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運常 吳忠玉 羅樹啟 張一航
摘要: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新時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務。文章從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主要內容和科學方法3個角度,淺析如何提高高校的德育教育水平,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高校;德育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177(2021)17-0064-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要求。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容易樹人難。高校在抓大學生德育教育方面,嚴格落實“三全育人”要求,取得了顯著成績,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了全面發(fā)展。不可否認,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如對立德樹人的意義認識還不夠到位、內容把握還不夠準確、方法應用還不夠靈活等。本文重點圍繞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主要內容和科學方法3個方面進行分析,為高校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提供借鑒和啟示。
1統(tǒng)一思想,認清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
《管子》中記載“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立德與樹人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簡單概括就是“樹有德之人”。
1.1從國家層面看,立德樹人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傳承
《論語》中記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币钥鬃訛榇淼娜寮宜枷胨岢摹耙缘轮螄彼枷朐催h流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法治國是核心、以德治國是基礎,要不斷促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二者缺一不可?,F(xiàn)代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任務,擔負著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偉大使命,要重點解決好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方向問題,培養(yǎng)的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的合格的“接班人”,而不能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斷送者”和“掘墓人”。
1.2從社會層面看,立德樹人關系社會公共道德的養(yǎng)成
社會公德是社會中約定俗成的“道德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要求全社會踐行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為我國高校抓好社會公德教育指明了具體的方向。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要與國家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在兩者中間找到契合點,做好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工作,是促進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普遍提高的有力抓手,是促進社會公德向善向好發(fā)展的有力抓手。
1.3從個人層面看,立德樹人關系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
《孟子》中提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人無德不立,崇德向善是社會對公民個人的基本要求。古時很多的經(jīng)典名句都指明了要提高個人品德修養(yǎng),培塑個人私德,如“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德不孤,必有鄰”等。很多成語強調了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諸如厚德載物、德高望重、德藝雙馨等,都把個人品德修養(yǎng)放在了做人做事的第一位,嚴于律己、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等對個人品德的要求,到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2突出重點,抓住立德樹人的主要內容
高等學校的德育教育要做到重點突出,呼應時代最強音,滿足時代發(fā)展之需,構建立德樹人的教育體系。
2.1抓好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tǒng)一”[1]。以堅守民族氣節(jié)、維護祖國尊嚴和統(tǒng)一、個人利益服從祖國利益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代有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近代有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邁故事,現(xiàn)代有解放軍阿里軍分區(qū)邊防團團長祁發(fā)寶面對數(shù)十倍于己的印軍寸土不讓的英勇事跡。加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進一步激發(fā)全體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使廣大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將愛黨愛國的情感轉化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實際行動,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2.2抓好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個長久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更是對大學生思想成熟、健康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抓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促進社會優(yōu)良風尚逐步形成。要從國家、社會、個人3個層面入手,對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出有側重點、有針對性的方案。要系統(tǒng)全面地貫徹“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廣泛深入地被大學生接受、認可,并落實到個人實際行動中,以達到帶頭弘揚積極進取、健康向上價值觀的目的。
2.3抓好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2]。大學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本成形,甚至是固化到大學生的頭腦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關鍵要引導大學生認清大是大非,放平自己的心態(tài),擺正自己的位置,正確對待工作生活學習中遇到的是非、善惡、榮辱、進退,用刻苦學習的行動獲得豐富的理論知識,用寵辱不驚的心態(tài)練就過硬的心理素質,用持之以恒的堅守鍛造不懈的進取精神,用奮斗不止的韌勁塑造無悔的青春年華。
2.4抓好大學生知恩感恩報恩施恩教育
“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等俗語,“結草銜環(huán)”“一飯之恩”等成語故事,都是中華民族知恩報恩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濃縮。高校通過持續(xù)的知恩感恩報恩施恩教育引導,對每個大學生產(chǎn)生入心入腦的影響,使之成為不變人生信條,成為不自覺的行為規(guī)范。對于一名大學生來說,常懷一顆感恩和包容的心,在日常牢記他人付出的勞動、給予的支持和幫助,同樣,在他人處于危難之時伸出援助之手,從一個受恩之人發(fā)展成為一個施恩之人,讓大愛不斷循環(huán)傳遞,必將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提高人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3靶向施策,找準立德樹人的科學方法
大學生德育教育過程中,方法科學,措施精準,是取得立德樹人事半功倍效果的重要條件。
3.1發(fā)揮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引領作用
2021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要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要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一門必須修好的“必修課”,以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為重點,利用好思政課堂、黨課輔導等機會,把黨的歷史的基本內涵講深講透,引導學生厘清黨的歷史脈絡,讓他們首先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要加強對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學習,引領大學生銘記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奮斗光輝歷程,引導廣大同學在學習領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fā)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要充分發(fā)揮好學生黨員學習黨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采取學生黨員講黨的歷史、講學黨史的感悟、講身邊的黨員故事等形式,用青年學生自己的語言在廣大同學之間傳播黨的歷史,使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入腦入心。
3.2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3]。高校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學習和領會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用古人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思想、“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和諧共生準則等等典型事例啟發(fā)大學生,讓他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讓他們明白中華民族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fā)展史過程中積淀下來的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突出貢獻,樹牢學習傳統(tǒng)文化、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信念,提升傳統(tǒng)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3.3發(fā)揮高校教師隊伍的示范作用
俗話說:“技高為師,德高為范”。高校教師隊伍不僅需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務實的科研精神,以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科研實踐水平,同時需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態(tài)度、強烈的事業(yè)心責任感、教書育人的師德師風。作為高校教師,更應該以陶行知先生為榜樣,樹牢“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思想,為教書育人的教育事業(yè)奮斗。高校教師隊伍只有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科研工作,履行好“傳道授業(yè)解惑”之職責,注重提升自身師德師風素養(yǎng),以身作則,才能發(fā)揮出為人師表的榜樣示范作用。
4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必須要在認清立德樹人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突出主要內容,應用科學方法,發(fā)揮德育在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引導、促進和升華作用。只有努力提高德育教育水平,才能培養(yǎng)出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解放軍報,2019-5-1.
[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新使命[N].光明日報, 2019-4-10.
[3]佚名.《舊影潮州》提供了潮州“黨建+文化”觀察新視角[J].南方,2021(3):29.
(責編:陳靜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