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任皆潤
摘 要:文化負載詞是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化縮影,反映著該民族的文化特性,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同時,文化負載詞也是我們文化對外交流的翻譯重點和難點。在我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好壞直接影響著文化“走出去”的程度,甚至決定著跨文化交際的成敗。電影《花木蘭》雖然由西方電影制作人拍攝完成,但它是一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影片,無論是故事的發(fā)展還是臺詞的內容,都涉及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知識。本文根據翻譯目的論三大原則,來探討電影《花木蘭》臺詞中出現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及效果。
關鍵詞:目的論; 文化負載詞; 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5-101-002
1.引言
花木蘭形象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民歌《木蘭辭》中,其替父從軍、忠孝節(jié)義的巾幗形象流傳至今?;咎m也是我國流傳度最為廣泛、最受歡迎的女英雄形象之一。1998年,美國迪士尼公司就推出了動畫電影《花木蘭》(Mulan),電影上映后在歐美國家廣受好評,花木蘭這一帶著濃厚中國文化色彩的女性形象也被世界范圍內的觀眾所認可、接受。今年真人版《花木蘭》在全球各地一上映,便吸引了大量的觀眾?!盎咎m替父從軍”作為一個中國故事,在對外講述的過程中翻譯所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電影臺詞中“忠、勇、真、孝”、“四兩撥千斤”、“可汗”、“天子”等文化負載詞(組)的翻譯效果也直接決定了中國故事被西方觀眾所理解的程度。本文從翻譯目的論的視角出發(fā),以《花木蘭》臺詞中的文化負載詞(組)為例,來探討其翻譯方法和成效,并對此提出一定的建議。
2.翻譯目的論
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最先是德國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所提出的理論。該理論認為譯文取決于翻譯的目的。翻譯目的論由三大原則組成:目的原則、連貫原則以及忠實原則。弗米爾認為,翻譯中的核心法則是“目的法則”,翻譯的目的不同,那么譯者在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也就是說翻譯的策略和方法決定于翻譯的目的。連貫原則,就是譯文應符合文內連貫的要求,它是針對譯文本身及與目的語受眾文化之間的關系而言的。忠實原則,指譯文要高度符合原文所表達的內容與內涵,這是針對譯文與原文之間的關系而言的,其中忠實并不是首要因素,它的程度是由我們翻譯的目的所決定的。①比如,影片翻譯的終極目標和主要功能是幫助相應國家或地區(qū)的人們了解影片的主要內容、理解影片的內涵,并激發(fā)觀眾的觀看欲望。那么譯者就需要注意影片中的一些文化專有詞的翻譯要讓觀眾們理解、接受。在這樣的情況下,把目的論作為電影字幕翻譯的指導理論就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3.文化負載詞
文化負載詞又被稱為文化獨特詞、文化內涵詞,是表示某一種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詞(詞組)。這類詞不僅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只存在于特定的某一種文化中。正是由于我有你無的特性,它們往往是跨文化交流和翻譯的障礙。學者奈達(Nida)將影響文化負載詞形成的文化因素分為了以下五類:生態(tài)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語言文化和物質文化,他認為,作為譯者,應充分了解這五種文化因素,若不對文化背景進行一定的了解和研究,我們是無法翻譯出任何作品的。②③在漫長的歷史變遷和文化交流中,中國的文化負載詞可謂是無所不包,從專屬名詞、交際用語、宗教用語到成語、俗語、典故等一應俱全,這些帶有濃厚文化內涵的負載詞的翻譯對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有著深遠意義。
4.目的論視角下電影《花木蘭》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
電影《花木蘭》取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木蘭辭》,臺詞中有著一定的漢語文化負載詞。下文將從專屬名詞、俗語、專屬形容詞來分析電影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和效果。
4.1專屬名詞
專屬名詞是指特定的或是獨一無二的人或物,包括人名、地名、國家名、景觀名等等,對于很多專有名詞(例如人名、地名等)而言,音譯法往往是最可行的翻譯方法,例如:包子Baozi,北京Beijing,功夫Kungfu等;對于音譯后但不易被目的語受眾理解的專有名詞,我們還可以采用闡譯法對該名詞進行簡單明了的解釋,以方便受眾的理解。
例1:元氣? ? 可汗? ? 柔然
譯文:Chi? Khan? Rouran
“元氣”這一詞在英文臺詞中直接音譯為“Chi”,在眾多英語詞匯中,我們很難找到一個符合“元氣”中文釋義的單詞。王充在《論衡》中寫道:“天地氣和,萬物自生。”“元氣”是使世間萬物流轉的能量,電影中“元氣”是指木蘭體內可以自我運行的力量。所以用“energy”、“power”等詞翻譯又太過片面、狹隘,不能完全解釋“元氣”的含義。在這里音譯法是最為合適的選擇。為了方便西方觀眾的理解,電影臺詞中又繼續(xù)對“Chi”進行了“the boundless energy of life”的補充解釋,在電影字幕的瞬時性的特點下,這樣的翻譯和解釋符合了翻譯目的論中的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不僅沒有偏離專有名詞的實際意義,也有利于西方觀眾的理解?!翱珊埂笔俏覈糯糠钟文撩褡鍖ζ渥罡呓y治者的尊稱,這一詞有對應的英文“Khan”,不難發(fā)現,“Khan”也是采用了音譯法,因為較早就存在這個英譯,電影臺詞未對其作單獨的解釋。同樣地,“柔然”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草原帝國。對于觀眾而言,他們只需要了解“柔然”代表一個特定的地方,那么音譯就是最好的方法。這也體現了翻譯目的論的目的原則。
例2:天子
譯文:The Son of Heaven
“天子”是我國古代對皇帝的尊稱,古人認為皇帝是上天派至人間行使天命之人。在這里,譯者采用了意譯的翻譯策略,為了可以更準確地讓觀眾理解我國古代皇帝的身份地位,“天子”中的“天”沒有用“sky”,而是用了“heaven”,這就避免了譯文的俗套與奇怪,符合目的原則。同時,西方觀眾對“heaven”這一詞更為熟悉,在西方,“heaven”代表著至高無上和美好,同時,“the Son of Heaven”首字母大寫更表明了皇帝身份的獨一無二,忠實原文,這里符合了忠實原則。
4.2俗語
俗語在漢語中是為群眾所創(chuàng)造,并在群眾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俗語往往簡練而形象化,反映著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愿望。俗語的翻譯是具有靈活性的,很多情況下在不違背內涵的前提下,譯者可以根據受眾文化來改變俗語中的專有名詞,甚至找到受眾語中相對應的詞(組)來進行翻譯。
例3:四兩撥千斤
譯文:Four ounces can move 1,000 pounds.
“四兩撥千斤”是一句典型的中國俗語,它最早是中國武術技術術語,有“以柔克剛、借力還力”之意。這里采用了直譯的方法,“兩”和“斤”作為中國特有的計量單位,為了讓目的語觀眾領會其中的比喻含義,譯者選擇了西方觀眾熟悉的“ounce”和“pound”與其對應,不僅生動形象、與原句貼合,也完美地銜接了上下臺詞,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文化內涵,變通性強,符合目的原則、忠實原則和連貫原則。
4.3專屬形容詞
例4:孝
譯文:devotion to family
中國文化中的“孝”很難與英文完全對應,我們無法在英語中找到一個確切的詞來表示“孝”。因為我們的“孝”包含了很多內涵,包括“尊敬父母”、“照顧父母”、“表現對父母的依順和奉獻”等。由于文化差異,西方國家對“孝”的理解和我們是有一定偏差的,他們注重自由和權利,子女不喜歡過多地依賴父母,而父母也不愿過多地依賴子女,但西方國家非常重視家族榮譽,基于這一點,譯者將“孝”翻譯為“devotion to family”,木蘭替父從軍,為花家?guī)順s譽,最終得到了父親的認可和親朋好友的敬意,可以說“孝”的翻譯十分符合電影劇情需要,方便西方觀眾理解,也未脫離漢語中的內涵意義。這也體現了譯者在翻譯時遵循了目的原則和連貫原則。
例5:纖纖玉手如蔥白
譯文:Her fingers like the tender white roots of a green onion.
在中國傳統美學中,通常會用“纖纖玉手”、“如蔥玉指”、“纖纖玉白蔥”來形容女生纖細嫩白的手,譯者對這句采用了直譯的方法,將女生的細長手指比作柔軟的蔥白,譯文簡潔,意義傳達清楚,遵循了目的原則和忠實原則。但筆者認為,外國觀眾很少甚至是沒有“手指如蔥白”這一文化概念,直譯在激發(fā)西方觀眾的興趣的同時,很有可能也會讓西方觀眾對這句話產生不解。
5.結語
在對電影《花木蘭》中出現的文化負載詞仔細分析后,我們不難發(fā)現,一個好的作品、一個能走向國際的作品,都要以合適、準確的翻譯為基石。為了讓目的語觀眾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文化負載詞,譯者應遵循著翻譯目的論的三大原則,巧妙利用翻譯方法,在最大化保持本民族文化內涵的同時,又準確地向目的語觀眾傳達了文化負載詞的釋義,向世界傳遞著中國文化,促進著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鄭鈺穎,劉繼華.目的論視角下電影《大圣歸來》字幕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J]海外英語,2020,06:207-209
[2]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232
[3]王靜.目的論視角下語言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以《舌尖上的中國Ⅰ》為例[J]大眾文藝,2020: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