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淼
[摘 要]教師在教學前的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只有經歷與文本深入對話、對課堂反復預設、與文本融為一體的備課過程,才能形成卓越的教學能力,才能高效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備課;深入對話;反復預設;文本融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0-0006-01
眾所周知,教師在教學前的備課必不可少,是上好課的前提。備課時,既要立足于文本,又不能囿于教材;既要“走進去”,又要“跳出來”。備課這一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是一個廣泛獵取又不斷舍棄的過程,甚至是一個艱難的思想歷程。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正好符合其中滋味。
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正確解讀文本,這是備好課的前提,這是一個與文本、與作者思想碰撞的過程。教師拿到文本,就應通過反復讀,認真揣摩,進入作者的內心,領悟其表達的情感。古人喻讀書為“煮書”,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我在教學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前,閱讀了文本幾十遍,從題材、體裁、主題、情感、篇章結構、寫作手法、關鍵詞句等不同的角度,一遍遍解讀,就像庖丁解牛一樣,對文章的段落進行了細致鑒賞。比如,文章的第三段: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解讀:這一段是寫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和樣子的。第一句是說作者望詞生義,或者早有好奇,對爬山虎怎么爬不甚了解,是起句。第二、第三句則點出今年細致觀察的結果:腳長的位置。第四句細致描寫,“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六七根”,用詞精確到位;“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用了比喻,借用孩子們熟悉的事物想象爬山虎的腳,十分形象。寫作,什么時候用比喻?葉圣陶給我們舉了例子。因為好多學生沒有細心觀察過爬山虎的腳,但是對蝸牛卻非常熟悉。第五句用腳與新葉子類比,寫出了顏色。最后一句總結全段。整段起承轉合,非常自然。
教師要開闊視野,不能為教書而讀書。《爬山虎的腳》這一文本,其實也有科普知識在里面:為什么這種植物叫爬山虎?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爬山虎的腳其實是什么?爬山虎又是什么樣子的?通過查文字資料和圖片、視頻資料,我對這種植物有了更全面、更形象、更深刻的認識,也為教學設計積累了豐富的資源。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他去聽歷史課,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這節(jié)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區(qū)培訓班的學員、區(qū)教育局視導員都來聽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寫點記錄,以便課后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得入迷了,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里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課吸引住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后,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了學生,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jié)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示:教師應把教學作為終身的職業(yè),把上課作為生活的最高目標。正是因為有了歷史教師孜孜不倦地學習,持之以恒地思索,全心全意地準備,才有了對文本的深刻感悟,才有了如此精彩的課堂。
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文學家只有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園林設計師只有生平多閱歷,才能胸中有丘壑;教師也只有多方涉獵,博聞強識,才能做到“書到用時不恨少”。
名師王崧舟教學《長相思》(納蘭性德)時,起初接觸文本,毫無感覺。這課可怎么設計?他變成了一只駱駝,跋涉于浩瀚的書海中,查閱了一萬多字的評鑒,閱讀了納蘭性德的生平文字,又埋頭讀完納蘭性德的五十多首詞作,最后將36字的《長相思》讀成了顯性的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發(fā)現、自我鑒賞。這1493字的文本細讀背后,融入了他對納蘭性德的精神世界、詩詞境界以及對自我生命價值偏好的種種追尋、反思、拷問。在這之后,王老師結合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讓教學設計隨心所欲、水到渠成,課堂教學真正做到了底氣十足、神采飛揚。
總之,教師只有經歷與文本深入對話、對課堂反復預設、與文本融為一體的過程,才能形成卓越的教學能力,才能高效完成教學目標。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