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月香
摘 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值得教師深入實踐。教師應用案例教學法時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選擇生活案例,增強學生法治意識;利用案例解惑,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借助情境案例,點燃學生思維火花;重視案例評析,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法;教學質量;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0-0038-02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與法治觀念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教學的根本與核心。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社會對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如果一味采用陳舊的教學方法,不僅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還會嚴重影響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果。為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引入案例教學法,選擇與學生生活相貼近的案例,這樣才能將教材內容解讀得更加細致入微,為切實提升教學質量、培養(yǎng)品學雙優(yōu)的人才打下基礎。
一、選擇生活案例,增強學生法治意識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十分重要,這是學生日后立足社會的基礎。法律知識偏于理論,學生學習起來會覺得抽象難懂。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用案例教學法時,需要從教材內容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學生實際,為其選擇貼近生活的案例,融入相關法律內容,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教學“依法行使權利”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舉一個生活案例,讓學生明白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突發(fā)情況該如何保護自己。“前幾天,我們小區(qū)的李女士下夜班路上遇到歹徒搶劫。歹徒拿起刀想要傷害李女士時,李女士激烈反抗,反用刀將歹徒刺傷,歹徒被送往醫(yī)院后診斷為重傷。同學們,在這個事件中李女士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她這種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還是防衛(wèi)過當呢?”有的學生認為李女士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也有學生認為歹徒受了重傷,李女士屬于防衛(wèi)過當。這時,教師可以利用法律知識為學生揭曉謎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規(guī)定,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因此,李女士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需要負刑事責任?!?/p>
通過這一案例,學生不僅對正當防衛(wèi)的法律內容有了基本認識,而且也知道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況時,該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讓傷害降低到最小。這種貼近生活實際的真實案例,能讓學生了解學習這門課程的意義與價值。當學生具備較強的法治意識時,就能夠學會辨別是非,在成長之路上走得更加順利。
二、利用案例解惑,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
如今,青少年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還有待提高。尤其是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學生,由于性格沖動,很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而違法亂紀的事一旦發(fā)生,后果就很嚴重。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案例為學生進行釋疑解惑,通過案例將教材中的知識轉化為人生信條,以此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讓他們內外兼修。
比如,教學“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舉出以下案例?!案哞F上一男子強行霸占女乘客的座位,并拒絕歸還座位。當乘務員與其溝通時,男子態(tài)度惡劣。這一案例中,該男子屬于什么錯誤行為?”學生回答:“違反了社會公共規(guī)則?!苯處熇^續(xù)提問:“這種行為構成犯罪嗎?”學生搖頭。教師問:“不構成犯罪,但是他犯了錯,這是什么造成的呢?”學生A說:“因為他的道德素質低下,沒有教養(yǎng)?!睂W生B說:“因為社會對道德層面的行為懲罰力度不夠?!睂W生C說:“如果女乘客態(tài)度比他更強硬,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聽到這里,可以總結:“這一案例牽涉?zhèn)€人素質、社會現(xiàn)象和行業(yè)制度規(guī)范等多個層面,同學們需要從多個角度看問題。當你們步入社會后會發(fā)現(xiàn),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我們需要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但必要的時候也不能退步,要借助正當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教師需要挖掘案例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以提問解疑的方式讓學生透徹理解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讓他們成為誠實守信、堅守道義的人,讓他們以嚴格的道德準則要求自己、完善自己。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
三、借助情境案例,點燃學生思維火花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許多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難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利用語言對案例進行講解,往往達不到既定教學目標。所以,應用案例教學法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利用音頻、視頻等方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以直觀形象的案例展示出來,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通過與同伴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解決難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比如,教學“責任與角色同在”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xiàn)一段視頻。視頻是《道德與法治》節(jié)目中的內容,說的是王大爺、王大媽有一個獨生子,老兩口辛辛苦苦將兒子供養(yǎng)成才,并將老家房子變賣,湊錢給兒子全款買房。但兒子成家立業(yè)后,不愿意給王大爺、王大媽養(yǎng)老?,F(xiàn)在老兩口不僅重病纏身,而且還靠租房度日,兒子卻不管他們。最終老兩口氣不過將兒子告上法庭,要求兒子按月給予贍養(yǎng)費用。視頻播放之后,教師可提出問題:“對于父母,子女需要盡哪些責任?需要扮演什么角色?”學生立即回答:“需要履行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在經濟上和情感上都要給予一定照顧。扮演的是子女角色?!苯又?,教師可讓學生與同伴討論話題:“如果子女在父母年老時只給予經濟贍養(yǎng)費用,卻沒有任何情感上的關懷,那么這種行為是否違反法律?”
情境案例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有助于教師更加直觀地講解知識,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引用情境案例時,需要把握好教學時間,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及時給予學生點撥,幫助學生順利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