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宏
摘要: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歷史學科作為人文科學,也應該注重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但是,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不是直接灌輸給學生就能生成的,它需要師生能夠引起情感的共鳴,從而產(chǎn)生對應的情懷。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需要在教材之外補充相關的素材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本文就結合教學實際,重點論述家國情懷內(nèi)涵、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意義,就怎樣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7-0116
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歷史的核心素養(yǎng)是高中生學習歷史和認識世界的基本素養(yǎng),歷史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而家國情懷則又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靈魂。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內(nèi)涵以及教學現(xiàn)狀
近年來,學界對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問題關注度越來越高。特別是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家國情懷,在歷史教學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而,對于“家國情懷”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的塑造不僅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也逐漸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首先,什么是家國情懷呢?家國情懷是我們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對社會高度的責任感和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必備的素養(yǎng)。它以服務于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為使命,關注社會現(xiàn)實問題,關注我們?nèi)祟愖陨怼K?,家國情懷是敢于擔當,勇于奉獻,是對國家高度認同感、責任感、使命感的體現(xiàn)。它是中學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實現(xiàn)歷史教育中立德樹人功能的重要表現(xiàn)。
當前,學術界對“家國情懷”問題已經(jīng)有比較全面的研究,總體上看,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實例性研究成果較多,當前學術界關于“家國情懷”的許多研究成果往往采取就具體事例進行“家國情懷”的闡述,以紀實性、文學性作品較多,理論性成果不多,從1997年以來公開發(fā)表的學術文章來看,對“家國情懷”的理論研究較為欠缺,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
家國情懷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古往今來,這種高尚的情懷在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程中起到凝心聚力、振奮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fā)展的精神動力。但是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由于高考的壓力,在功利化和世俗化的驅使下,我們往往偏重于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情感和情懷的培養(yǎng)不是教師直接灌輸學生就能生成的,它更依賴的是學生能夠引起情感的共鳴,從而生成相關的情感和情懷。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借助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往往會起到比語言更具感染力的效果。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途徑
1.研究課程標準與教材,捕捉教學契機
學科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的綱領,所以理想的歷史教學必須重視對課程標準的研究。同時,歷史教育的功能是立德樹人,特別是愛國思想的滲透。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也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歷史作為人文學科,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點不計其數(shù),所以教師要抓住課程標準,深入分析教材中能夠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知識點,適當?shù)貙W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滲透。
例如,在教學必修1的第1單元《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中西周的宗法制時,宗法制是家國情懷的制度淵源。宗法制對后世人影響是深遠的,它的認祖歸宗,孝敬長輩影響至今。學生從這些政治制度中體會到中國先人的政治智慧,激發(fā)他們的家國之情。再比如,必修1第4單元《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求民生的潮流》,是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好材料。面對列強的侵略與欺凌,近代的仁人志士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獨立和社會進步前仆后繼進行頑強的抗爭與探索,教師需要尋找到與家國情懷相適宜的滲透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探究、討論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尋找契機的時候,應該避免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否則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
2.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參與中引起情感共鳴
在家國情懷的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其主動參與形成共情。其方法有:學生自主學習有關資料,教師創(chuàng)造合適情境,實物展示,角色扮演,音樂渲染,小組進行合作的探究,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進行歷史的體驗和思維,激發(fā)求知欲和情感共鳴。例如,在教學《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播放電影中這幾個片段:鄧世昌奮勇抗敵,壯烈殉國,李鴻年下令北洋水師“避戰(zhàn)自?!?,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慶典,北洋水師在威海全軍覆沒。隨后,引導學生思考:假如你是北洋水師一名官員,為什么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在短短時間內(nèi)被日本打敗呢?在該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教師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對英雄的敬意油然而生,對畏敵的將領怒其不爭,從而增強了學生報效祖國的決心。
3.利用鄉(xiāng)土資源,激發(fā)學生家國情懷
鄉(xiāng)土作為我們出生或成長的地方,對家鄉(xiāng)人文歷史的關心和熱愛往往升華為對國家命運、對民族發(fā)展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感。所以,利用地方史的資源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可以說是比較理想的“捷徑”。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地方史資源,從課前導入、課堂活動、課后實踐等不同角度精心設計,利用具體的地方史資源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以培養(yǎng)他們對家鄉(xiāng)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皖西地區(qū)作為皖西革命老區(qū),能夠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題材實在是數(shù)不勝數(shù),特別是我校所處的周邊地區(qū),既有張家店戰(zhàn)斗紀念館,也有張家店革命紀念碑,還有4A級風景區(qū)佛子嶺水庫……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這些地方,深切感受當時的這些歷史事件,從而引起共鳴。
三、結語
總之,家國情懷是報國強家的志向,更是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是完善自身人格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弘揚家國情懷刻不容緩。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與有義務,也有信心把歷史課堂打造成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主陣地。
參考文獻:
[1]莫永林.宏觀把控微觀調(diào)控——鄉(xiāng)土史與國家史融合的高中生家國情懷培育實踐路徑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0(1).
[2]劉向陽.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9(33).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市金安高級中學2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