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紅 馮國敏 朱俊平
摘要:現階段高校公體課程的常規(guī)教學模式已很難滿足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導致學習質量低下。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微信平臺應用于混合式教學已取得一定成效。因此,該文將通過對高校公體選修課課程現狀和基于微信學習平臺在教學中應用價值進行分析,探討該教學方法潛在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微信平臺;公共體育;教學研究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里提出要引入“平臺+教育”先進模式,不斷整合教育資源平臺和系統,逐步實現資源和管理平臺之間的互通和開放。在此背景下,網絡教學和傳統教學共同開展,優(yōu)勢互補的混合式教學逐漸產生,并應用于課堂,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各大高校也都開有高校公共體育課這一門選修課程,其目的是培養(yǎng)大學生運動技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等。但由于教學模式傳統、內容單一,學生層次不均,學時較少等原因導致學生參與興趣低,很難達到教學目的。在混合式教學模式啟發(fā)下,現階段有許多學者把受眾廣泛、互動性強、不受外在因素限制的微信平臺應用于教學,例如,朱學偉等研究發(fā)現,通過微信來構建一個微信學習平臺,并對移動學習平臺進行了設計和實施,能夠很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體驗[1]。閆曉甜等研究發(fā)現,在微信教學價值的基礎上構建課程教學模式,并應用于示例,指出微信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2]。陳柱等研究發(fā)現,將微信應用到體操課中發(fā)現,教學中應用微信平臺功能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課程的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在傳統課堂教學手段的缺陷上具有一定彌補作用[3]。盧友志等研究發(fā)現,在高校羽毛球選項課中利用微信進行混合式教學,可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教學內容,使技術動作正確化[4]。
綜上,微信在教學方面之所以作用那么明顯,原因是微信發(fā)揮了其學習的優(yōu)勢,可以補充傳統教學上的缺點。因此,本文將通過對高校公體課教學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微信在高校公體課教學價值。
1 高校公體課教學存在問題
1.1 課程內容多,課時少
常見高校公體課教學內容主要有大球類、小球類、操類、武術等,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課,修學分。對于一門技術來說,要想學生真正掌握,那就需要學生不僅要掌握對所學習運動項目的技術要領,還需要掌握這門運動項目基礎理論知識。而對于大多數高校公共體育課而言,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僅有28學時,每周2節(jié)課。再加上學生層次不均,學生對所學習運動項目的技術要領的掌握需要一定時間。因此,課程內容多,課時少對體育課的教學效果具有一定影響。
1.2 教學內容單一,學生興趣低
在傳統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內容以運動項目的技術要領為主,多數教師把本學期教學內容花2~3節(jié)課時間把動作要領講解示范完,然后就是給學生模仿自主練習,老師去糾錯,學生又回到自主練習環(huán)節(jié),這樣往返進行使得教學內容單一、枯燥。使很多學生在體育課上不能獲得成就感和樂趣,缺乏學習的動機。
1.3 公體課教學模式不具有吸引力
在我國有很多大學公共體育課教學模式還很傳統,不具有吸引力。在上課時,首先做準備活動,然后介紹學習內容,然后完整示范動作、分解示范動作過程中講解動作要領,然后到學生跟著老師的動作一起模仿學習,教師去糾正學生動作,學生在老師糾正的過程中不斷練習。同時,在傳統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務,只在乎教,不在乎采取更有效方法實踐于教學,在這過程中往往會忽視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部分學生就會認為師生之間很陌生,在整個課堂中體會不到存在感、獲得感、成就感。因此,在這種環(huán)境下,導致大多學生的學習質量不高。
1.4 公共體育教學內容缺乏
在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中包括理論和體育技能兩部分,其目的是建立系統性、科學性課程,以幫助學生掌握全面、系統的體育運動知識。在課程教學中,多數教師更注重技能教學,缺乏體育理論教學,這就導致學生學習內容不深入。此外,由于在大多數高校體育課程中課時少,教學內容多,體育技能學習對于初學者較困難,使得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具有很大局限性,大多老師會選擇把課時放在技能學習,而減少理論課學時。
1.5 學生層次不均,教學模糊
在公共體育課程中,大多為學生可通過教務系統進行志愿選課,在選課時并沒課程等級標準要求,導致學生也無法在系統中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取適合自己的課程,這樣就導致一個班會出現身體素質好、有對應技術的學生,也會有出現身體素質較差、零基礎的學生,甚至還存在一些未選上自己喜歡的課而隨便選修課程,以達到修學分目的的情況。這種沒有按照學生是否有對應技術基礎,身體素質是否適合學該門課程的情況使得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能夠有效根據教學大綱安排自己的教學任務,因為學生層次不均,教師要在教學時側重學習進程慢的學生,學習快的學生則會感到授課內容簡單,逐漸失去學習興趣,融入不了課堂教學。反之教師要在教學時側重學習進程快的學生,則導致學習進程慢的學生學習存在一定困難,無法適應,跟不上教學步驟。
2 微信在高校公體課教學實施價值
2.1 功能多,能增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微信平臺可提供通信、社交功能、資源共享、公眾號等功能。在運用微信時建群可實現通信、社交功能、資源共享,也可運用微信公眾號把資源共享等。目前,微信平臺作為聊天工具較多,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較少。有研究認為,微信平臺用于體育教學活動具備推送課程內容消息、定制個性化學習內容、管理用戶體積分析學習效果的功能[5]。這些微信獨特的功能能夠為豐富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手段打下基礎,提高教學效果。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給大家提供了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相互促進,這一特點很好地解決公體課老師和學生在下課后交流不多的問題,同時,學生通過老師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發(fā)布的體育理論知識、技能學習視頻,不斷強化對體育的認識。
2.2 不受條件限制
大部分高校公共體育課都是在室外進行,存在一些因素影響學生學習,比如下雨、霧霾、女學生例假、教師出差、學生層次不均等原因,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完成不了。對此,教師利用微信的功能優(yōu)勢,在微信平臺上建群和公眾號把教學內容發(fā)送給學生,設定任務、目標等,讓學生按要求在微信平臺上完成,完成后傳到作業(yè)管理,老師查閱并作點評。同時,老師還可把錯誤示范和正確示范、技能提高以視頻的形式上傳到微信教學平臺,并把技術理論要點、體育運動健康常識制作成PPT、視頻等上傳微信教學平臺。這樣不僅可以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還可以解決傳統教學模式枯燥無趣的問題,學生可以不受外在條件限制,通過手機隨時隨地的學習。
2.3 能拓展學習資源,提高學習質量
在微信公眾平臺上,老師和學生可在平臺上傳自己技能學習情況、體育小知識,其他學生可以隨時觀看并給予評價,例如,張三同學在網球正手擊球練習時擊不中球,那么他就可以把正手擊球練習視頻傳到微信平臺,與其他同學和教師在線互動交流,也可以與其他同學和老師私聊。其他同學可根據自己學習情況、經驗給予評論,老師也可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給出解決方案。此外,學生還把練習時的照片、視頻或者好的教學視頻發(fā)到群里給大家觀看、學習。這樣可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提高學生課題融入感。
3 微信學習平臺運用于高校公體課創(chuàng)新之處
3.1 實現混合式線上教學模式,彌補傳統教學中的缺陷
利用微信構建微信學習平臺,創(chuàng)建微信公眾號,把平臺里的資源構建成模塊,例如學習模塊、討論模塊以及作業(yè)模塊等。學生和老師都能把有價值的乒乓球教學資源推送到學習模塊;并且成員間均能在討論模塊開展討論和交流。學生還可以把練習情況拍攝成小視頻發(fā)到學習模塊讓老師評閱,教師針對學生提交的作業(yè)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類,并在線下課堂上給學生有針對性地講解問題出在哪里,怎樣糾正,直到掌握正確技術動作,老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練習把正確技術要領拍成教學視頻推送到學習模塊,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以此實現混合式線上教學模式,彌補傳統教學中的缺陷。
3.2 線上線下融合,加強互動
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為了更好地鞏固學生上課過程中所練習的技術動作,教師會選取在上課過程中拍攝的具有代表性的學生練習視頻發(fā)送到微信群中,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指出視頻中技術動作錯誤的地方和做得好的地方。如果學生在課后遇到了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根據微信平臺疑問解答模塊獲取對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就無法解決的問題和老師同學展開互動討論。
3.3 線下課堂教學,優(yōu)化課堂質量
在線下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利用上課前的短短幾分鐘,提出幾個學習問題,讓他們去展開討論,找?guī)讉€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這樣就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教師在以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做出調整,例如上課要重點講解的地方在哪,學生的學習難點在哪。在線下上課的時候,老師對線上提出的內容做出總結得出學生已經掌握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不需要重點講解,而是要在學生難以掌握的地方多花時間講解直到學生掌握。把難點講解完后,讓學生去自主練習和合作練習,完成對本節(jié)課技術動作的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1] 朱學偉,朱昱,徐小麗.微信支持下的移動學習平臺研究與設計[J].中國遠程教育,2014(7):77-83.
[2] 閆曉甜,李玉斌.微信平臺支持下的高校微課程設計與應用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5(7):52-57.
[3] 陳柱.微信輔助教學在體操普修課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17.
[4] 盧友志.微信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選項課中輔助教學的實驗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5] 黃犇.全民健身視域下高校公共體育乒乓球選項課教學改革研究——以內江師范學院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21):139-141.
【通聯編輯:李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