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
摘要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思政教育不僅局限在思政課,各門課都要融入思政教育,將其貫穿于課程教學之中。本文從課程思政的緣起,外語教育的現(xiàn)狀和外語課進行課程思政的必要性進行闡述,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為示例具體闡釋,并對外語課程思政進行反思和展望。
關鍵詞 外語課程 課程思政 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0.04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Tak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as an example
TIAN J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s, Shanghai 201318)
Abstract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limited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l course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run through curriculum teach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origi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foreign language course, t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as an example,and makes reflection and prospe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foreign language.
Keywordsforeign language cours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college English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的重要論述中一再強調:教育的根本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課程思政就是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也加入思政教育元素,以實現(xiàn)“潤物無聲,立德樹人”的目標。[1]
響應上級的號召,目前各個高校都在提倡并且研究、實施和創(chuàng)新有效的課程思政模式,并將其融入教學實踐中來,更好的育人。本文就課程思政的緣起、必要性和內涵進行闡述,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實例進行展示、探索和思考。
0引言
201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黨的十八大、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政會、2017年黨的十九大、2018年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2019年3月的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到2019年4月紀念五四百年大會,都有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高校的立身之根本在于立德樹人。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2]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始終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把培養(yǎng)各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
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新定位——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第一位的;新時代高等學校的新定位——要把立德樹人貫徹始終,落實到體制機制;新時代高校教師的新定位——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明確指出要“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外語學科的學科發(fā)展要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和地區(qū)發(fā)展。并采取具體的措施來落實。
從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探索并構建全方位的對外傳播中國文化新格局。再到現(xiàn)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外語教育就是要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1反思外語教學的現(xiàn)狀和局限
1.1外語學習與西方的話語體系
而作為一位外語學習者和外語工作者,我也深有體會,我國的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非常強調語言和專業(yè)疊加的學習,有些學習者都是長期局限在西方的語料和話語學習體系,封閉于單純的語言文字和文學研究,忽視了中國文化以及恰當?shù)奶幚韲H視野和中國立場之間的辯證關系。[3]而英美國家的文化輸出和意識形態(tài)滲透幾乎到處存在,現(xiàn)在的孩子們很小就開始接觸外語培訓,而英語學習語料幾乎都是來自西方國家迪士尼的動畫片、影視作品等,更不用說各類國考、新概念英語劍橋英語等層層遞進至上的一個外語建構體系。語言說到底是一個文化的載體,英語的全球化進程,本身也就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文化價值等的傳播和輸出。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我們高校的教學目標說到底是為祖國輸送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外語的學習歸根到底還是要培養(yǎng)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我們國家的對外交流服務。
1.2高端外語人才依然稀缺及語言學習的必要性
很多學者也指出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還急需大量的高端外語人才,如研究型、優(yōu)秀的經典著作的翻譯人才、勝任國際的會議的資深同聲傳譯人才、國際組織工作人員、擅長金融法律等專業(yè)領域的外語人才。這些優(yōu)秀的高端外語人才到處搶手,而能把中國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很好翻譯成外語并能在目的語國家出版發(fā)表的更是鳳毛麟角。[4]近期舉辦的各類高端論壇和師資培訓中,如2020年暑期舉行的《全國高等院校翻譯專業(yè)師資培訓班》《后疫情時代下翻譯專業(yè)管理論壇》中,與會專家、外語類高等院校的院長、學者等也反復談到,隨著機器翻譯和技術的進步,業(yè)界有外語無用論;翻譯譯員們等要失業(yè)了;機器翻譯這么發(fā)達還學外語做什么,一些這樣的聲音。然而專家們一致認同,現(xiàn)在其實比以往更要學好外語,單憑機器翻譯無法準確理解語篇等,甚至不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也無法很好利用機器翻譯的技術,無法完成相關的譯前準備和譯后校對修改,在正式的工作場合,如外交場合下機器翻譯所達到的版本信度方面都是無法采用的,從各個方面說明了外語學習的必要性。
另外,經過幾十年的外語教育和學習,尤其是英語學習,看似能講幾句英語的人很多,其實精尖的人才奇缺,尤其是在當今國際形勢下,中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尤其是2020-2021年開始,疫情襲來的特殊年景,國內外疫情形勢嚴峻,同時中國對外關系和國際形勢空前復雜,中國正越來越站在世界舞臺的中心位置,在輿論戰(zhàn)和外交等對外宣傳陣地上,缺很多能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出中國聲音的人,我們更需應對新形勢的挑戰(zhàn),及時調整,更好的轉變,處理好國際視野和中國立場,客觀看待西方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發(fā)出中國的聲音。[5]這才不失立德樹人的根本。
2外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相結合
2.1必要性和必然性
學生學習外語的根本目標是為了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而服務,我們培養(yǎng)人才也要牢牢抓住這一點。因此,如前文所述,在新時代背景和形勢的要求下,我們的學生不僅應掌握外國語言知識、外國文學知識、區(qū)域與國別知識,同時學生也要熟悉中國的語言文化知識,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情操,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社會責任感,良好的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兼?zhèn)?,這才是一個合格的外語人才。因此我們在課程的教學中就要注重把語言知識和以上的素養(yǎng)結合起來,開發(fā)出切實有效的實施方式。我們在大學英語課程的培養(yǎng)中同樣要注重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和價值的塑造。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文化認同教育,將外語課的課程思政融入整個學校思政課程教育體系中。
可以說,外語課堂思政從宏觀層面回答了為誰培養(yǎng)人和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2.2大學英語課程的課堂實例
外語課堂中的課程思政首先可以從課堂教學實踐入手,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而不是生硬的植入所謂“思政”的元素。
舉本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大一的教學實例:以主干教學內容為實例,大一下的學生的主干教材為《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來夯實語言基礎,再輔以必要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
每個單元都讓學生選取相關話題,進行個人演講,課后搜集資料,師生討論后發(fā)掘的“思政”話題進行小組展示,在討論學習中進行思想碰撞,更好的進行課程思政教育。
同時增加了另一本主干教材是《中國文化概況(修訂版)》。
著重學習用外語描述和講解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課上主要采取以PBL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以任務形式,讓該組同學對資料進行調查和收集。領學教材內容的同時,再輔以其他豐富的資料,讓學生主動去發(fā)掘、去分析。在這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主動的去發(fā)現(xiàn)、去吸收,體會中國文化的底蘊和中國文化之美和博大,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例如,大二第六單元的《中國文化概論》是關于運動的,中間有一個小版塊是關于奧運會和中國,學生在講的過程中,自然的在梳理奧運會與中國的關系和歷史,涉及愛國,涉及情懷,涉及奧運冠軍們所帶給我們的精神鼓舞,中國精神等;講到著名的體育明星,比如姚明、郭晶晶等,深入挖掘思政點。同時運用多種教學素材,增加必要的視頻,如該單元以北京奧運開幕式中,高科技的運用吸引世界的目光視頻,講到中國文化中的陰陽、剛柔并濟等。
例如,第八單元是關于“Chinese Culinary Culture”——中國的飲食文化。教師先給每個小組分配大概的話題,然后他們領學同時需要自主進行研究,搜集組織相關資料,從他們的角度給同學分享中國的飲食文化中,諸如飲食和文化中的特色、八大地方菜系、茶與酒的文化,餐桌禮儀及源遠流長的相關文化活動等。同學們非常有興趣,不僅擴展到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對比,運用各種手段,體會到我國飲食文化中的菜系中文化傳承和地域特色,也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祖國美、家鄉(xiāng)美,同學們還分享了自己家鄉(xiāng)的特色美食;了解到如何用英語來表達這些話題,甚至擴展到“曲水流觴”等傳統(tǒng)酒活動,詩仙和酒文化等,可以說不僅是一場語言的學習,同時也是一場文化的盛宴,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同學們樂在其中,聽和學都非常專注。教師根據情況做適當?shù)难a充和引導,例如飲食文化中的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不僅是文化,也是一種人生哲理的沉淀。
自然而然,不僅學到了英語,也是一場精神的洗禮和愛國情操的展現(xiàn),增強了文化自信。
因此可以說,思政教育不僅可以是生動的,也可以是自發(fā)的、有效的。在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性的同時,“潤物細無聲”的進行思政教育,這樣才可以事半功倍。教師再就學生未拓展充分的部分加以補充和引導,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之美,學會英語講中國故事,埋下未來將中國聲音傳遞出去的種子。
2.3學術英語中課程思政實例
以我校公共課“大學英語”教學為例,因我校為醫(yī)學類本科院校,因此大二下英語教學中除了主干教材《新標準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3》以外,另添加了一本主要教材《學術英語》以期更好地為醫(yī)學生未來學習醫(yī)學專業(yè)英語進行更好的銜接和過渡。也同樣在課堂的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的建設。
在完成課堂教學的同時,同學們通過分組研究和展示的方式挖掘思政點,教師點評和引導,同時補充以最新的英語時事報道,權威外語文獻《The Lancet》《Nature》閱讀等,不僅拓展了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外語閱讀和文獻檢索研究能力及外語的應用能力,同時也強化了他們救死扶傷、醫(yī)者仁心等思政教育,樹立和增強了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2.4其他措施
對于課堂外的拓展,我們還可以給同學們列一個英語中國文化書單,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去閱讀、發(fā)現(xiàn),學期末可以自愿撰寫小論文等,在過程性評價中加入獎勵,在期末納入課程考核,以作業(yè)和考核的形式督促學生去主動學習,鼓勵學生去探索;同時還可以開設相關的選修課,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更有效的吸收相關知識;還可以營造好學校英語思政教育的大環(huán)境,例如開展外語文化節(jié)、文化周等活動;還可以以賽促學,例如我校已在參與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比賽就很好,同學們有的化身演員,傾情用外語演繹流傳千古的傳說和佳話故事,有的娓娓道來,自己剪輯制作,弘揚經典,不僅是一場有趣的比賽,而且在參與的過程中,主動的學習也是生動有效而又記憶深刻的,是一種鮮活的學習。我們后續(xù)還可以發(fā)揮更多的方式以賽促學;同時在新形勢下,還可以充分利用好線上的資源,推薦給學生,比如chinadaily,中國三分鐘等,關于中國的時事熱點、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在學生在主動學習的同時,提高外語水平同時感受家國情懷,形成國際視野,把握中國力量。
同時我們也不一定要單打獨斗,也可以更多的利用團隊的智慧,以教學團隊的形式,集體備課,發(fā)揮各位教師的專長,集眾人之智,挖掘并系統(tǒng)化課程體系中的思政元素,從而形成相關系統(tǒng)化的課程思政素材,在教學中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3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強調: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當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門課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6]
對于培養(yǎng)學生對外溝通素質和能力,傳播中國聲音的外語課堂更應該貫穿思政教育于其始終,“潤物無聲”地培養(yǎng)學生樹立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把握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合格的專業(yè)人才,為未來將中國的聲音傳向世界埋下希望的種子。
參考文獻
[1]張于,王舵.青年大學生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8,20(7):42-46.
[2]黨的十九大報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19thcpc/baogao.htm
[3]文秋芳.對“國家語言能力”的再解讀——兼述中國國家語言能力70年的建設與發(fā)展[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9,40(05):65.
[4]戴煒棟,王雪梅.“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我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38(04):1-11.
[5]趙晶晶.“課程思政”思想范式下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研究——以《綜合商務英語》為例[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20,33(4):49-53.
[6]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