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聰
長期以來,“掐尖教育”欣欣向榮,小考、中考的高分學生,少年出走,上私立高收費學校和公立一類學校去了,違反“就近入學”原則。進而導致縣中教育凋敝,鄉(xiāng)村教育受到沖擊。 “雙減”政策推行,是一場矯治時弊的及時雨。大勢所趨,可學生家長顯然準備不充分!對此我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大家交流探討。
“雙減”政策下學生家長需要樹立的觀念
1.讀書是為了人的素質提高
《朱子治家格言》上有個觀點,叫讀書志在圣賢。這并不封建?!爸驹谑ベt”就是向那些德高品潔,擔當有為的榜樣學習,修行、修身、修煉。向著人的素質提高邁進,向著完善的境界邁進。讀書為什么,自古以來就是焦點問題??婆e時代,讀書做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自隋朝開科取士千余年來,這種思想演化成了文化態(tài)勢,根深蒂固。即便到今天,也難看見動搖的跡象。如果讀書升學不能成為人上人,家庭為什么還要投入一大筆成本供子女上學?社會競爭其實是人的素質競爭,教育能提高人的素質,教育還具有分層作用。這個分層在今天是越演越烈了!這是科舉制度在新時代的變種,讀書做官,賺大錢,娶美女。這些思想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當然應該堅決摒棄。教育要回歸自己的本質,培養(yǎng)接班人,培養(yǎng)勞動者,培養(yǎng)建設者,培養(yǎng)公民,培養(yǎng)幸福的人。
做家長怎樣看待子女讀書升學?頗值得研究。孩子們讀書,開闊視野,學會做人,提高改造社會的能力,教化教養(yǎng),可一切的一切,終歸是為了人的素質提高??匆姇纠飫e樣的世界,體悟認識,進而提升在現(xiàn)實世界里的存在感。然后開掘發(fā)揮自身潛能,享受生活。我的觀點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家長期望值要低些。竭盡全力幫助孩子,但卻要懷有一顆平常心。讀書的千家萬戶,中舉的一家一戶。就像一棵幼苗,播種在泥地里,該培土的培土,該施肥的施肥,該除蟲的除蟲,該給它陽光雨露給它陽光雨露。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環(huán)境,不要揠苗助長,不要人為拔高,不要搞什么超前發(fā)展,不要把少年兒童過早投入到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這就行了??荚嚭梅謹?shù)當然重要,但人生是多元的。做父母的要想想自己,當年考試成績怎樣?如果你們高考時是全省狀元,相信今天也不甘心在窮苦邊遠之地尋個謀生的崗位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毙膽B(tài)放好些,平常心最好。學會等待,是花總會開放,不要相信什么輸在起跑線上,欲速則不達。
二要給孩子自由選擇權。不要看不得孩子玩耍、游戲,一看見就吹胡子瞪眼,成天就作業(yè)作業(yè),寫字寫字,考試考試。我當了42年教師,做了兒子的父親幾十年,做了孫子的家庭輔導教師10余年,深深地明白,讀書學習這件事,不能強加,只能商量,只能引導,只能讓他們選擇。畢竟只有他們愿意做的事情才能做好,不想做的事情強按牛頭不喝水。到頭來,滿腔熱情,換來一盆冰水。
三要不斷提升自己。要兒女好好做人,父母首先好好做人;要兒女好好學習,父母首先好好學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雞樅窩里不會出糞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長場景。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兒女。父母的努力,父母的奮斗,父母的仁愛善良,禮讓謙恭,都是在給家庭這方土壤施肥,使其變得肥沃起來,更加有利于孩子們健康地長高長大。你是什么樣的人,兒女長大了就復制了你。假設你是一個迷戀手機、滿口污言穢語、斤斤計較,刻薄寡恩的人,你說你的兒女讀書做人會怎樣?
2.不要患兒女前途恐慌癥
我在跆拳道館看見一位年輕的媽媽,給兒子報了5個培訓班,當時就感到吃驚。后來讀報,又看見有的家長竟然給孩子報11個培訓班,小巫見大巫。思考這個問題發(fā)現(xiàn),這樣做源于相互之間的攀比,源于兒女前途恐慌癥。國人對下一代真是太負責了,不但想他們的今天,還要想他們的明天、后天,甚至想他們的下一代。要是書讀不好,生活在底層,多么的可怕,多么的不堪,這怎么行?
于是,前途恐慌鋪天蓋地襲來。一家看著一家,你家有錢,送兒女上培訓班;我家無錢,借錢也要送兒女上培訓班。因為有社會需求,校外培訓班蓬勃發(fā)展起來。大家都怕輸在起跑線上,這起跑線好像是幼兒園,好像是小學。你追我趕,千軍萬馬過培訓班的獨木橋。以為培訓班上得越多,越能占有先機,將來必定上211、985高校。畢業(yè)出來就才華橫溢,出人頭地,家長的邏輯竟然這樣簡單。
前途恐慌帶來的是燒錢。隨便找個培訓班上,一節(jié)課50元錢。網上推銷課程,一對一輔導,一節(jié)課80元。所以人們感嘆,現(xiàn)在兒女讀書,要用錢包出來。這個地方才是有理無錢莫進來。國家的義務教育是免費的,而培訓班義務教育是高收費的。于是,小康社會的今天,上培訓班卻成了許多家庭的“新三座大山”。
家長們想一想,在構建和諧社會、各種福利保障制度越來越完善的今天,自己的恐慌有道理嗎?是不是杞人憂天?孩子們只要道德高尚、身體健康,好好學習,工作努力,舍得吃苦,就可以擁有積極、健康、幸福的生活,如此看來,父母還用得著恐慌嗎?
3.要保衛(wèi)好孩子的童年
“雙減”政策落實,家長們要做好準備,這將會是孩子童年的回歸。童年幸福既來自學校生活,更來自家庭生活和會生活。配合學校教育,家長需要做好的是陪伴和鼓勵。
許多學生家長,都在為生活打拼,為欲望打拼,房子要越住越寬,車要越開越豪,存款越多越好。某些人家送孩子上寄宿制培訓班,目的只有一個,方便自己,省事,忽視了家庭的教育責任。童年只有一次,一旦錯過,就錯過了孩子一生。“雙減”政策施行,孩子在家時間增多,家長既要學習陪伴,更要精神陪伴。比如多和孩子交流,多聽他們的想法,走進孩子心靈世界,用父愛母愛去撫平其內心皺褶。如果孩子焦慮緊張,家長要因人制宜,做一枚定心丸讓他/她服下去。如果孩子品德上出問題,要不厭其煩勸導引導,督促改正。父母要帶著孩子多讀書,多走進博物館,多接觸社會,多參觀訪問,多動手做些事情。兒女是自己養(yǎng)的,使其身心健康,知識豐富,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夸獎是最好的鼓勵。看見孩子地板拖得干凈,說句鼓勵的話,投去贊許的目光;孩子用一個新鮮的詞語來表達,值得為他們蹺起大拇指……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夸夸我,愛我你就鼓勵我,這是一條心理原則,也是一條做父母的原則。家庭是培育愛的地方。不需要講太多大道理、太多正確的廢話。借“雙減”東風,家長做好了,兒女們的童年也就保衛(wèi)住了,保衛(wèi)好了。
4.雙減以后不是不要考試成績
這一點不只學校教師要有清醒認識,學生家長也要有清醒認識??荚囍贫人呛驼麄€教育制度并存的。如果沒有了考試,師生之間,家校之間就無法建立起學生學習的反饋。老師不知道自己要怎樣教,學生不知道自己要怎樣學,家長不知道自己要怎樣管,那必然帶來教育的混亂。學校教育保持適度競爭是應該的,只要不過度和惡性就行了。
“雙減”政策下學生家長要做好的事情
1.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文明習慣
以前可以借口學校功課忙,培訓班功課忙,不管不顧,直奔學業(yè)成績而去?,F(xiàn)在有機會,別再本末倒置了。
比如餐桌上的禮儀,要求孩子來到廚房里,幫媽媽布菜、取碗筷、盛飯。第一箸菜要夾起來孝敬爺爺奶奶,孝敬父親母親,感謝那個做飯給自己吃的人。如果是低年級學生,還可以背誦感恩詞:感恩天地,賜予我食物;感恩父母,帶我來到人世間……生活要有儀式感,習慣是在儀式感中被強化形成的。
比如拜訪親朋師長的禮儀。禮物不在多,不在高級,能表達自己的敬意和感情就行了。見面禮貌要周到,尊稱置于前,該敬禮的敬禮,該握手的要握手。談話時,不但要學會表達,還要學會傾聽。你的學識、你的氣質、你的思想境界是在談吐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父母要預先多教育兒女,進行培養(yǎng)。
2.要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不是空口號,反映的是一些具體細節(jié)。比如制定學習計劃,什么時候讀書,什么時候作業(yè),什么時候預習,什么時候復習,什時候就寢,進行時間管理。合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持之以恒,堅定不移。學生在學校有紀律管束著,回到家來,如果父母管理疏漏,往往流于形式。因而,父母要注意督促好子女,教育好子女。
該過問的要過問,該提醒的要提醒,該檢查的要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家長要保持和老師溝通,家校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家長一定要站位高,未雨綢繆,很多事情如果自己不上手來做,沒有別人會為你做的。不要相信“人大自巧,狗大自咬”的說法,世間一切都存在因果。因掌握在家長手里,老師手里,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住今天,孩子明天就結不出好果子來。
3.要幫助孩子養(yǎng)成閱讀習慣
這個閱讀習慣最主要的是課外閱讀。課外書讀得多的學生,視野寬廣,知識功底深厚,思維活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強。會讀書的學生,通常學習不會落后。堅持讀書的學生,不論是學習上的還是道德上的不良都會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得到矯治,走向優(yōu)秀。會讀書的學生,容易產生出遠大的理想抱負來,到達自己的詩意和遠方。每一本書就是一位博學睿智的老師,有些還是圣賢級別的。由這些人來充當孩子們的人生導師,精神領袖,團隊陣容強大,思想光芒鮮艷明亮。
家長要教育孩子,帶領孩子,指導孩子,督促孩子多讀書,讀好書,讀一本本完整的書。讓孩子行走在文字里,觸摸文字,咀嚼文字,以書為伴,以書為友。讀書不求多,但求常,但求恒。一個用書籍喂養(yǎng)大的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擁有知識文化,就等于擁有本領,擁有技能,承擔起祖國交給的重任,頂天立地,做個大寫的人,做個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
4.幫助孩子養(yǎng)成動筆的習慣
一個讀,一個寫,是學生在校學習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了。學生家長在重視讀的基礎上,要重視孩子的寫?!半p減”背景下,學生家長配合老師,必須包含動筆這個內容。學校學習,家庭學習有一個顯著特征,那就是動腦筋,只有動腦筋才能形成思維能力。如果只想,只思考,不訴諸文字寫出來,思想是混亂的,模糊的,不清晰的。
家長的幫助處于從屬地位。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寫個日記,記下自己所思所想所察,情感經歷,人事物景。關心一下,檢查一下,孩子的學習任務完成了沒有。孩子讀書,讓他/她寫點讀書筆記,把那些跳躍的思想,點滴火花收集起來,定格下來,作為激勵自己學習前進的動力。過問孩子功課時,也過問一下孩子的讀書筆記。孩子的作文,是學習集中展示的窗口,家長要經常對著窗口看看,發(fā)現(xiàn)問題,跟孩子談談,也可跟他們老師交流。一個為兒女負責的家長,這些事情都是要做的。
所以,“雙減”以后,學生家長更要配合學校,做好孩子思想工作,把學習任務落到實處。規(guī)定要做的作業(yè),不能馬虎。學校減一次負,家庭再減一次負,矯枉過正,走到歧途上去。到頭來,考試一塌糊涂,自己亂了自己的陣腳,自己把自己給毀了,這就有違“雙減”初衷了。
(作者系云南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