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梅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nèi)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初中學生正是接受知識的最佳階段,語文教師更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閱讀,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一、推敲重點詞句,厘清結構脈絡
重點詞句批注法是一種能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圍繞重點詞句仔細揣摩、研讀、深入思考,嘗試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并結合這些詞句理清楚作品的脈絡結構。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文章首尾和中間的總結、過渡性詞句展開分析,也可以圍繞一些耐人尋味的詞句進行探究。
在學習《濟南的冬天》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作品中的重點詞句展開分析,嘗試理清結構脈絡。學生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濟南冬天的景物,抒發(fā)了作者對濟南的喜愛之情。教師讓學生找出能概括濟南冬天特點的重點詞語,學生找到了“溫晴”這個詞語。此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有哪些體現(xiàn)“溫晴”特點的詞句,并思考作者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創(chuàng)作,如何有層次地展現(xiàn)濟南“溫晴”的特點。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用“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等詞句展現(xiàn)出了小山和濟南之間親密依偎的狀態(tài),作者還用“圍”展現(xiàn)了小巧的狀態(tài),用“放”體現(xiàn)出了小山對濟南的呵護。最后教師還引導學生整理文章的結構,說說作者按照什么順序來寫“溫晴”,全方位地展現(xiàn)了濟南的特點。學生總結后認為作者用總分總的方法寫了濟南,先提出觀點“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然后從山水等角度入手展現(xiàn)濟南,最后又說“這就是冬天的濟南”,起到了總結的效果。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篩選、闡釋,提升信息處理的能力,這是閱讀能力的核心構成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重點字詞的賞析和文章的結構脈絡分析結合在一起,嘗試通過解題、釋詞、析句、分段的過程整理文章的結構,這樣他們就能全面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二、鑒賞插圖,培養(yǎng)想象力
由于初中學生想象能力很強,所以教師還要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圍繞插圖展開想象,充分利用課程資源,讓他們獲得直觀和感性的認識。這樣學生能更好地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中,進而主動去探究文章的內(nèi)容。若有條件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展開看圖說話的活動,讓他們先圍繞插圖進行自主表達,然后再對照課文進行分析,看看兩者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從而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在學習《木蘭詩》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中的插圖展開分析,說說圖片中如何展現(xiàn)花木蘭的形象,并提出問題引發(fā)其思考:“花木蘭是一個女子,但是你覺得在圖片中能否看到女孩子的典型特點呢?如果要你用語言來形容花木蘭,你會如何說呢?”學生嘗試發(fā)揮想象力,用語言表現(xiàn)出花木蘭的颯爽英姿:“花木蘭雖然身材矮小,但是穿上了盔甲之后,昂首挺胸,一點都不比男子遜色,她牽著駿馬,邁著大步,向前走著,透露出一種英武之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原作,看看作者從哪些角度入手來展現(xiàn)花木蘭。如有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展現(xiàn)出了花木蘭在從軍前后的不同,在從軍前,她正在織布,而且眼中有淚,體現(xiàn)出了女子柔弱的一面,但是在成為了士兵之后,花木蘭的形象突然變化了,變得充滿豪情。還有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展現(xiàn)了花木蘭購買軍備、參軍、退伍的整個過程,寫得十分細膩。學生明白了在描述人物的時候要從哪些角度入手,才能讓形象更生動。
文學作品的賞析離不開對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感悟,鑒賞作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將作品中的“此情此景”轉(zhuǎn)化為讀者的“我情我景”。利用插圖能更好地創(chuàng)設和文章有關的情景,進而促使學生進入到情境中,對作品進行深入感悟,能讓學生在聯(lián)想和想象中將文字轉(zhuǎn)化為頭腦中鮮活的畫面,這樣就能促使他們加深對文章情感的理解。
三、比較閱讀,發(fā)展深度思維
以“比較”為支點,也能讓學生提升語文閱讀的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參照物,讓大家在對比中進行深入思考,這樣既能對某一類文章的總體特點進行把握,也能更好地體會每一篇作品的獨特之處。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逐步變得更具有深度。
在學習《孔乙己》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將其和《范進中舉》進行對比,看看兩者有什么異同點。學生首先看到的是兩人之間的相似之處,認為兩人都是落魄文人的典型,孔乙己窮困潦倒,被酒客嘲笑,而范進也是如此,就連自己的岳父都要嘲笑自己。此后教師又引導他們嘗試找出兩人的不同點,學生最初關注的是兩人的結局,孔乙己最后極有可能是死了,而范進最后成功中舉,并成為官員。教師引導學生沿著這個角度深入下去進行思考:“為何兩人的結局會不一樣呢,大家嘗試從時代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边@促使學生的思考更為深刻,如有學生發(fā)現(xiàn)孔乙己所生活的時代是封建勢力殘余的時期,而范進則不同,當時封建勢力還很強盛。因此學生認識到:“孔乙己在時代變革的時候還不知道變通,所以才會有最后的悲劇結局,而作者也是通過這樣的故事展現(xiàn)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們的影響很大。”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深入探究,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
對比閱讀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將同主題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對比,能讓學生看出不同作者創(chuàng)作的思路有何不同。對比同作者不同時間段的作品,能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什么變化,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獨特之處。將相同文體的作品放在一起對比,能讓學生了解該文體的特點,有助于讓他們進行自主建構。這些方法都能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發(fā)展思維的深度。
四、揣摩對話,品鑒人物形象
不少精彩的作品中都有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教師組織其展開對話賞析,嘗試結合人物對話中的細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其性格特點。教師可以抓住人物之間的主要矛盾點設計主問題,促使大家深化對文章中人物和內(nèi)容的理解。
在學生閱讀《故鄉(xiāng)》的時候,教師組織他們圍繞人物對話展開賞析,嘗試探究閏土的性格變化。學生發(fā)現(xiàn)在年幼的時候,閏土是十分能言善辯的,因此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其話語,如在“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等地方都用了省略號,這表示閏土的見識十分廣博,有很多話還沒有說完。教師再讓學生對比長大后的閏土,看看有什么不同之處,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依然用了不少省略號,如“老爺!……”“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等,但是作者并不是要體現(xiàn)閏土的表達能力很強,而是為了展現(xiàn)其木訥,不擅長言談,說話吞吞吐吐。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同樣是閏土這個人物,若干年不見,他為何狀態(tài)完全變化了呢?”教師鼓勵學生從社會背景等角度入手分析,更深入地體會人物變化,他們認識到正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對底層農(nóng)民的迫害,才導致活潑好動的閏土變得麻木。
教師要避免直接灌輸和人物形象有關的信息,而要組織學生結合作品中的人物對話展開揣摩,引導他們運用朗誦、角色扮演等方式進入到情境中,和人物形成共鳴。這樣學生就能充分感受、體會人物的語言,抓住人物的內(nèi)心與靈魂,和作者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和溝通。
五、抓住矛盾,探究主題思想
挖掘作品的主題思想,這對于不少初中學生來說都有難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作品中的矛盾點展開討論,設置主問題,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在閱讀《背影》的時候有不少學生在初讀的過程中提出了問題,如有的學生認為:“只是送別而已,為何作者要流淚呢,為何會寫得如此煽情?”還有學生提出:“從文字中可以看出‘我和父親的關系并不和諧,所以‘我才會在心中暗笑父親的迂,但是為何后來‘我的情感會發(fā)生變化,并為父親買橘子這件事情而感到悲傷呢?”教師把握住了生成資源,引導學生圍繞此問題展開探討,嘗試探究作品的主題思想?!按蠹铱梢宰プ∵@個矛盾點展開分析,思考一下‘我和父親的關系究竟如何,‘我的流淚是因為什么原因,為何突然情感爆發(fā)呢?”學生結合作品中的詞句展開分析,發(fā)現(xiàn)作者所寫的都是生活中的瑣事,但是從父親蹣跚的身影和買橘子的舉動中卻能看到他雖然不擅長言語表達,但是心中還是想著孩子的,而“我”也是感受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如此表達。
教師要積極把握各種課程資源,在學生對某些問題感到困惑的時候,要及時抓住生成資源,進行追問,促使學生關注文章的內(nèi)涵和主旨。這樣不僅能讓課堂教學效果變得更好,同時也能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促使他們學會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了解并分析主要內(nèi)容,體會和推敲重要的詞句,理解其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能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說出自己的體驗,從而獲得審美認知,接受情感熏陶,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