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琴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一門自我教育的綜合課程,主要目的是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而目前的教學形式單一,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理論不能運用。團體心理輔導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使授課形式多樣,師生、生生交流增多,注重學生的內心思考,注重挖掘學生成長潛能。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引言:目前,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作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增長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然而傳統(tǒng)授課方式理論性過強、實踐性不足的特點,使其難以較好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讓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知識并掌握相應技能,改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避免單向的理論灌輸和知識傳授,探索既適合高校教育教學規(guī)律,又符合大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方式,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團體心理輔導作為大學生心理輔導的主要形式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引入中國,國內學者的多項研究也證實了團體心理輔導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方面的有效性。將團體心理輔導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式可行、便于組織且受眾面廣。因此,本研究聚焦大學新生普遍存在的入學適應問題,以表現(xiàn)比較突出的人際關系問題為干預目標,運用團體心理輔導這一模式,探索一種適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式。
一、團體心理輔導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總體思路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一門自我教育的綜合課程,主要目的是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講授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避免單向的理論灌輸和知識傳授,增強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氛圍中,通過營造良好的人際互動氛圍,輔導老師運用團體輔導的理論和技術,采取適合學生需求的團體活動,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在團體內就某一問題進行體驗、領悟、反思、優(yōu)化自己認知和心理品質的過程;在團體中通過與團隊成員的人際互動,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模式,以發(fā)展良好的適應的過程。
將團體心理輔導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改革目標為:(1)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聽課率及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行為訓練,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優(yōu)化心理品質;(2)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獲得解決成長課題和心理困擾的操作方法,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生活、學習中;(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開辟新的途徑;(4)改變以往考核方式,更加注重過程性考核,注重學生課堂參與度、體驗分享的積極性及小組凝聚力等。
二、團體心理輔導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條件保障
(一)場地保障。團體動力對于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有很大影響,因此,授課地點最好有可以活動的桌椅,以便分組、討論、做熱身活動、進行情景劇表演等。
(二)師資保障。由于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授課需要一定的團體輔導理論知識及扎實的心理健康知識,對教師的專業(yè)素質要求較高。因此,授課教師的專業(yè)基礎知識、組織能力、應變能力都會影響教學效果。
三、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一)以活動為載體,提升班級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馬斯洛需求理論指出,人在心理方面的需求主要有交往、被認同、被尊重、被需要、歸屬感、愛等,這些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著直觀重要的影響。從當前高校班級管理情況來看,普遍存在凝聚力、向心力不足的問題,由于學生難以在班級中找到歸屬感,因此難以發(fā)揮班級理念信念的驅動力,進而造成其教育管理和德育職能被弱化。基于此,通過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有利于將學生重新聚合成一個“輔導團體”,在這個新的團體當中,輔導員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班級塑造作用,以此提高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特點,輔導員可以為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如“我在這個班,我們在一起”,這樣的心理輔導活動主題能夠旗幟鮮明的將學生帶入班級大環(huán)境中,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班級中的一員,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參與班級建設,而且自己的作用是其他同學所不可替代的。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才能提高學生的自我價值認同感,能夠在團體活動中獲得更多的自信和自我塑造功能,通過團體影響力增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在溝通過程中相互理解、相互接納,從而使班級形成一個有愛、有信任、有需求、有回饋的大集體,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班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將明顯提高,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實現(xiàn)人格與價值觀的重塑,以此促進團體成員的共同發(fā)展。
(二)依托團體心理輔導促進高校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
團體心理輔導最為典型的優(yōu)勢在于“以小見大”,通過團體輔導能夠形成一定的輻射作用,從而使學生的歸屬感從小團體擴大到校園進而融合在其社會性發(fā)展中,以群體中的個體帶動大環(huán)境的發(fā)展,進而形成共同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從這一應用價值來看,對于高校德育教育的開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團體心理輔導能夠形成成員間的和諧互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已經成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基于此,在團體心理輔導中輔導員要重視其德育價值,強化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yǎng),通過以小見大的輔導教育方式切實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教育主體性,切實推進高校德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結論:“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在高校團體心理輔導中,不但能夠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范圍,同時還能全面照顧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樊富珉.我國團體心理咨詢的發(fā)展:回顧與展望[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62-69,109.
[2]陳晶,王海萍.團體輔導對高校德育的啟示[J].高教探索,2005(6):77-79.
[3]鐘向陽,張莉.高校新生適應性班級團體輔導的實效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9,30(8):70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