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庭葦
摘要:達爾文說過:“我對探索自然界有一種由衷的興趣?!闭沁@種興趣使他雖屈從父命去學習醫(yī)學,但仍然熱衷于野外標本的采集和自然科學書籍的閱讀,最后終于創(chuàng)建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學說之一——生物進化論??梢?,正如人們常說的,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它引導著人們走向成功。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
關鍵詞:小學作文;以人為本;興趣培養(yǎng);研究
一個人的學習興趣與能力是伴隨一生的最重要的東西。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有比較大的區(qū)別,跟學習興趣的大小和能力的強弱有直接關系。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與一定的學習能力,才有可能實現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反之,沒有這些,一旦失去外界的壓力與督促,就不知所措,失去了自我。在我們的作文課堂上不是經常會看到同學們有喜有憂,有笑有淚嗎?究其原因,不是學生缺少生活素材,而是我們的教法陳舊,使他們失去了對作文的興趣。那么,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呢?我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在作文課上和學生一起“玩”
如何能讓孩子們“玩”得開心,學得輕松呢?我想:如果教師遵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他們自身的需要、興趣、情感出發(fā),營造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是可以實現目標的。
于是,在低、中年級的作文課堂上,師生一起折紙做手工、放飛風箏、參觀校園、開故事會……在高年級的作文課堂上,師生一起開展球類比賽、舞臺劇表演、人物素描?校園里回蕩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時候,老師總是出現在寫作有困難的同學身邊,看似一同玩耍,其實是在進行寫作指導:紙飛機是怎么制成的?比賽雙方的激烈場面是怎樣體現的?同學們的描述繪聲繪色。當他們在記錄這些經歷時不會再出現無話可說的局面了。
人作為認識事物的主體,只有主動參與認識事物的活動,才能在探究中產生樂趣,并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激發(fā)出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盡量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手摸一摸、親自試一試,親身演一演。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樂趣,增強興趣。
二、將課堂變成學生口語交際的舞臺
電視節(jié)目之所以吸引孩子,除了內容豐富之外,形式新穎至關重要,它甚至能夠彌補內容上的枯燥乏味。
學生看電視,但要有取舍。《熒屏連著我和你》的活動就是把電視節(jié)目作為我們鮮活的寫作素材。每天,由特邀嘉賓 (學生輪流擔任)講述國內、國際新聞。每人3、5分鐘的發(fā)言包括內容介紹、個人觀點和感受。據家長反饋,有的孩子請家長計時以確定發(fā)言時長;有的孩子和家長一起組織語言,斟酌詞句;有的孩子事先擬訂發(fā)言稿,站在鏡子前面練習……不論哪一種準備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積極、主動、熱情地參與。因為他們絕不會放棄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
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口語交際時得到訓練,我引進了“快速搶答”的形式,即根據學生發(fā)言內容隨機設計題目檢查同學們的收聽效果。那些由于走神而失去搶答機會的同學立即調整自己,重新進入學習狀態(tài)。
如果說“快速搶答”使學生學會了傾聽,那么“小小評委會”則讓學生學會了思考和表達。隨著訓練的延伸,同學們已經不滿足被動地做聽眾了,他們需要發(fā)表個人的見解,這種事先沒有準備的發(fā)言是在學生長期積累的前提下生成的能力。
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老師已由臺前轉到幕后,看到每天由主持人組織,同學們積極參與的場面,我再一次意識到一個決策者的重要性。由于我長時間地堅持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同學們已經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他們會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并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學會了用腦子學習……每次學校的大型活動之后,同學們都會自覺地將其記錄下來。我想他們寫作興趣的萌發(fā)是老師喚起的。再看同學們的作文,也由廣度發(fā)展到深度。
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作文收效是顯著的。觀察、傾聽猶如左膀右臂,使我們的學生學會了作文,學會了做人。
三、借助信息技術強化寫作
翻看兒時的照片,我們會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但是發(fā)黃、模糊的照片又會造成很多遺憾。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舊的存儲模式已經被數字化的存儲方式所代替。這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對我的教學也是一個啟示。我嘗試著將作文課堂搬到電化教室上,學生們很興奮。雖然他們的打字速度參差不齊,但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流露出自信。那些對作文提不起興趣的同學也因改變了表達方式而躍躍欲試。
青少年對電腦的衷情遠遠超過了成人,并且沒有性別差異。我何不以電腦為誘餌“調”學生的寫作興趣?
課余,同學們借助電腦記錄自己的見聞和感受。課上,同學們將軟盤交換,電腦上互評。翻看學生的評語,很少發(fā)現類似內容不具體之類的空洞說教,取而代之的是內容的續(xù)寫、擴寫和改寫。讓這些熟悉彼此生活的人評判,他們是行家里手。
信息技術的高效率滿足了同學們的需求。以往的作文講評課上,師生只能解決幾篇作文,不能滿足所有的同學,而今天的電子版本的作文便于師生閱讀、交流、評價。及時的反饋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家長的反映也證明了此舉的成功,因為以前的游戲迷紛紛變成了寫作迷。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同學借助電腦上網收看別人的文章:有的同學嘗試著將自己的習作上傳至學校的校園網,以尋覓更廣泛的交流伙伴。不知是電腦幫助了作文,還是作文成全了電腦。據信息老師反映:我班同學對電腦的熱衷和掌握程度遠遠超過其他班的同學。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的知識儲備不見得比老師少,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利用,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作文表達學生認識世界的獨特感受
2011版《小學語文標準》提出“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作文在歷練學生駕馭語言文字功用的同時承擔表達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的功能。課改后學生逐漸開始養(yǎng)成寫真事抒真情講實感的好習慣,但往往選材千篇一律,缺乏個人獨特體驗。
反映疫情時期方面的內容很多,大部分學生都詳盡地描寫白衣戰(zhàn)士的感受以及黨和政府正確的決策,決心努力學習將來戰(zhàn)勝一切未知疾病,思想健康向上。學生除了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還要關注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學生年齡特點使其天性樂觀,容易受電視、媒體影響,沒有養(yǎng)成注重個人感受的寫作習慣。
教師進行疏導后,學生寫了養(yǎng)成良好衛(wèi)生習慣的欣喜;社區(qū)的變化;人們鍛煉的場面;與幾乎要“陌生”的爸爸共進晚餐時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恬靜歡悅;放假前在操場放飛的快樂;放假后沒有各種補習班的輕松愉快;沒有寫不完的作業(yè)的快樂……抒發(fā)了內心的感慨。學生的思考賦予哲理,發(fā)人深省,只有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才會產生獨特的感受。讓孩子們無拘無束地觀察、無拘無束地寫才會有深刻的思想,人格獨立的學生,多彩的人生和絢爛的世界。
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一個人能夠更自覺、更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一生,更有效地學習和生活,更好地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我愿以作文教學為突破口完成這一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