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梅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教育當中比較重要的一門課程,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法治意識的重要途徑,在學生人生成長道路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此,教師應重點思考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結合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情況以及綜合能力展開思考,從而有效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實效性研究
一、 引言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主要是以學生的實際生活作為基礎,讓學生學會熱愛生活、學會如何做人。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不斷積累新知識、拓展自身眼界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人生價值觀念的形成,還能夠在無形之中推動其全方面發(fā)展。為了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發(fā)展現狀,全面提出具體可行的教學對策,助力學生日后的綜合成長。
二、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一)教學形式不合理,無法提起學生興趣
許多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采用的形式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依賴黑板、口頭講解等方式,這種較為傳統的方式比較枯燥,難以迎合小學階段學生追求新鮮事物的心理。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枯燥感與厭倦感,甚至一些學生會逐漸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喪失積極性與興趣;有的教師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不恰當,往往堆積大量圖片、視頻,以此作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藥,教師在利用多媒體當“解說員”,悄然地用“機灌”代替“人灌”,學生在課堂上只是盲目地應對視頻、音頻及文字信息,讀書時間、合作探究交流時間被擠占,想象的空間被色彩斑斕的畫面填滿,這嚴重影響了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二)教師統一組織教學,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縱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不難看出一個問題,即許多教師往往傾向于采用一套教學標準組織形式,很少認真分析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發(fā)展現狀。由于不同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自身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有所差異,導致了一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理解知識,而一些學生卻難以理解所學知識。此外,如果教師依舊采用一套教學標準模式,那么一些學生的學習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進而形成了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吃不飽”,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難消化”的教育局面,長久下去,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并且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同時,整體質量與效果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三)注重知識灌輸,不注重學生能力和情感的提升
應試教育理念在大多數教師的心中已經根深蒂固,由于許多教師受到以往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在課堂教學中,他們更加習慣于將課本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單純“灌輸”給學生,或者總結好課本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知識,他們認為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考試活動當中取得理想的分數。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卻忽略了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對于正處于綜合能力發(fā)展關鍵時期的小學生而言,影響了其學習興趣的提升,并忽略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與綜合發(fā)展。除此之外,這種教學模式容易導致學生只能在教師的帶領之下學習,無法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容易導致學生難以適應這個快速發(fā)展的學習型社會,不利于小學階段學生的綜合成長。
三、 優(yōu)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
(一)巧設教學情境
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學生所熟悉的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建出良好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能夠在情境教學活動當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此外,教師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之前,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綜合能力等,換言之,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需要與實際教學內容緊密結合,這樣才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為提升教學時效性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進行“大家排好隊”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為了合理引導學生認知公共秩序與我們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并且促使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了解排隊的基本行為規(guī)則,爭取做一個講文明、有修養(yǎng)的人,筆者首先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為學生展示出了一組城市景點圖,色彩豐富、畫面鮮明的圖片很快吸引了學生,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構建出了一個真實化的生活情境。其次,筆者在這一基礎之上,引導學生思考去景點玩耍、游玩,或者進入到景點的時候,需不需要排隊進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說一說排隊的時候應遵守怎樣的規(guī)則等,這樣的教學情境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課堂探究之中。筆者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建出了一個這樣的情境,促使學生逐漸形成自覺排隊的意識,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可以形成主動排隊的自覺性,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生活、成長。
(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在以往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通常運用黑板、粉筆以及大量的課件方式進行“滿堂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會在較大程度上打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還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對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活動當中,教師可以合理應用合作學習方式,以此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促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有效地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并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學習思維。同時,將合作模式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當中,還可以在無形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小組中互相交流、取長補短。
例如,在進行“團團圓圓過中秋”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為了讓學生學習、了解中秋節(jié)的由來、傳說、習俗,并且懂得中秋節(jié)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jié)日,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中秋節(jié)的習俗與其中蘊含的民族文化,筆者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之前,結合班級當中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理解能力等進行了分組,并且從各小組中選出一名負責人,在這一基礎之向各小組拋出了相關的問題:關于中秋這個節(jié)日,你都知道些什么呢?你們知道哪些中秋傳說和中秋習俗呢?引導學生在小組中進行探究學習與交流。隨著筆者提出一系列相關的問題,學生在課堂當中迅速與小伙伴展開了探究學習,他們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通過查閱資料、書籍,在小組中進行了分享,很快便完成了筆者所布置的思考問題。之后,筆者再組織各小組的負責人依次分享探究成果,這樣能夠實現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并及時給予各小組一定的獎勵與表揚,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與團結意識。借助這樣的教學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還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參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