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鐵
摘要:本文將主要探討“核心素養(yǎng)”背景影響下的初中科學教學課堂。主要就核心素養(yǎng)影響下初中科學課堂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課堂優(yōu)化方式進行分析探討,以此更好地在初中科學課堂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科學:教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1-0065
在傳統(tǒng)的初中科學課堂上,教師經(jīng)常會通過單方面?zhèn)魇谥R的方法將知識教給學生,然后通過做題進行知識鞏固,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長久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且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因此,為了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師需要尋找新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提升自身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出正確的思維品質,進而推動自身更好地學習科學相關知識,形成科學思維。
一、初中科學課堂現(xiàn)狀
1.教學方式單調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初中科學教學課堂總是單方面的知識傳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單方面地在課堂上講課,與學生互動極少。也正是因為教師單方面的知識講解,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關聯(lián)性不強,學生聽課過程中出現(xiàn)疑問也不敢進行提問,出現(xiàn)課堂教學學習效率不高的狀況。使用這種單方面?zhèn)魇谥R的教學方法,大大減少了初中科學課堂的趣味性,且不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與形成科學性思維,缺乏學習興致,對科學知識的吸收理解也會較差[1]。
2.缺少自主探究
在科學課堂上,教師過于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忽略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重要性。教師的填鴨式教學法使得科學課堂缺乏互動性,講課時,只注重強調理論知識,忽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得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后,遇到相關問題無法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不會變通,缺少自己的邏輯思維與想法,不利于學生長久性地學習,學習效率也會受到影響。
3.缺乏動手能力
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實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科學中大多數(shù)的理論知識都是通過科學實驗的驗證得出來的。因此,若是在科學實驗中適當加入科學實驗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吸收理解,并加深學習印象。但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初中科學教學課堂都忽略了科學實驗的教學重要性,導致學生缺乏動手能力,且對于實驗過程中各種注意事項的了解較差,缺乏探究實驗的能力與經(jīng)驗[2]。
4.教學內容遠離生活
初中課堂的教學內容包含大多數(shù)的理論性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會使得整節(jié)科學課的學習氛圍較為嚴肅,但是科學課堂中很多的理論性知識與實驗進行過程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對其進行講解,更易于學生理解。在大多數(shù)科學課堂進行中,教師的教學方式都過于古板迂腐,只講述科學家進行的專業(yè)性實驗,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添了距離感。
5.思維邏輯不強
初中科學包含的知識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思維邏輯,能夠進行自主學習探索。但是在大多數(shù)初中課堂教學過程中,都是以教師為課堂主體,教師講解相關知識,并在講課過程中進行自問自答式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則缺少思考,對科學知識缺乏自己的理解,不能進行推理式學習,不能舉一反三,缺少科學學習核心素養(yǎng)[3]。
二、優(yōu)化初中科學課堂
1.開展信息化教學模式
為了能夠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改善,教師需要跟隨時代發(fā)展趨勢,針對學生學習需求將教學方式及其教學理念進行一定程度的改善。一個高效的科學課堂離不開教師對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若要學生能夠吸收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需要教師充分利用時代發(fā)展下的科技產物。例如新興的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為學生展示許多實驗視頻,或是展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收集更多的圖片資料與視頻資料供學生進行學習,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量。
在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僅僅通過教師講解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其核心素養(yǎng)是非常困難的。要想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收集更多的教學資源,并將教學資源進行合理利用,以此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使得科學課堂的學習效率得以提升。例如在講《觀察生物》這一章節(jié)時,其學習內容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樂趣,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本節(jié)科學課,教師需要尋找大量的教學資源,通過播放生物相關視頻讓學生提起學習興趣,或是搜集大多數(shù)學生不知道的生物圖片,對學生進行提問,使得學生了解生物多樣性,增強好奇心,讓其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到科學課堂中。無論是學齡前兒童還是青少年,對世界的認知都不全面,因此,教師應合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或是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資源收集,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學資源,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并且,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在趣味性的科學課堂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2.合作學習課堂
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與變化性,科學知識中大多數(shù)知識都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因此,需要學生具備多元化的知識儲備量,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擴展學生的學習思維。因此,在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對某些知識進行講解教學時,可以采用引導式或問題導入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思考學習,然后通過小組組員之間,或者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探究式討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以及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進行討論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亦可通過聽取其他學生的想法擴展自己的邏輯思維,增強理解力與思考問題的全面性。
在進行合作分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互幫互助,培養(yǎng)其合作能力,擁有良好的團隊意識,并對其學習能力進行提升,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但是分組學習,每個小組的人數(shù)不能過多,否則容易造成部分學生的想法得不到表達,被忽略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并且小組人數(shù)合理安排有助于維護課堂秩序。
例如,在講《觀察生物》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就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提供給學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的名稱,讓學生通過課本描述的概念進行分類,開展小組討論,去辨別非生物有哪些,生物有哪些,為什么這些東西是非生物,以此調動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學習能力。
3.開展實踐課堂
科學課堂中不能缺少實踐課堂的開展,若是缺少實踐課堂,不僅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還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開展實踐性課堂。無論是實驗教學,還是課外實踐教學,都需要教師認識到其教學的重要性,并充分發(fā)揮其教學作用。
首先,在講解物理、化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需要開展實驗教學,合理安排實驗內容,注重實驗過程,在實驗進行時不能只單純性地講解實驗進行過程及其應用原理,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能夠參與到實驗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實驗發(fā)生過程并進行記錄。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切忌操之過急。教師在進行實驗過程中不能忽略任何一個步驟,要呈現(xiàn)出完整的實驗過程,使得學生深入了解每一步實驗步驟。同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參與實驗操作,為學生講解實驗需要注意的事項,使得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擴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另外,教師不能單方面地進行講解,需要引導學生思考。例如,在學習《電流的測量》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在實驗開始之前,將注意事項講解清楚,避免發(fā)生意外對學生人身安全造成威脅,然后讓學生自行進行電路組裝,在學生組裝好電路后,教師再一一檢查,解決學生在組裝電路時出現(xiàn)的問題,對全體學生進行問題總結,并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講解,讓學生吸取經(jīng)驗教訓。在實驗進行過程中,教師最好使用引導式教學法,讓學生能夠自主領悟其實驗原理,增強其理解力,培養(yǎng)邏輯思維與其學習核心素養(yǎng)。
其次,在教導學生地理、生物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采用實踐探究法進行教學,帶領學生到室外進行學習,保持學生的學習活力。例如在學習《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戶外進行實踐探索,讓學生尋找苔蘚,蕨類植物,種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等,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進行觀察,記錄不同植物的外貌特點,使得學生在學習時能夠對生物知識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并增強其學習趣味性。
由于實踐課堂所需時間較多,教師要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開展實踐課堂,充分發(fā)揮實踐課堂的作用,讓實踐課堂的開展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充分學習本章節(jié)的知識,還可以通過本節(jié)實踐課內容聯(lián)系以前的學習知識,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學習,將知識鞏固,增強其思維邏輯,并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發(fā)現(xiàn)科學學習的樂趣,進而熱愛學習,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
4.從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
初中科學蘊含的知識大多需要較強的理性思維才能理解,但是在初中生剛剛接觸初中科學時,其理解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還處于不成熟的狀態(tài),所以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在講解部分科學知識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講解,將理論性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例如在學習杠桿原理時,教師可以拿啟瓶器、鐵鍬、筷子、剪刀等進行舉例,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將科學知識產生的距離感縮小。為了更易于學生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拿著鐵鍬到戶外進行實踐研究,看看一把鐵鍬翹起一個石頭和搬起一個石頭哪個更省力,讓學生增強課堂趣味性。
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關注身邊的一切事物,思考其所涉及的科學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物都運用了科學知識,學生要多留意生活中的科技成果,有助于學生增強科學學習樂趣,培養(yǎng)其觀察力與思考力。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留意身邊的科技成果,還需要教師關注時代發(fā)展趨勢,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將科學課堂的教學內容變得新潮,讓學生能夠通過科學課堂的教育了解國家的科技發(fā)展現(xiàn)狀,增長眼界見識,提高核心素養(yǎng)。
5.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科學思維
科學是一門注重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學科,教師在教育學生相關科學知識時,僅僅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邏輯思維是不夠的,還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為了讓學生的思維能夠進行創(chuàng)新,需要教師在進行科學實驗時對學生進行思維邏輯的引導,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活躍學生的思維邏輯,讓學生能夠產生學習熱情,主動探索學習真知。若想要學生擁有創(chuàng)造能力,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思維意識的引導,還需要讓學生擁有創(chuàng)作熱情與創(chuàng)作欲望,如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營造合適的教學氛圍,使用適當?shù)慕虒W方式,使得學生能夠擁有運用所學知識的欲望,進而推動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準備放大鏡、葉子、植物表皮等等,讓學生一個個地操作放大鏡進行觀察。在使用顯微鏡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遵循書本上的內容進行操作,若是存在使用錯誤的地方,教師可以給予適當?shù)囊龑?,讓學生認識到錯誤所在,并記錄教師說的知識點,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掌握放大鏡的使用方法。
綜上所述可知,在核心素養(yǎng)影響下,需要科學教師從實際教學出發(fā),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將核心素養(yǎng)教學融入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同步發(fā)展,并通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yǎng)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從而呈現(xiàn)出更好的科學教學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蔣杰.核心素養(yǎng)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融入思考[J].文理導航,2019(32):68-68.
[2]韓秀麗.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初中科學教學分析[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4):143.
[3]錢仲虎.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科學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18):1-3.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3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