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芬
【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護模式為心血管內科護理質量產生的影響。方法抽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間收治的52例心血管內科患者,根據(jù)護理方法進行分組,各26例,A組采取一般護理,B組同時運用一般護理和品管圈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護理效果。 ?結果護理前,A、B組焦慮和抑郁評分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B組焦慮和抑郁評分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運用品管圈護理模式可以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患者負性情緒。
【關鍵詞】品管圈護理模式;心血管內科;護理質量
心血管內科是臨床一個比較常見的科室,擔負著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工作,普遍發(fā)病人群為中老年患者。心血管內科疾病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通常和血小板功能異常等因素存在聯(lián)系。心血管內科患者往往表現(xiàn)出疾病本身癥狀,同時還容易產生焦慮等負性情緒。所以需要積極開展護理,關注患者負面情緒。臨床研究證明,心血管內科疾病比較復雜,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比較高,對護理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此次重點研究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運用品管圈護理模式產生的效果,詳細內容為: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間收治的52例心血管內科患者,根據(jù)護理方法進行分組,各26例。A組女性14例,男性12例,年齡為50~79歲,平均值為(56.65±5.48)歲。B組女性15例,男性11例,年齡為51~80歲,平均值為(57.52±5.51)天。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給予A組一般護理。
B組在運用一般護理措施的同時,運用品管圈護理模式,具體做法為:
構建品管圈。堅持自愿的原則,對護理小組成員開展選拔,該小組由七名護理人員構成,一名具有豐富經驗的工作者作為組長,負責培訓以及分配等任務。兩名副組長負責指出組員在開展護理時存在的問題,幫助其進行改善,組員主要任務為完成實際操作。
制定完善的品管圈護理內容,在護理開始前將護理目標當作提高心血管內科護理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提出幾項重點護理內容:首先需要針對患者病情開展分析及指導,為患者介紹其發(fā)病機制、臨床癥狀等,使患者可以冷靜面對自身的癥狀,科學采取各種護理措施,防止發(fā)生并發(fā)癥,優(yōu)化整體護理效果。其次,需要對患者的情緒進行疏導,患者如果存在負面情緒。那么,護理人員需要對其進行指導,使其可以積極主動面對治療,同時需要對家屬進行輔導,可以采取講座式培訓等方法。最后對患者開展康復訓練指導,按照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符合其生理以及生心理的康復訓練計劃,包括站立等一些肢體動作,科學規(guī)劃運動時間,堅持循序漸進的運動原則,促進患者的康復。
反思改進品管圈護理:定期組織小組對護理具體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總結,分析采取各種護理措施存在的優(yōu)勢以及不足之處,且由組長針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歸納,反思護理中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且不斷改進護理措施,確保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及抑郁評分,分別運用焦慮自評表以及抑郁自評量表。將焦慮自評量表評分50分、抑郁自評量表53分當做臨界值,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抑郁和焦慮情況越嚴重。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錄入SPSS18.0統(tǒng)軟件中處理。
2 結果
護理前,A、B組焦慮和抑郁評分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B組焦慮和抑郁評分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心血管內科是醫(yī)院科室中比較普遍的一個科室,其中常見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這種疾病通常為慢性長期疾病,患者生存質量在疾病的影響下嚴重降低,尤其是長時間患病誘發(fā)的不適感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大多數(shù)患者產生不良情緒,通常存在焦慮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患者接受治療的依從性。另外,因為心血管內科患者年齡普遍比較大,身體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情況,對治療缺乏自信心,乃至抵觸治療。這些情況的存在都會為患者生存質量以及治療效果帶來不利影響,所以護理人員需要積極對患者開展護理,強化患者接受治療的自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其可以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品管圈護理模式是對心血管內科疾病的特點、患者特點和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問題進行護理的一種新穎模式。這種護理模式具有較強的全面性以及科學性,通過全面分析患者疾病特點、心理狀況等情況,不斷完善護理措施,最終優(yōu)化整體護理效果。在運用該護理模式的過程中,需要構建品管圈護理小組,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品管圈護理內容和反思改進品管圈護理措施。品管圈護理小組的建立,主要是為了確保整個護理過程的順利開展;品管圈護理內容的制定,需要對患者病情進行分析,對患者不良情緒進行疏導,對患者開展康復訓練進行指導,主要目的是具體落實各項護理措施,防止護理工作中出現(xiàn)各種風險問題,對患者開展心理疏導以及健康和疾病知識教育,可以提高患者配合護理工作的積極性,使其對護理工作更加滿意,強化患者接受治療的自信心。通過反思以及改進品管圈護理模式,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實際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確保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促進患者的康復。
總之,在心血管內科中運用品管圈護理模式,能夠有效優(yōu)化護理質量,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可以積極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龍鳳.品管圈護理模式對心血管內科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9,4(4):175-176.
[2]陳歌.常規(guī)護理+心理疏導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對病人護理滿意率的影響[J].人人健康,2020,No.523(14):432-432.
[3]歐陽燕珍,張君欽,陳欣.風險管理聯(lián)合品管圈活動模式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云南醫(yī)藥,2019,4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