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芬 劉海虹
[摘 要] “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是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yè)開設的一門專業(yè)課程,課程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表達性藝術治療具有豐富多樣的藝術媒介,在心理咨詢和治療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不斷探索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高?!皥F體心理輔導”課程融入表達性藝術治療,不僅拓展了教學形式,也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優(yōu)化團體心理輔導實踐教學,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達到育人目的。
[關鍵詞] 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實踐教學
一、“團體心理輔導”課程介紹
團體心理輔導是通過團體成員人際互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過程,和個體心理輔導相比,團體心理輔導具有受眾面廣、耗時短的特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面臨各種壓力和心理不適應的問題,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個人需求,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團體心理輔導被廣泛應用于學校、企業(yè)、醫(yī)院等領域,用以釋放情緒、緩解壓力、促進個人成長、提升團隊凝聚力等。顯然,社會對團體心理輔導專業(yè)人員的需求越來越明顯。
“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是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yè)開設的一門專業(yè)課程,旨在通過課程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掌握團體心理輔導的相關知識、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為將來獨立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奠定基礎,滿足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要;二是促進學生自我成長,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同時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輔導工作者塑造必備的健全人格。
二、表達性藝術治療概述
表達性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 therapy)是指綜合運用繪畫、音樂、舞蹈、意象、戲劇、寫作等多種形式,促進來訪者成長和療愈的治療方法[1]。在眾多的心理咨詢治療技術中,表達性藝術治療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如表達性藝術治療是借助藝術媒介進行非言語層面的溝通,對不善于言語表達或言語表達困難的個體更具有適用性,更容易調動成員的參與性。
表達性藝術治療有兩種工作取向:一是藝術心理治療取向,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即在進行自我表達,來訪者通過藝術媒介的具體形式表達內心活動,治療師和來訪者就創(chuàng)作作品進行溝通,將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意識化。二是藝術創(chuàng)作即治療,認為創(chuàng)作本身具有療愈功能,不關心創(chuàng)作作品,不對創(chuàng)作作品進行解析,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幫助來訪者宣泄情緒[2]。兩種取向均可以達到幫助來訪者宣泄情緒、放松身心、重整過去經(jīng)驗,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并不矛盾,治療師可根據(jù)治療情境做出相應的選擇。目前,表達性藝術治療在我國已日漸成為成熟的心理療法,且已超出了傳統(tǒng)心理治療的范疇,被廣泛應用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特殊群體教育、災后心理干預等。有研究表明,表達性藝術團體輔導能降低大學生焦慮、抑郁情緒,面對困難學到積極的應對方式,能有效降低社交焦慮、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3-5]。
三、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理論部分,以教師講授為主,使學生認識團體心理輔導的基本知識及理論基礎;二是實踐部分,以學生體驗為主,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感悟團體輔導的功能,獲得自我成長,掌握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和技術,學習團體心理活動方案的設計?!皥F體心理輔導”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操性都很強的課程,特別注重學生團體活動方案設計和團體心理輔導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實踐教學部分,教師采用靈活多樣的團體活動帶領方式至關重要。表達性藝術治療具有豐富多樣的媒介形式,“團體心理輔導”課程融入表達性藝術治療,不僅拓展教學形式,也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更容易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優(yōu)化團體心理輔導實踐教學。
以承德醫(yī)學院為例,“團體心理輔導”課程面向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大學二年級學生開設,實踐部分8—10人一組,組成自我探索、自我成長團體,目標是通過團體人際互動探索了解自己,增進自我接納和自信,最終促進自我成長,同時掌握團體帶領技能。筆者根據(jù)“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談談如何在“團體心理輔導”實踐課程中融入表達性藝術治療,以期為“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實踐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繪畫的應用
繪畫是通過圖畫、色彩、線條呈現(xiàn)作畫者的心理狀態(tài)。在“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教學中,常用的繪畫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隨意涂鴉,涂鴉者自由表達內心世界;二是主題繪畫,即按照規(guī)定內容進行創(chuàng)作,如房—樹—人、家庭圖、名片圖等。
表達性藝術治療特別適用于團隊破冰,實踐課程第一次活動主題是“相識你我他”,目的是使成員在參與活動過程中放松、減輕焦慮,讓成員很快地融入團體中,在活躍的氣氛中彼此認識和了解,初步形成團體動力。團體成員彼此是同班同學,傳統(tǒng)的自我介紹傳遞的信息很可能是之前別人已經(jīng)知道的,略顯無趣。滾雪球的方式會讓成員集中注意力,但也會給后面的成員帶來一定的壓力感,并且包含的信息具有共通性,無法提供成員補充、創(chuàng)新的機會,難以體現(xiàn)團體成員自身的獨特性。此時可以采用繪畫制作桌牌的形式來進行。具體做法是:請每位成員將一張A4紙折成桌牌的樣子,朝向其他人那側用能代表自己的顏色寫上愿意別人如何稱呼自己的名字,朝向自己這側寫上自己的真實姓名,寫好后用彩筆隨意涂鴉進行桌牌的裝飾。通常愿意別人如何稱呼自己和自己的真實姓名是不同的,完成后請每位成員分享:為什么愿意別人那樣稱呼自己,為什么說那個顏色能代表自己,并對桌牌的涂鴉創(chuàng)作進行簡單說明。通過繪畫媒介進行自我介紹,一方面降低成員的緊張感、降低防御性,迅速拉近成員間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引發(fā)成員更多的思考,分享時富有情感的表達能增強成員間的互動,加深對彼此的認識和了解。
(二)音樂冥想的應用
音樂能引起人們的生理反應,如腦電波、心率、呼吸節(jié)奏等的改變,適當?shù)厥褂靡魳纺苡行У卣{節(jié)個體生理機能,進而對個體的情緒活動產(chǎn)生影響。音樂是通過聲音、節(jié)奏和旋律引導來訪者的情感體驗,實現(xiàn)對人們情緒的調節(jié)。音樂治療通常分為主動的音樂治療和被動的音樂治療。主動的音樂治療,如來訪者主動歌唱、演奏樂器或伴隨著音樂舞動等;被動的音樂治療,如聆聽音樂、冥想放松等。國內有學者認為人們在聆聽美好音樂過程中會產(chǎn)生反應,從而起到治療的目的[6]。
本校“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實踐教學中有“生命線”這一主題活動,活動程序為:(1)準備一張白紙和一支筆,在紙上以生命進程為橫坐標,以生命當中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為縱坐標建立坐標。然后,在橫坐標的左側,寫上“0”這個數(shù)字(代表出生),在橫坐標右側,寫上自己預計的壽命。(2)要求成員把從記事起生活中發(fā)生的印象深刻的正性事件和年齡相對應標識在橫坐標以上,距離橫坐標的寬度代表事件的影響程度,同理負性事件標識在橫坐標以下。也就是從過去—現(xiàn)在—將來這一生命“長度”維度上標識出對自己有重要影響的生活事件,根據(jù)事件的影響程度標識在橫坐標上下不同位置上,將這些事件連成一條曲線,構成每個人的生命線。(3)成員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顒幽康氖沁M一步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幫助學生分析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對現(xiàn)在和未來的影響,發(fā)現(xiàn)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并學會接納過去,規(guī)劃將來的人生。
在進行生命線活動前,采用音樂冥想,冥想內容為薩提亞的《感恩》冥想詞,時間10分鐘左右。薩提亞《感恩》冥想詞涉及個體過去、現(xiàn)在及未來生命力的因素以及感恩、改變、尋找資源的內容,能很好地契合生命線活動。在音樂冥想中,要求成員閉上眼睛,伴隨著音樂旋律傾聽冥想詞。根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很多成員在音樂冥想過程中會產(chǎn)生個人情感共鳴,受到深深的觸動。音樂冥想增強了個體心理體驗,自動、自發(fā)喚醒潛意識,為接下來生命線活動提供素材。分享時,很多成員表達在冥想過程中自己的情緒會隨著音樂冥想起伏,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未曾意識的內容,感受到鮮活的生命的存在,看到自己的資源,對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感恩,對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規(guī)劃……音樂觸動了情緒,接納情緒的自然流露,改變情緒狀態(tài),進而改變心態(tài),增強動力性。
(三)心理劇的應用
心理劇于1921年由維也納精神病學家莫雷諾首創(chuàng),是通過演劇的形式將來訪者經(jīng)歷的生活事件呈現(xiàn)出來。主角通過表演體驗真實或想象的情節(jié),借由角色扮演、替身、角色交換、雕塑等心理劇技術,將主角的情緒情感、心理沖突和需解決的事件呈現(xiàn)于舞臺,在其他成員和治療師的幫助下,主角自發(fā)尋找創(chuàng)造性和適應性的方法解決問題,達到治療的目的[7]。心理劇通過激發(fā)主角的自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增強其適應環(huán)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對方式變得更加靈活和富有彈性。心理劇的誕生標志著心理治療由個體轉向團體,目前已成為心理咨詢和治療中常用的技術。
莫雷諾認為角色扮演能幫助主角將自我和所扮演的角色相分離,能夠重新看待人和事,在之前的困境中找到可能的出路。心理劇包括四種角色:導演(即指導者或治療師)、主角(當事人)、配角和觀眾。主角為需要解決問題者,配角通常由主角選出,用以扮演再現(xiàn)情境中的其他人和自己的替身。在演出過程中主角對配角進行指導,配角演出投入感情越多、越接近真實情境,主角的代入感會越強。根據(jù)筆者帶領團體心理輔導的經(jīng)驗,“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實踐方案中“重要他人”“生命線” “人生五樣”主題活動會涉及成員的親密關系,有成員會呈現(xiàn)出童年創(chuàng)傷性經(jīng)歷,難免會觸動心靈深處,喚起情緒或心理沖突。通過心理劇的運用,在安全、信任、接納的環(huán)境下,及時關注團體成員,幫助參與者重現(xiàn)過去情境,通過角色扮演、替身和角色轉換等技術,多角度、多層次探索人際關系。在心理劇中,主角有機會看到自己所處的情境、角色、對人際的期望和情緒變化,進而增強個體對人際關系的理解,激發(fā)當事人內省力、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打破之前固有的模式,提高對現(xiàn)實生活的適應性。觀眾對主角的接納、包容、支持也有助于主角的問題解決,并增強團體動力性。心理劇的運用幫助當事人在安全、接納的環(huán)境中探尋心理深處的情結,不僅釋放多年壓抑的情緒,心靈得到療愈,同時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四)沙盤/箱庭的應用
沙盤也稱沙盤游戲或箱庭療法,是在治療師的陪伴下,來訪者自由地挑選玩具模型,在沙箱里進行創(chuàng)造,然后治療師和來訪者就創(chuàng)作作品進行交流,達到治療的目的。沙盤游戲的理論基礎是榮格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始人是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夫,是一種融合了游戲療法和心理分析理論的治療方法和技術。榮格和卡爾夫對中國文化進行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20世紀末傳入我國,很快受到人們的青睞。目前,我國已有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沙盤游戲在改善人際關系、緩解考試焦慮及神經(jīng)質治療中有明顯的效果[8]。沙盤游戲在我國適用性不斷增強,在心理治療、心理診斷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廣泛應用。
沙盤游戲一般分為個體沙盤和團體沙盤,除此之外,還有主題沙盤,如夫妻沙盤、親子沙盤等。團體沙盤關注團體成員的人際互動,有研究表明,團體沙盤游戲對于改善成員間人際互動、提升團隊凝聚力、促進個體成長有很好的效果,在高校團體心理輔導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目前在教學中應用較少。
在“團體心理輔導”課程中一般使用限制性團體沙盤,所謂限制性團體沙盤,是指有一定規(guī)則限制的團體沙盤治療方法。張日昇認為,限制性團體箱庭療法更符合真實的社會生活情景,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此療法為人們提供了學習適應、接納現(xiàn)實和他人、理解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過程。限制性團體箱庭的規(guī)則有:(1)由抽簽決定擺放順序;(2)每人每次只允許一個作業(yè)。如放一個玩具,堆一座山或擺放相同的多個玩具;(3)整個制作過程成員間不允許交流,但成員可以和治療師互動;(4)不能拿走已擺放的玩具,移動玩具算一個動作;(5)成員可以選擇在某一輪放棄,不擺放任何玩具;(6)最后一輪結束后,最后一個成員可以對作品進行調整,但不能放新的玩具[9]。
團體箱庭療法能夠在成員互動過程中,使個體不斷體驗、感悟和反省其認知、情感和行為變化,進而促進個人成長。筆者在“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實踐教學中采用限制性團體箱庭療法,在最后一次活動邀請成員制作主題為“十年后的我們”的團體箱庭并進行分享。最后一次活動的主題是“笑迎未來”,目的是使成員看到自己和他人在整個團體活動過程中的成長,學會接納自己,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和成就,珍惜與組員結下的情誼,并把這些對他人的友善、感恩之情帶入未來生活中。通過“十年后的我們”主題團體箱庭制作,提供成員自由表現(xiàn)、學習借鑒他人做法的機會,進一步增強了成員間的情感聯(lián)系,通過討論大家對在制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沖突、摩擦、不一致有了合理的認識和接納,并對未來個人發(fā)展充滿信心,教師引導學生帶著當下的體驗面對未來人生。
四、小結
“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實踐教學重在體驗、領悟,表達性藝術治療的運用不僅豐富了教學方式,營造了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也提升了人際互動能力,進一步促進個體的反思和學習。表達性藝術治療融入課堂能夠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活動參與度,受到了學生的認可和好評。不過也會出現(xiàn)學生因注重個人體驗而忽視了團體帶領技巧學習的情況,因此會在最后一節(jié)課安排學生進行整個課程的回顧,厘清每個活動的主題設置、目的、流程,并討論運用的技術。在實際教學中,除了上面提到的應用外,也會將表達性藝術治療融入其他活動環(huán)節(jié),如運用音樂舞動進行暖身;在“我的素描”主題中,運用自畫像的形式、書信的方式表達對成員的祝福等。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方式還有很多,應綜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潛移默化地融入課堂中,更好地實現(xiàn)“團體心理輔導”教學目標,達到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鳳蘭,韋志中.團體心理咨詢本土化的新途徑—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的本土化意義[J].老區(qū)建設,2010(18):25-26.
[2]章學云.表達性藝術治療研究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8(2):78-81.
[3]武培博.論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4):200+199.
[4]翁潔.表達性藝術治療對大學生團體歸屬感的影響[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3):37-43.
[5]李永慧.舞動心理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7):1059-1063.
[6]高天.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1:116-117.
[7]李鳴.心理劇的歷史和理論[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5,5(6):353-354.
[8]張雯,張日昇,孫凌.近十年來箱庭療法在中國的研究新進展[J].心理科學,2010,33(2):390-392.
[9]張日昇.箱庭療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