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華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愈加受到重視。這就需要教師優(yōu)化教學理念,讓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以促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所以,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手段,讓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才會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實效性;學生主體作用
前言:
小學時期,是提高思維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數(shù)學教師優(yōu)化教學思路,讓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得到更多發(fā)揮,會讓其思維水平、能力,得到極大限度的發(fā)展。教師要積極引導小學生互動,不斷豐富教學方式,促使小學生深入思考、深度學習,才會有效提升數(shù)學課堂的實效性,使得小學生更好發(fā)展。
一、轉(zhuǎn)換師生角色,讓小學生充分互動
數(shù)學是小學階段十分重要的課程之一。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互動,使其主體作用更好發(fā)揮,才會讓數(shù)學教學的實效性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小學生由于年齡原因,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為了更好促使其互動,教師可以轉(zhuǎn)化教學思路,引用讓小學生充當“教師”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這就需要數(shù)學教師對相關知識加以講解后,讓小學生依托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去重新講述課程知識。不僅可以有效帶動小學生互動,讓其十分活躍,還會使小學生更加高效理解、消化數(shù)學知識,提高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
比如,在《扇形統(tǒng)計圖》的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在講解完扇形統(tǒng)計圖定義、組成、及統(tǒng)計方法后,提出不同數(shù)據(jù),鼓勵小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到講臺前去講解例題。并且,讓其他小學生分別就其講解的過程、效果,進行挑錯或是表揚。之后,再讓其他小學生輪流擔任“教師”角色,去講解例題。在此過程中,會有效促使小學生互動,并將自己當成是課堂的主人。通過講解例,會有效幫助小學生梳理相關知識點,同時還可以鍛煉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學生在演說的同時,會有效促進思維運動,從而使其對如何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如何繪制比例等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相比教師直接講解例題授課,教學效果會有明顯的不同,還會有力促進小學生思考,讓他們的反應能力、心理素質(zhì)得到更好發(fā)展。
二、開展合作學習,促使小學生積極思考
合作學習模式,主張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探究,對知識加以理解和分析。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數(shù)學知識為載體,提出問題,讓小學生先去進行預習、探究,之后再對相關知識點加以講授。不僅可以有效發(fā)揮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還會使其積極、深度思考,并讓學習能力得到良好促進。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的思維水平正處在啟蒙時期,教師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制作動態(tài)課件,來輔助小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會讓小學生在受到啟發(fā)的同時,有效提升合作學習的信心,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比如,《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需要讓小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熟練掌握。教師在教學前,可以提前整理多張符合要求的圖片,并且將其加以處理,用虛線標出多邊形中包含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圖形,將其制作成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具體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小學生分成人數(shù)相等的學習小組,并讓每個學習小組,參考教學課件先去對相關知識點加以學習。此后,教師再提出問題:“一處平行四邊形的實驗田,面積是360平方米,它的上底是23米,高是15米,問這塊實驗田的下底是多少米?”。讓小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去計算出正確答案,并寫出相應的計算公式。此后,教師再讓每學習小組選派一名代表,來論述解題的思路和答案。并且,讓其他學習小組,對其進行評價。以此,會有效調(diào)動小學生的思維,并引導其深度思考。最后,教師再就每個學習小組的答案加以評價、分析和指導,找出小學生所存在的不足,會讓小學生有效提升對相關數(shù)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與此同時,教學的實效性也會隨之快速提升。對于小學生而言,不僅對知識掌握得更加深刻,其學習、分析、合作能力等,也都得到了更多的發(fā)展。
三、注重實踐教學,有效豐富教學方式
豐富的教學方式,不僅會讓小學生增添許多新鮮感,還會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到課堂上,積極動腦思考數(shù)學問題。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通常是教師講解,學生學習和練習,對于學生學習熱情調(diào)動效果不大。對此,教師可以針對教學方式,加以優(yōu)化,將理論教學優(yōu)化為實踐教學,為小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空間和機會。不僅會有效促使小學生越來越活躍,還會讓其對數(shù)學知識的認知水平有效加深。同時,還可以有效調(diào)動小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讓其更加積極動手實踐。與此同時,會讓小學生更好運用數(shù)學知識,有效提高知識內(nèi)化程度。
比如,《比例》這部分知識,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就可以轉(zhuǎn)變以往語言講解的教學方式,提前準備竹竿、米尺,通過測量樹影來讓小學生充分掌握比例這部分知識。開始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與小學生互動:“同學們,你們清楚學校操場中,大樹有多高嗎?”。當小學生回答:“不清楚”后,教師再說:“那要如何清楚呢?”。一些小學生會回答教師:“爬到樹上去測量?!薄4藭r,教師再引入“比例”知識,并與小學生交流:“有一種方法,既可以快速測量大樹的高度,還不需要爬到樹上面,同學們想學習嗎?”。以此,就會有效調(diào)動小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之后,教師再帶領小學生來到操場,并拿出課前準備的竹竿和米尺。指導小學生將竹竿立在大樹的旁邊,接下來,再讓小學生去動手,分別測量竹竿的實際高度,及竹竿影子的長度。此后,教師再引導小學生計算兩個數(shù)據(jù)的比例,得到竹竿與影子的比例。然后,再讓小學生去共同應用這一原理,對大樹的高度加以測量。通過這樣的方式,會幫助小學生快速理解比例知識,并靈活運用,從而明顯提高教學實效性。
總結(jié):
不斷提升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實效性,是小學數(shù)學教師不變的教學目標。為了讓教學目標得到良好實現(xiàn),教師要注重提升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活躍程度,并有效引導其積極思考。同時,教師要不斷豐富教學方式,讓小學生的知識運動能力不斷提高,才會更好促進小學數(shù)學課堂實效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薛紅科.小學數(shù)學生本課堂的構(gòu)建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215.
[2]劉艷梅.如何打造以學生為主的小學數(shù)學高效課堂[J].華夏教師,2020(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