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fā)生了轉變,進而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種情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充分發(fā)揮出育人的作用,對自身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深入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思政教育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因此本文從文化育人的角度出發(fā),對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進行改進,實現(xiàn)教育與文化的結合,以此打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新格局。
關鍵詞: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務艱巨,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多元化,個性特征化,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運用以文育人教育理念,從文化的角度探尋高校思政新的教育方法,以此來彌補高校原有思政教育中的不足,從課內到課外以文化育人,以增強思政教育的力度,鞏固思政教育的成果。
1.加強思政教師的培育工作
思政教師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者、組織者、指導者,其承擔著以文育人的教學重任,其人格魅力是開展教學的基礎,以教師的人格影響學生的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健全非常有利。此外,學校教育對教師的思想道德政治水平有著嚴格的要求,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其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產生影響,師者除了具備傳道受業(yè)解惑的職能,同時還要在日常教學中以德立身,為人師表,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
1.1強化培訓力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的重要方式,思政教師作為實際的執(zhí)行者,其思政教育能力與水平直接影響著思政教育的質量。在以文育人的要求下,對思政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要根據(jù)以文育人的要求,對思政教師開展系統(tǒng)性的培訓工作,鞏固其思政理論基礎,夯實其思政教育技術技能,使其在思政工作中,可以根據(jù)教育的對象,結合實際學情,層層漸進的開展思政教育。
1.2強化激勵措施
開展多元化的教育評價,對思政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客觀性、全面性的評價,鼓勵思政教師進行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并通過系統(tǒng)性的評價,發(fā)現(xiàn)思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表現(xiàn)出的不足,及時的提醒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改進與彌補,形成對思政教師以文育人的激勵作用,促使其持續(xù)提升教學水平。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與任用機制,為思政教師提供上升渠道,使其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的發(fā)揮出教育力量,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與成效的提升。
2.營造深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的以文育人包含了三大要素,育人的對象為學生,客體為思政教師,而環(huán)境則是指校園的文化氛圍,在三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可實現(xiàn)高校以文育人的預期目標。其中校園環(huán)境在以文育人中的良好運用,讓學生每天生活在社會主旋律文化的氛圍中,時時接受文化的熏陶,在長期潛移默化的浸染中,慢慢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注意一點,在以文化環(huán)境育人過程中,需要從課內與課外入手,實現(xiàn)文化環(huán)境育人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全面滲透。
2.1課內環(huán)境
社會主旋律文化中有著眾多的教育題材與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影視作品,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播放這一類題材中的優(yōu)秀作品,像《長津湖》、《戰(zhàn)狼》,以及國慶三部曲的《我和我的父輩》、《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xiāng)》等,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采用此種思政教學模式,將以往枯燥的理論教學,通過影片進行展示,讓學生沉浸在思政教育的氛圍中,獲取視覺、聽覺的感官沖擊,以觸動學生的思想與心靈,充分調動學生思政學習的自主性、自律性、自覺性,以達到增強課內教育的效果。而高校本身需加大支持力度,增加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上的資金投入,以完善的多媒體教學基礎促進思政教學水平的提升。
2.2課外環(huán)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以文育人思政教育中,需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構建良好的課外育人文化環(huán)境。一是思政教師可結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帶領學生走進革命先烈的故居或是革命博物館,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接觸到抗日戰(zhàn)爭中的英雄人物,體驗到革命的艱辛,以及在抗日戰(zhàn)爭中紅軍的英勇與無畏,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二是在校園內部,組織開展各種思政主題的活動,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開展攝影展覽,或者是錄制視頻進行藝術比賽,引導學生傳播正能量,將思政教學延伸至第二課堂,以實踐活動的氛圍,帶動學生學習與鉆研思政知識,以獲取到更好的文化育人效果。
3.構建文化育人基地
目前我國命名了數(shù)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大多數(shù)高校所處的城市都擁有愛國主義基地,這些基地中包含了歷史文化內容、反抗侵略內容、人民革命斗爭、建設成就,以及百年黨史等。高校在以文育人中,可根據(jù)所在位置愛國主義基地、革命歷史博物館等的實際情況,與其建立愛國主義教育的合作機制,專門打造出高校文化育人的基地,以基地為依托開展教育,增強思政教育的說服力。一是文化育人基地設施齊全,場館真實的還原歷史,視覺沖擊力較大,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二是虛擬技術與聲光電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模擬真實的情境,營造出教育氛圍,增強沉浸式體驗;三是開展系列講座,構建長期教育機制,在參觀與體驗中完成學生的思政教育。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當?shù)氐奈幕Y源,構建自身的思政教育基地,實施特色化、精品化的文化育人機制,提升思政教育的層次。
4.整合高校媒體資源
高校學生使用手機已經(jīng)普遍化,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滲透至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使用手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學習資料、與朋友互動,以及進行游戲、購物、休閑等。在高校以文育人的工作中,可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構建互聯(lián)網(wǎng)+思政教育模式。一是專門打造高校的思政教育平臺,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新媒體技術,豐富平臺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像視頻、圖文、音頻等文件資料,思政教師也可錄制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制作剪切后上傳至平臺中,為學生學習提供資源;二是打造媒體傳播聯(lián)動機制,整合高校的新媒體、廣播、網(wǎng)站、公眾號、學生自媒體等,組建成融媒體,形成協(xié)同聯(lián)動傳播,實現(xiàn)以文育人在高校內部的全面覆蓋。
結語:
高校作為教育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其可以說是培養(yǎng)學生立德樹人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應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緊迫性與重要性,積極探尋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教育手段,承擔起高校德育的重任,引進以文育人理念,構建全面的育人環(huán)境、育人格局、育人機制,以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與效果的雙重提升。
參考文獻:
[1]姬曉鵬.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育人研究[J].輕紡工業(yè)與技術,2020,216(3):106-107.
[2]沈春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協(xié)同推進思政工作的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J].2021(4):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