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秀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山東濟南 250100 )
明代人范濂的《杜律選注》是一部杜詩五、七律選注本,書名僅見錄于范濂家鄉(xiāng)松江一代的方志。由于流傳甚少,不易得見,學界除鄭慶篤《杜集書目提要》、周采泉《杜集書錄》、張忠綱《杜集敘錄》等一些專門書目文獻有簡略介紹外,關(guān)于其具體面貌和價值,尚未展開系統(tǒng)考察。以下根據(jù)山東大學《杜甫全集校注組》所藏日本內(nèi)閣文庫復印本范濂《杜律選注》,對范濂的生平著述及《杜律選注》的版本體例、特征、價值、不足等方面予以探討,就正于各專家學者。
范濂,明代華亭人,與西晉文學家陸云同鄉(xiāng)。云字士龍,因?qū)妥苑Q“云間陸士龍”,后云間成為華亭廣為傳揚的別稱。其地現(xiàn)為上海市松江區(qū)一帶,北與青浦區(qū)接壤。故今檢《云間志略》《華亭縣志》《青浦縣志》《松江府志》等均有范濂傳,詳略不一。僅引《(嘉慶)松江府志·古今人傳六》所載范濂小傳,以見其生平概況:
范濂,初名廷啟,字叔子,華亭人,萬州知州廷言弟也。日誦萬言,補縣學生,名與兄埓。是時才士多以鞶帨相高,乃作《文機十論》矯之。又著《一家言》,一時推為赤幟。尋上書學使者,請削博士弟子籍,服山人服,隱佘山。長貧善病,顧泛覽群籍,高視闊步,以作者自命。著《空明子》《據(jù)目抄》兩書,傲睨當世,譏切時事。有以陰怨言于撫軍者,遂逮系。已而出之,陸平泉誡之曰:“無再為,足以殺其身也?!奔让?,署所居為“一寒齋”,以詩酒自娛,年七十余卒[1]。
范濂,初名廷啟,字叔子,別號養(yǎng)庵,謝諸生后更名濂。博學傲岸,頗負聲名,然不遇于時,“凡四試,失利于主司”[2],后遂謝諸生,隱居佘山以終老。《云間據(jù)目抄序》云“叔子生于嘉靖庚子”[3],與《杜律選注》卷前范氏自序署“萬歷辛亥上元日七十二翁云間范濂”相吻合,可知范濂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各傳皆謂其年七十余卒,然具體卒年不詳?!抖怕蛇x注引》作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則范濂當至少卒于該年或之后。其兄范廷言,為萬州知州,鞠躬盡瘁,卒于職任;范濂之著作,對云間郡掌故史乘多有裨補之功;故時人稱兩兄弟為“大范”“小范”[4]。
范濂才思敏捷,多有著述,除上引《文機十論》《一家言》《云間據(jù)目抄》《空明子》外,另有《云間信史》《四書理解》《一寒齋集》等。今傳本易見者惟《云間據(jù)目抄》[5],是書分人物、風俗、祥異、賦役、土木五卷,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云間”一郡社會生活的基本面貌,且其在“據(jù)目”實錄的基礎(chǔ)上,對官紳之奢靡腐化痛加詆斥,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時人謂:“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范君作《據(jù)目抄》,而貪官污吏懼。”[6]《云間據(jù)目抄提要》稱:“有明中葉,倭寇之屢犯東南,賦稅之供億重困,外侮莫御,民生日蹙,載筆及此,如繪鄭監(jiān)門一幅流民圖,范氏誠深心人哉。”[7]足見《云間據(jù)目抄》強烈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亦可看出范濂感時傷世、關(guān)心民瘼的情懷?!犊彰髯印废蚺c《云間據(jù)目抄》并稱,不過現(xiàn)已不見傳本。清代蔡顯《閑漁閑閑錄》記錄最詳:“《空明子》八篇,分貴遇、開心、發(fā)微、理論、志儆、懷俗、通務(wù)、謔虐。姚江進士丁懋建令義興,愛而梓之,篇為小引。”[8]《空明子》大概是指摘世風、抒發(fā)憤懣的諷喻之作。蔡顯此書尚引錄《開心》跋與《謔虐》引,但最主要的篇幅卻是細述本書引起的譏刺風波。
另外,《文機十論》《一家言》均為論說性散文,乃范濂早期為矯正浮靡文風所作?!端臅斫狻肥欠跺サ睦韺W著作。范濂生活的明代中后期,朱熹理學的權(quán)威已經(jīng)開始受到挑戰(zhàn),其理學觀就與朱熹不同,《四書理解》自成一說。但是范濂極為崇敬朱熹,自稱紫陽忠臣?!兑缓S集》或稱《一寒齋副墨》,應該是范濂的詩集或詩文集?!对崎g信史》與《云間據(jù)目抄》類似,記載云間郡的風物、節(jié)俗、掌故、遺事等,對家鄉(xiāng)歷史多有傳承之功。范濂這些給當世和自己帶來巨大影響的著作今日大都亡佚殆盡,除《云間據(jù)目抄》外,只《杜律選注》尚知日本內(nèi)閣文庫有藏本。
就翻檢所及,范濂《杜律選注》一書僅著錄于方志中,最早為《(天啟)云間志略》卷二十二《范文學叔子傳》,另見五種縣志的《藝文志》,分別是:《(乾隆)華亭縣志》卷十五、《(乾?。淇h志》卷十二、《(嘉慶)松江府志》卷七十二、《(光緒)重修華亭縣志》卷二十、《(民國)青浦縣續(xù)志》卷二十一。六處書名均為《杜詩選注》,末一處有按語云:“明范濂輯。自序萬歷辛亥沈及之寫刻本。書分朝省、天文、地理、詠物、舟楫、游覽、登眺、紀行、隱釋、懷古、感舊、宗族、送贈、簡寄、宴酬、閑適,都六卷?!盵9]十六個類別及卷數(shù)皆與題名《杜律選注》之日本藏本相同,二者當為一書。周采泉《杜集書錄》亦錄作《杜詩選注》,是條“編者按”云:“又據(jù)《(光緒)嘉定縣志》稱此書六卷,萬歷辛亥沈及之寫刻本,分朝省、天文、地理、詠物各類,知亦為分門類體例,且其書光緒間尚存?!盵10]編者按然遍檢《(光緒)嘉定縣志》未見著錄是集,周氏所據(jù)或當即《(民國)青浦縣續(xù)志》。除方志著錄外,明清諸公私書目皆未見著錄,可能由于范濂布衣終身,影響力小,致其書僅在鄉(xiāng)里一代傳播,流布不廣。
日本內(nèi)閣文庫所藏范濂《杜律選注》,索書號16720,以下所論皆據(jù)此復印本,不再逐一出注。此書錢龍錫序后有“沈及之書”四字,卷末又題“辛亥人日沈及之書于一寒齋”及“書林種德堂□□□刊行”。卷前范濂自序亦署“萬歷辛亥上元日七十二翁云間范濂撰”。則此書當為沈及之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正月初七(人日)于范濂居所“一寒齋”完成眷抄,八天后的正月十五(上元日)范濂作序,由書坊付梓。故而周采泉先生據(jù)此徑直判斷其版本為“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沈及之寫刻本”[10]。書林熊氏種德堂是明代福建著名書肆,據(jù)方彥壽研究,熊沖宇種德堂刻書在熊姓書坊中刻本最多,而范濂《杜律選注》是其所刻眾多書籍中唯有的兩種集部書之一[11]。故書末闕漏三字極有可能是“熊沖宇”。此書為坊間寫刻本,字體板滯膚廓,墨跡濃淡不均,刊刻質(zhì)量不高。
此書行款為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注釋置于詩后,為雙行小字,低正文一格,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單邊,版心上題卷數(shù),下題頁數(shù)。卷首載錢龍錫《杜律選注題詞》,次為范濂《杜律選注引》,次為《杜律選注書目》,共計34種。此書凡六卷,卷一首行題“杜律選注卷一 華亭范濂叔子著、侄昶次,次行題“同邑吳炯晉明、錢大復肇陽同?!?。卷二至卷六,首、次行格式同卷一,唯卷二、四、六,編次者署為啟宋,啟宋為范昶之子。卷二到卷六同校者分別是:陳所蘊子有、陸彥章伯達,張所望叔翹、唐有家元聲,陸萬言君策、林有麟仁甫,陸應陽伯生、錢龍錫稚文,袁之熊非之、陳繼儒仲醇。每卷兩人,各卷不同,然皆冠以“同邑”或“同郡”,可見范濂曾與當?shù)刂T多文人就注杜有過交流,其中不乏錢龍錫、陳繼儒這樣的高官名士。錢龍錫既作序又參校,可見對是書頗為推重。該書分類編次,卷一朝省、天文(五言),卷二天文(七言)、地理、詠物、舟楫,卷三游覽、登眺、紀行、隱釋,卷四懷古、感舊、宗族,卷五送贈、簡寄、燕酬,卷六閑適,共十六類,每類先五律后七律。卷一收詩一百六十首,卷四六十首,余四卷皆在一百二十首上下。經(jīng)細致核查發(fā)現(xiàn),該本共收杜詩五律562首,七律150首,五古6首,計718首,作為一個杜律選本,體量較大。六首五古分別為:卷一《立秋后題》、卷二《望岳》(岱宗夫如何)及《赤谷西崦人家》、卷三《游龍門奉先寺》、卷四《得舍弟消息》(風吹紫荊樹)、卷六《屏跡三首》(衰年甘屏跡)。從總體上看,范濂此書確是一個律詩選本,但在編選過程中,卻不慎混入幾首五言八句的古體詩,各方志都錄作《杜詩選注》,或因此故。
范濂《杜律選注》具有極為鮮明的元明杜律選注本特色,因其征引廣博又具有不可忽視的文獻學意義,以下分別論之。
是書卷前范濂《杜律選注引》云:
五言律宗趙子常注,趙注雖無訾議,獨逸其大半,未稱完璧。七言律宗虞伯生注,虞雖全帙,而注多繁瑣紕繆,稗說家以為非伯生的本。茲二者令后學之士往往遺憾。予最喜讀《少陵集》,亦竊有概于此,以為趙可續(xù)、虞可正,何至為美玉之累也!惜余老矣,幸志尚未衰,乃廣搜博采,自千家注而外,如單復《愚得》、周甸《會通》、張綖《杜通》、徐常吉《注釋》,合劉須溪批點,以及諸名賢詩評、詩話,細加檢校,須合理趣,方入品騭,且求不簡不煩,有裨便覽。于趙則補其全,于虞則汰其繆。中間分門別類,雖從虞、趙舊例,而次序有方,一覽可鏡,皆余以臆見,自為銓訂者。蓋不敢自謂老杜之高足,亦庶幾虞、趙之忠臣矣。
元代趙汸的杜詩五律注和偽托虞集之名而大行于世的張性七律注,是杜律注本之祖。但趙汸注所收五律未足一半,張注雖收全部七律,卻有諸多不盡人意處。為補趙注之闕、正張注之繆,范濂博采眾家,斷以己意,編成是書。其《杜律選注書目》所列,首為千家注,其后以簡稱列七種注本,依次為單復《讀杜詩愚得》、周甸《杜釋會通》、張綖《杜工部詩通》、趙汸《杜律趙注》、虞集《杜律虞注》、徐常吉《杜七言律注》、董養(yǎng)性《杜工部詩選注》。再次于“名賢詩評”后列“劉須溪批評”。再后依次為:白香山金針集、司馬溫公詩話、朱晦庵詩話、王荊公詩話、洪容齋詩話、苕溪漁隱詩話、潘邠老詩話、蔡寬夫詩話、陳簡齋詩話、鶴林玉露、嚴滄浪詩話、范德機詩話、石林詩話、張子韶詩話、何孟春詩話、葛常之詩話、楊升庵詩話、王元美詩話、李于鱗詩話、徐子與詩話、張伯復詩話、公自注、默翁詩話、后村詩話。僅從書目就可看出此書具備廣集眾家注語的特征。
經(jīng)過仔細對校發(fā)現(xiàn),該書確以趙汸注和偽虞集注為根本,博綜董養(yǎng)性、單復、周甸等元明注本之成果,剪裁熔煉而成,體現(xiàn)了元明杜詩注解中鮮明的集注特征。如卷一《端午日賜衣》范注曰:“首句見在賜衣之列。三四見所賜之衣。五見衣上有題。六見服之宜暑。末言宮人以意裁之,而長短恰與己稱也。乾元元年,公在諫省,六月出為華州司功,時年四十七,自是不復至長安矣。”此條全襲趙汸注[12],唯趙汸在“乾元元年”前標“黃鶴”二字,乃是言其編年之出處,范濂卻刪去。出自偽虞注者亦與之相似,多有一字不易或僅有數(shù)字不同者。另外對明代單復注和周甸注亦多襲用。如《月夜》一詩,范注曰:“首二句指妻女,時長安陷,公在賊中。三四正見‘獨看’。‘香霧’、‘清輝’,俱月夜景,‘濕’因不寐,‘寒’以獨眠。未歸曰‘虛幌’,‘雙照’則非獨看矣,情思凄惋?!背叭恼姟毧础蓖?,余皆為周甸注。單復《讀杜詩愚得》雖是明代第一部杜詩全集注本,但對宋元舊注及詩話搜集甚豐,又不似千家注那樣蕪雜,故有“獨為集大成”(楊祜《杜律單注序》)之譽。周甸《杜釋會通》,題即標明會通諸家注釋之意,亦對前人注征引甚多。范濂此本對宋人舊注之征引,文字多與單注、周注同,故頗疑范濂并非直接引用千家注,乃轉(zhuǎn)引自單、周之注本。關(guān)于范濂《杜律選注》集注諸家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據(jù)統(tǒng)計,范濂《杜律選注》除去白文77首,有注者計641首,由表1可知,近三分之二的篇目全部或部分注語出自此趙汸、張性等七家舊注,全書僅有三分之一的注語出自范濂自注,其集注特征甚為顯豁。赫蘭國認為范濂《杜律選注》是一部專門針對趙汸注的集子[13]。雖然范濂此書取材于趙汸注數(shù)量最多,但是其成書選擇博采眾家、斷以己意的集注方式,顯然并非專門針對趙汸一家而發(fā)。若說五律注針對趙汸注而發(fā),尚較為客觀,若說全書專門針對趙汸注,則近于偏狹??傊跺ァ抖怕蛇x注》是一個匯集前代及同時人注杜成果的杜律注本,集注特征鮮明。其手法或徑取原注,或略加改寫,或錯綜結(jié)合幾家注而成,甚至有些冠以“愚按”的注語也都有跡可循,只有辨駁舊注時方標明出處。這種做法在今天的研究者看來不免有剽竊之嫌,但范濂本是欲通過“廣搜博采”而成一“不簡不繁”之杜律注本,以“有裨便覽”。其根本目的是希望以閱讀上的便捷易懂來推動杜詩的傳播,使更多人能受到杜甫思想和詩藝的良好影響。而此一點正是有明一代注杜諸家的主要追求,其積極意義是值得首先肯定的,我們不能只從當今學術(shù)規(guī)范的角度對其過分苛責。
范濂《杜律選注》保存了珍稀的杜詩文獻,在早期杜詩文獻的輯佚、考訂和校勘方面有較高的價值?!抖怕蛇x注》保存了五處元代董養(yǎng)性《杜工部詩選注》。董養(yǎng)性《杜工部詩選注》原本亦藏于日本內(nèi)閣文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賴美國車淑珊博士之幫助,此書的復印件方輾轉(zhuǎn)傳回國內(nèi),與范濂《杜律選注》的復印本一起保存于山東大學《杜甫全集校注組》。蕭滌非先生主編的《杜甫全集校注》,兩書均被作為參校書目,可見其文獻價值。董養(yǎng)性《杜工部詩選注》只有二十一世紀初綦維對其作者和基本面貌進行過簡要介紹[14]。由于版本稀見,學界關(guān)注甚少。近年來才有孫微對董養(yǎng)性《杜工部詩選注》進行了全面考察[15],并出版該書點校本(中華書局2020年),其中范濂《杜律選注》就成為其??碑愇牡牡妆局弧7跺ァ抖怕蛇x注》所錄董養(yǎng)性本五條注語,分別出自《晚》、《官亭夕坐戲簡顏少府》、《呈吳郎》、《銅瓶》及《喜觀即到復題短篇二首》(待爾嗔烏鵲)等。范濂《杜律選注》還保存了五條徐常吉注。徐常吉,字士彰,號儆弦,撰《杜七言律注》二卷,在明代頗為風行,可惜此書已經(jīng)亡佚,其具體面貌已經(jīng)不得而知。范濂引錄徐常吉注如下:
卷二《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二首》其一,徐儆弦云:“三承首二句來,追思昔時趨走之地,轉(zhuǎn)覺傷心?!?/p>
卷二《見王兵馬使二首》其二,徐儆弦曰:“賦二鷹,渾茫點意,然白者不可移之黑,黑者不可移之白,若他人便須著相?!?/p>
卷三《望野》,徐儆弦曰:“一身祗以供多病,而不以報圣朝,則天涯涕淚豈徒以哭吾私?!?/p>
卷五《簡吳郎司法》,徐儆弦曰:“鵲巢鳩居,反云‘許坐’,所謂‘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也?!?/p>
卷五《呈吳郎》,徐儆弦曰:“嫠婦杞人,各憂其憂?!?/p>
范濂所引“徐儆弦”語,即徐常吉注,可補文獻之闕,彌足珍貴。另外范濂注所引注本八種,其中以趙汸注、張性注為根基。趙、張二注是杜律注本的始祖,在杜律注釋方面有開山之功,篳路藍縷,功莫大焉。范濂注恰巧保存了大量的趙汸注和張性注,且文字相似度極高,若遇到文獻疑問,可用范濂注作一本,進行文獻的考釋校訂。因此范濂《杜律選注》具有較高的文獻輯佚[16]和考訂價值。
范濂注雖多承襲前人之語,然對杜甫人格精神的通融及杜詩藝術(shù)的闡釋,多有精警之見,其注杜成就同樣不容忽視。范濂之子范機慧而早夭,有為之傷心者,范濂曰:“吾假老杜傳,不假子傳?!逼浼耐兄钪乜梢韵胍?。故有借注杜以抒己之憤懣者,如卷二天文類末云:
愚謂:老杜天文律四十五首,中間唯《曲江》二律稍見意興。余皆憂身、憂國事、憂家事,曾無一日破顏作一快心語,亦足悲矣。夫丈夫具須眉,如老杜所謂千古一人者非與?乃不能超然遠舉,奮其鴻鵠之志,且日困愁苦,隨人哭笑。矧吾輩夏蟲井蛙,即窮約沒齒,且為嚇腐鼠者僇辱,亦何怨焉!
范濂才高運蹇,熱心民生,卻又放曠不羈,直言刺惡、毀譽交加的經(jīng)歷使他對杜甫的困苦處境和高尚人格都有著深刻的體會。范濂對老杜詩藝的探討亦有精深之見。如卷二《見螢火》云:“老杜詠物全在用字得神理,所以莫及。如詠螢火曰‘忽驚屋里琴書冷’,蓋螢火本是虛名,只一‘驚’、‘冷’二字襯出‘火’字意,則形容盡矣。”認為杜甫詠物詩用字傳神。在贊美杜詩藝術(shù)成就的同時,也不諱言其短,甚至敢于指責名篇之缺憾處,如卷三《登高》:
此詩諸名家評者皆云當作老杜壓卷,獨惜結(jié)語卑弱,遂成不振。大抵作詩全要收句好,如做人一般,全要收成得好。如老杜《九日》詩曰“再把茱萸仔細看”,何等含蓄!《秋興》詩曰“秦中自古帝王州”,何等感慨!又曰“江湖滿地一漁翁”,何等悲壯!皆收句之最可法者。又如“目極傷神誰為攜”、“詩成吟詠轉(zhuǎn)凄涼”、“潦倒新停濁酒杯”,則神氣俱枯,且落宋人卑格矣。
《登高》詩歷來評價甚高,范濂毫不諱言其結(jié)語卑弱之缺陷。范注中常見“更俟高明”等商酌之語,可知其秉持著不知即不知、不強為之解的注解原則。如卷四《故武衛(wèi)將軍挽詞三首》其一注:
此詩首四句言將軍之勇敢足以鼓舞士卒,精靈足以感動主上。曰“思”曰“惜”,皆死后之詞。獨后四句,解者俱未貫徹。趙云:“當承平時,不事戰(zhàn)伐,故功未立,爵未崇高,名不著于史冊,惜之也”單云:“王者無戰(zhàn)而將軍封侯,意亦疏矣。今既死而墓銘已勒,后將軍垂名于青史矣?!睋?jù)趙,則六七二句之義何居?據(jù)單,則“已勒”、“為誰”四字之意何居?姑并存以俟高明者。
態(tài)度之審慎透露出善以謔虐之言輕世的范濂,在注杜上卻是滿懷虔敬之情。
范濂引杜甫為異代知音,注杜成為他晚年人生的寄托,因此書中撫今追昔、感嘆不遇之悲者特多,也最能引人共鳴。范濂熟諳杜詩,理解深入自不必說,對一些杜詩的體會甚至達到了再創(chuàng)造之水準。然其注語既不盲從前人,又不故作高深,或許只有希望假杜以傳,長久沉酣于杜詩的人才能做到如此公正、理智。正如錢龍錫《杜律選注序》云:“叔子負才坎坷,經(jīng)歷憂患,而崎嵚歷落之概不少衰阻,其神志殆相往來。詩云‘維其有之,是以似之’,斯是編所以傳也?!狈跺ァ抖怕蛇x注》的成就和珍貴之處,正在于范濂將自身與杜甫的相似、相合注入到對杜詩的注解當中,以此來寄托其人生理想,這或許也是《杜律選注》能夠流傳后世的原因所在。
不過范濂《杜律選注》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是在注釋方面,有失于過簡者,有失于謬誤者。如卷三《禹廟》“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17]兩句,被胡應麟稱為“用事入化處”“老杜千古絕技”[18],范注卻未言及其用典,這就使讀者對杜甫詩歌藝術(shù)成就的認識大打折扣。又如袁紹杯、美芹炙背等至關(guān)重要的典故,范濂亦未注出。卷二《洛陽》“翠蓋出關(guān)山”一句,指明皇出蜀,范濂卻注為“明皇幸蜀也”,一字之差,卻是大謬,暴露出范濂對一些史實缺乏必要的了解。其次,此本版刻亦有不少錯漏之處。如卷三游覽類《與任城許主簿游南池》缺首二句“秋水通溝洫,城隅集小船”;登眺類《湘夫人祠》末句脫第二字“淚”。卷二《燕子來舟中》《見王兵馬使二首》《題桃樹》《野人送朱櫻》數(shù)首錯亂尤為嚴重?!堆嘧觼碇壑小吩婎}后錯接《見王兵馬使二首》其二的后兩聯(lián);《野人送朱櫻》錯接《燕子來舟中》詩歌正文;《見王兵馬使二首》其一錯接《野人送朱櫻》詩注。另外一個不嚴謹?shù)牡胤绞?,目錄于每個類別后都列五言與七言詩歌數(shù),但卻有數(shù)處統(tǒng)計錯誤。如卷一目錄載天文五言一百四十九首,然《晚晴》《對雪》《九日》《日暮》皆錄二首,目錄中卻未標明;《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目錄標三首,實僅錄一首;《纜船苦風戲題奉簡鄭判官》一首,目錄中缺。故其實收詩為一百五十二首。同樣,卷二舟楫類《放船》、卷三登眺類《野望》、卷五送贈類《巴西聞收京闕送班司馬入京》,卷內(nèi)皆錄二首,目錄中未標明,故其統(tǒng)計皆少計一首。
總體來說,范濂《杜律選注》是一部能鮮明地體現(xiàn)元明杜詩學特征的杜律選注本,注釋簡明通達,雖多承襲舊注,但亦不乏別有會心處。保存了稀見的杜詩文獻,尤其是已經(jīng)亡佚的徐常吉《杜七言律注》,具有不容忽視的文獻學價值。其取得的成就雖然無法和一些注杜大家相比,卻是整個杜詩學發(fā)展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對于了解元明杜詩學的發(fā)展更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