市公共服務的最大特征是地域性。為此在服務開展過程當中其具體的服務內容需要與政府的職能進行聯系,保證兩者能夠建立起和諧的相輔相成關系。一個城市的公共服務不僅能體現政府對于城市的戰(zhàn)略管理,而且還能直接與城市當中的人民生活情況以及公共的利益息息相關。在現如今的城市公共服務理論當中,將城市當中的人民定義為自制活動當中的分享者和參與者,強調的是公民優(yōu)先的思想,為此在進行城市公共服務建設的過程當中就需要政府部門在保證人民利益的基礎之上切實發(fā)展公共的利益。
在城市公共服務建設的過程當中,政府應當堅持公共服務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此基礎之上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市民在公共生活過程當中的服務需求。結合城市的公共服務供給對象,還要將流動的人口視為城市的新型居民,使其能夠享受相應的城市公共服務,保證其在城市生活當中的舒適性也至關重要。作為城市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途徑,政府需要劃分明確的職責范圍,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實現政府公共服務職責的制度化、法治化,切實保證公共服務的有效提供及合理分配。
城市綜合承載力具體是由城市當中的資源、環(huán)境、生態(tài)系統(tǒng)、基礎設施等諸多方面組合的。保證維持城市公共服務的承載力,其中就需要確定其綜合承載力的提高,并且加強其城市安全的承載力具有不同領域城市承載力的相互有效配合才能夠保證實現整體的最優(yōu)化。
目前針對城市的綜合承載力研究,處在相對宏觀的層面。城市的綜合承載力主要是以城市制度設置以及相應區(qū)域的協調發(fā)展來體現的。在綜合的承載力影響因素當中自然資源領域的影響相對較大,如土地資源的分配以及水資源的利用等。但是從宏觀角度來探究其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對于城市承載力的發(fā)展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城市之間的溝通與親切交流,離不開其城市所特有的經濟及社會資源,為此擴展有限的經濟資源并挖掘社會資源能夠更好地推進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綜合來看,城市公共服務承載力具體指的是城市在一種相對安靜和諧的環(huán)境當中,其公共服務所能承載的最大人類活動的能力。其中不僅包括環(huán)境內容,同時也涵蓋了醫(yī)療教育等各個方面。鑒于此,在分析一個城市的公共成長歷史并探討其承載力差異過程當中,需要具體細分為教育、醫(yī)療、住房、社會保障、交通、環(huán)境保護等六個部分,只有通過六個部分的分別調查,才能夠更好地了解一個相對整體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務承載力體系構建情況。不僅如此,城市公共服務承載力當中包括硬件的承載力,比如交通網絡的建設以及住房環(huán)境的構造。其次,還有軟件承載力,如教育和醫(yī)療等方面。其中城市公共服務承載力主要是承載人類的各種社會和經濟活動。而隨著城鎮(zhèn)化的不斷深化建設,民眾對于生活品質的要求也在進一步增高,這就使得城市綜合承載力的建設要求隨之提高,進而實現人口城鎮(zhèn)化。提升城鎮(zhèn)化的質量都需要基于城市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為此重視城市公共服務承載力的提升,并針對其中的差異展開切實有效的解決措施才能夠保證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好地維護社會的公平[2]。
隨著人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其對于公共服務的需求則展現出急劇增加的趨勢。經濟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拉開了貧富之間的差距,同時增加人類偏好的多樣性,進而導致在公共服務需求方面多樣化的進一步轉變。不僅如此,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情況,在一段時間內國家的發(fā)展重點放到了促進經濟發(fā)展上,過于強調生產力的提升,進而導致政府公共服務供給力量的不足。其公共服務職能的弱化不利于整體社會的發(fā)展進程,為此在倡導和諧社會的基礎之上,不僅保證其經濟水平方面的發(fā)展,同時還需要重視社會各個方面的整體完善。解決這種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一個途徑就是加強社會公共服務的供給,強調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責。
隨著城市在人口經濟方面的變化,這給城市內公共服務的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首先,城市人口空間分布上呈現出分散的趨勢,中心的人口逐漸向城市郊區(qū)地帶進行擴散,而且其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逐漸突出,生育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幼兒的比例。這兩大社會群體人數的增長就要求城市針對教育、醫(yī)療以及養(yǎng)老等問題進行解決以及完善。不僅如此,特大城市當中收入增長速度的加快導致其在公共服務需求上面的訴求逐漸復雜多樣,強調其個性化、多層化,而特大城市當中的人口流動情況,又進一步對公共服務資源的均衡分配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公共服務承載力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解決突出的問題,同時還需要切合城市內部的人口分布、年齡構造以及相應的社會需求等進行適應,盡可能地展開人口布局和規(guī)模的優(yōu)化改革。
注重政府公共服務的綜合效果是維護社會基本公平的基礎。保證公共服務的實質就是加強公共權力,保證公眾能夠平等消費,并讓其享受到較為普遍的公共服務,有效緩解各種矛盾。政府還要意識到目前的公共服務水平亟待提高,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制定、完善公共服務制度,更好地滿足公眾的需要,切實遵循普遍平等和最低保障的原則。其整體制度規(guī)劃突出以公眾需求為中心,以服務對象為導向。政府服務人員要提升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定期地接受相應的培訓,提高道德水平,牢固樹立公共利益至上的意識,轉變服務方式和態(tài)度,提高公共服務的整體水平。
城市只有根據自身特點合理規(guī)劃公共服務體系,才能夠切實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務承載力。特大城市的主要壓力在于醫(yī)療服務和教育服務方面。不妨通過制定規(guī)章政策,充分結合周邊城市提升醫(yī)療以及教育服務質量,緩解中心城市所面臨的服務壓力。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周邊城市的公共服務質量的提高,推動城市的經濟發(fā)展。經濟發(fā)展速度較快但城市相對面積不大的地區(qū)應在城市規(guī)劃方面進行改善及提高。在保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提升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滿足更多城市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切實增加城市的公共服務承載力[3]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完善,發(fā)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能夠更好地促進城市內部公共服務財政保障機制的提升。轉移支付資金的合理及科學使用,能夠保證財政資金根據城市實際需求合理地分配到教育、醫(yī)療、住房等諸多基本公共服務中,滿足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財政保障。
綜上所述,通過對城市公共服務承載力組成部分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不同城市的公共服務承載力存在著很大差別,城市公共服務只有根據區(qū)域性的需求,因地制宜,完善制度,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才能夠更好地緩解目前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壓力;只有有效地與周邊城市進行各個方面的配合,才能在緩解中心城市自身公共服務壓力的同時,促進周邊城市的經濟發(fā)展,實現雙贏。政府應進一步重視公共服務承載力建設,因為公共服務的承載力是城市經濟發(fā)展切實穩(wěn)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