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燕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大濟中心小學 福建 仙游 351265)
審美能力的提升是可以通過后天訓練的手段達成的,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表達美和創(chuàng)造美,都是學生在參與審美教育活動中需要經(jīng)歷的過程。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教育素材,參考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培養(yǎng)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的要求,小學語文課程指導中學科知識教學不再是單一目標,審美教育開始走進語文課堂。有效滲透美育目標,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品質,對學生的人生觀發(fā)展也有積極意義,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素養(yǎng),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路徑。
為精準落實審美教育目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組織形式設計要參考學生需求,同時發(fā)揮教師的教育引導作用,構建雙邊課堂。一方面,教師要以開放性的審美教育觀念參與美育活動,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審美體驗,在美育活動中個學生提供自主參與和創(chuàng)新鑒賞的機會,另一方面,在審美觀念和方法上給學生必要的啟示和指導,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審美鑒賞方式,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1]。此外,合理使用教材中的美育資源,挖掘審美意象,讓學生逐步形成獨特的審美認知。以《九寨溝》的閱讀課指導過程為例,在滲透美育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重現(xiàn)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在體會自然之美的過程中受到審美環(huán)境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健康的審美觀念。
滲透審美教育的契機蘊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科教師必須要依托學科特點,挖掘審美教育素材。語言鑒賞是語文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語言美是我們在語文課堂滲透審美教育的重要契機,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鑒賞語言美,領域漢語言的魅力,形成獨特的審美認知,熱愛漢語言、熱愛中國文化[2]。如,《鳥的天堂》的閱讀課上,首先,我們立足課文題目,引導學生思考天堂的含義,引發(fā)學生對于文本標題的思考,引發(fā)學生對于課文內(nèi)容的無限遐想,之后進入文本閱讀環(huán)節(jié)。文章以自然之美寄托作者的美好情思,烘托出清麗悠遠的意境之美,我們可以選擇其中蘊含美感的文本內(nèi)容讓學生主動參與語言鑒賞活動,如描寫榕樹的片段中,可以通過對“大”、“不可計數(shù)”、“臥”等詞語進行推敲,嘗試替換同義詞,并對比寫作效果有何差異;針對“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一句中的“新”與“顫動”的使用分析其語言表達效果。以細節(jié)鑒賞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漢語言的精妙之處,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積累語言經(jīng)驗,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通過語言鑒賞,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僅利于其審美意識發(fā)展,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途徑,可以為一舉多得。
教學活動應該和實踐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實踐教學模式下,學生更容易在知識應用過程中獲得深刻感知和豐富經(jīng)驗,對其學科實踐能力發(fā)展有積極意義。小學語文課程指導過程和實踐生活的接軌,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深刻的學習體驗,就審美教育目標滲透角度來說,在引導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了審美創(chuàng)造的客觀環(huán)境[3]。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讀寫結合訓練的方式來體現(xiàn),基于閱讀素材指導學生仿寫課文,在文本篇章結構、語言技巧、寫作方法等方面吸取經(jīng)驗,進而提高習作的審美價值。如《觀潮》的閱讀課上組織讀寫結合訓練活動,首先,分析文本,課文按照“潮來之前——潮來中——潮來后”的順序展開,作者對于錢塘江大潮的描寫生動、富有感染力,基于文章的寫作順序、寫作手法,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通過仿寫課文的方式,選擇自己完成一片習作,比如觀察雨天,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順序展開寫作,考驗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寫作中感悟自然之美,深入審美創(chuàng)造的過程。
新課程改革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審美能力是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組成要素,在各學科教學中都需要挖掘學科教學內(nèi)容中的審美要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環(huán)節(jié),閱讀教學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教育要素,小學語文教師要著眼于學情分析結果,構建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從多元角度分析閱讀課指導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體現(xiàn)美育過程和語文教學過程的密切結合,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同時,不影響閱讀課教學目標順利達成,全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