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黎星,李菁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十《姚江學案》云“(陽明)先生之學,始泛濫于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1]181此就其“心學”思想建構的理路進程而言。從王陽明現(xiàn)存的近600首各體詩作的情況來看,其詩歌創(chuàng)作也伴隨著他的“其學凡三變”的過程。從其階段性及其主要內容來看,可大致概括為:王陽明于弘治年間中進士、任京官時所作,基本上屬于當時博學文士、儒雅官員的風貌,可見其風騷底色、詩人才情;正德初年,王陽明身陷錦衣獄、謫貶龍場驛時的詩作,則有憂憤悲壯之氣,也有深切反省之思,“龍場悟道”即始于此時;正德五年后,王陽明仕途順暢,因官宦之便,樂于山水逸興、仙道禪樂,寫下了許多這方面內容的詩作,同時,他并開始授徒講學,倡導宣揚“心學”思想體系,一直延續(xù)到他去世,這一思想體系也相當明顯地滲透到詩歌作品中,構成了陽明詩的顯著特色;正德十一年后,王陽明展開了剿匪平叛的軍事征戰(zhàn)功業(yè)活動,在詩歌作品中也有所表現(xiàn)。此外,還有表現(xiàn)親情、友情的贈答應酬詩作等多方面的內容。本文聚焦于王陽明詩作中涉及易學的內容,對其中的內涵理趣進行闡釋。
一
王陽明詩作涉及易學的內容甚少。王陽明于正德元年丙寅(1506)因上疏忤逆柄權宦官劉瑾而被廷杖并下錦衣獄,隨后貶謫為貴州龍場驛驛丞,于正德三年戊辰(1508)春至謫所。這是王陽明一生中所遭遇之最大困厄境地,卻也是他學說思想發(fā)展過程中“悟道”之契機。據(jù)《王陽明全集》的資料,可知王陽明在系獄及謫居時,曾集中認真地研讀了《周易》?!兑住窞閼n患之書,《易》之憂患,正與身受的系獄及謫居之際遇相合,這大約是王陽明孜孜汲汲于《易》的現(xiàn)實原因吧。嘉靖七年(1528),王陽明作《送別省吾林都憲序》,回憶了當年獄中讀《易》的情景:“正德初,某以武選郎抵逆瑾,逮錦衣獄,而省吾亦以大理評觸時諱在系,相與講《易》于桎梏之間者彌月,蓋晝夜不怠,忘其身之為拘囚也。”[2]975王陽明的《獄中詩十四首》(正德丙寅年十二月以上疏忤逆瑾,下錦衣獄作)中有《讀易》詩云:
囚居亦何事,省愆懼安飽。瞑坐玩羲易,洗心見微奧。乃知先天翁,畫畫有至教。包蒙戒為寇,童牿事宜早。蹇蹇匪為節(jié),虩虩未違道。遯四獲我心,蠱上庸自保。俛仰天地間,觸目俱浩浩。簞瓢有余樂,此意良匪矯。幽哉陽明麓,可以忘吾老[2]747。
此詩開篇即提到被系錦衣獄的“囚居”和“省愆”,王陽明稱《易》為《羲易》,贊嘆其“微奧”與“至教”。詩句論及《蒙》《大畜》《蹇》《震》《遯》《蠱》諸卦的相關義理?!鞍山錇榭堋保蔷汀睹伞坟缘纳暇咆侈o(“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及九二爻辭(“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而論;“童牿事宜早”用《大畜》卦六四“童牛之牿,元吉”之典;“蹇蹇匪為節(jié)”,“蹇蹇”句取義于《蹇》卦六二爻“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虩虩未違道”乃玩味《震》卦爻辭中“虩虩”所含的恐懼震驚、不違正道之意;至于“遯四獲我心,蠱上庸自保”,則借《遯》卦九四爻辭(“好遯,君子吉,小人否”)與《蠱》卦上九爻辭(“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來闡發(fā)其退隱修身之感思?!皞a仰天地間,觸目俱浩浩”,則慨嘆易理宏大精微。結尾“簞瓢有余樂,此意良匪矯。幽哉陽明麓,可以忘吾老”四句,用顏回安貧志學的典故,抒發(fā)讀《易》悟道的樂趣。
出錦衣獄時,王陽明作《別友獄中》詩云:“居常念朋舊,簿領成闊絕,嗟我二三友,胡然此簪盍!累累囹圄間,講誦未能輟。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悅?!盵2]748詩中第四句“簪盍”,典出《周易》《豫》卦九四爻辭:“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盍,通“合”;簪,古代用以括束頭發(fā)的首飾。用此典故,說明錦衣獄中諸友剛直不疑,心志相通,如“盍簪”一樣合聚。
王陽明《赴謫詩五十五首》(正德丁卯年赴謫貴陽龍場驛作)頗有涉及易學的內容。如《憶昔答喬白巖因寄儲柴墟三首》其一:“憶昔與君約,玩《易》探玄微。君行赴西岳,經年始來歸。盈虧消息間,至哉天地機。圣狂天淵隔,失得分毫厘?!盵2]753以及《夢與抑之昆季語湛崔皆在焉覺而有感因記以詩三首》其二:“起坐憶所夢,默溯猶歷歷;初談自有形,繼論人無極。無極生往來,往來萬化出;萬化無停機,往來何時息!來者胡為信?往者胡為屈?微哉屈信間,子午當其屈。非子盡精微,此理誰與測?何當衡廬間,相攜玩《羲易》。”[2]755這兩首詩都提到了:與友人相約“玩”(研探、品味)《易》之理蘊,而“盈虧消息間,至哉天地機”“無極生往來,往來萬化出;萬化無停機,往來何時息!”等詩句,又是對易學中陰陽變化、消息盈虛之理蘊的贊賞。再如《雜詩三首》,其一云:“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邈然思古人,無悶聊自有。無悶雖足珍,警惕忘爾守。君觀真宰意,匪薄亦良厚。”“無悶”典出《周易》的《乾文言》:“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逼涠疲骸扒嗌角槲夷?,流水靜我耳;琴瑟在我御,經書滿我?guī)?。措足踐坦道,悅心有妙理,頑冥非所懲,賢達何靡靡!乾乾懷往訓,敢忘惜分晷?悠哉天地內,不知老將至?!薄扒钡涑觥吨芤住贰肚坟跃湃侈o:“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其三云:
羊腸亦坦道,太虛何陰晴?燈窗玩古《易》,欣然獲我情。起舞還再拜,圣訓垂明明;拜舞詎逾節(jié)?頓忘樂所形。斂衽復端坐,玄思窺沉溟。寒根固生意;息灰抱陽精。沖漠際無極,列宿羅青冥。夜深向晦息,始聞風雨聲[2]759-760。
由此詩可以推想:“燈窗玩古《易》”的王陽明,斂衽端坐,“玄思窺沉溟”,思考天地自然變化之奧蘊。此外,《醴陵道中風雨夜宿泗州寺次韻》詩中還有“水南昏黑投僧寺,還理《羲編》坐夜長?!薄遏司帯芳础兑住窌?。此外,《涉湘于邁岳麓是尊仰止先哲因懷友生麗澤興感伐木寄言二首》其二,中有“胡不此簪盍,麗澤相遨嬉”句,“簪盍”前文已釋,“麗澤”典出《周易》《兌》卦《大象傳》:“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謫居貴州龍場驛時,王陽明所遭遇的生活困境,可從其當時所作的詩文(如《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謫居糧絕,請學于農,將田南山,永言寄懷》《卻巫》等)中窺知。此時,他再次潛心于研讀《周易》,作于正德三年戊辰之《玩易窩記》一文,王陽明生動地描述了研讀《周易》的心理感受。于“玩易窩”讀《易》之時,正是王陽明“龍場悟道”的階段,其《五經臆說》(包括論《周易》中《咸》《恒》《遯》《晉》卦等數(shù)條)也撰于此時[2]770。 因此,《居夷詩》中,涉及易學的內容也不少?!妒嫉脰|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三首》中有“沍極陽內伏,古穴多冬暄。豹隱文始澤,龍蟄身乃存”[2]769之句,與“十二辟卦”易例的“剝極而復”義理相通;《觀稼》中有“物理既可玩,化機還默識”[2]770句,也涉及易學陰陽消息、盈虛變化之理。在《贈劉侍御二首》小序中,王陽明提及“蹇以反身,困以遂志”[2]787,此乃化用《周易》中《蹇》卦《大象傳》“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與《困》卦《大象傳》“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王陽明頗以陰陽變化之道融匯入詩作,抒發(fā)對天地自然、人生機遇的哲理感思?!对ρ┯锰K韻二首》其二:“寒威入夜益廉纖,酒甕爐床亦戒嚴。久客漸憐衣有結,蠻居長嘆食無鹽。饑豺正爾群當路,凍雀從渠自宿檐。陰極陽回知不遠,蘭芽行見發(fā)春尖?!盵2]782《冬至》詩:“客床無寐聽潛雷,珍重初陽夜半回。天地未嘗生意息,冰霜不耐鬢毛催。春添袞線誰能補?歲晚心丹自動灰。料得重闈強健在,早看消息報窗梅?!盵2]787“陰極陽回知不遠,蘭芽行見發(fā)春尖”“客床無寐聽潛雷,珍重初陽夜半回”以及“天地未嘗生意息”等句,都與《周易》中《復》卦的《彖傳》“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與《大象傳》“雷在地中,復”的理趣相關。
二
正德四年(1509)閏九月,王守仁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次年八月,劉瑾被楊一清聯(lián)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王陽明于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后被召入京,歷任吏部驗封司主事、署員外郎、吏部文選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歷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卿,旋升任南京鴻臚卿。正德十一年(1516)八月,兵部尚書王瓊推薦舉,王陽明擢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蕩平為患數(shù)十年之盜賊。正德十四年(1519),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生擒寧王朱宸濠。正德十六年(1521),明世宗即位,升王陽明為南京兵部尚書,加封世襲新建伯。嘉靖元年(1522),其父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xiāng)守制。后于紹興創(chuàng)建陽明書院,其弟子亦開始講學,傳播“王學”。嘉靖六年(1527),詔王陽明以原官職起復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平定廣西叛亂。平亂后,王陽明因肺病加重,上疏乞解歸,嘉靖七年仲冬廿九日(1529年1月9日)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舟中。正德五年(1510)后,王陽明的詩作中,明顯滲透著他所倡導宣揚的“心學”思想體系,而其中仍有許多涉及易學的內容,可以說是易學與心學融合的詩歌表現(xiàn)?!毒熢姸氖住分校秳e方叔賢四首》其二云:
自是孤云天際浮,篋中枯蠹豈相謀。請君靜后看羲畫,曾有陳篇一字不[2]797?
此詩作頗有代表性,顯示出王陽明以“心學”思想觀照《易》書、《易》理的體認與特色?!昂D中枯蠹豈相謀”的蘊意,是指將經書典籍做尋章摘句考釋、支離破碎理解的“今儒”“腐儒”的做法不可取。“請君靜后看羲畫,曾有陳篇一字不?”則體現(xiàn)了王陽明“心學”思想體系所提倡的對儒家經典義理,進行提綱挈領、簡潔明快把握和領悟的方法,即:包括《易》在內的經典,蘊含的是活潑潑的生命和天機,是切合人性天理的本末俱足的大道,但學者不需死板、繁瑣地向外索求,求諸內在的良知良能,就能體悟。這與《送蔡希顏三首》其三的“悟后《六經》無一字,靜余孤月湛虛明”[2]807,《送劉伯光》的“謾道《六經》皆注腳,還誰一語悟真機?”[2]818以及《林汝桓以二詩寄次韻為別》其二的“萬理由來吾具足,《六經》原只是階梯”[2]866,《夜坐》的“千圣本無心外訣,《六經》須拂鏡中塵”[2]867等詩句,意涵相同。
其后,王陽明詩作中,屢有類似“請君靜后看羲畫,曾有陳篇一字不”的辭句出現(xiàn),如《寄潘南山》中,有“詩妙盡從言外得,《易》微誰見畫前真?”[2]819《書汪進之太極巖二首》中,有“須知太極元無極,始信心非明鏡臺”“人人有個圓圈在,莫向蒲團坐死灰”[2]851;《示諸生三首》其一中,有“但致良知成德業(yè),謾從故紙費精神。乾坤是易原非畫,心性何形得有塵”[2]870;《別諸生》中,有“欲識渾淪無斧鑿,須從規(guī)矩出方圓。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2]872;《詠良知四首示諸生》其四中,有“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2]870,王陽明此類詩句,所要表達的意涵,是圍繞著一個核心:用心(本心、良知、良能)去體悟《易》書、易理、易學的精神實質,直指心性,契合伏羲等圣人心旨,才是真正的學易法門;至于卦爻符號、卦爻辭,都只是通往心旨的津梁、階梯。王陽明以此學說教誨諸生,也以此思想觀照自我,他常言“羲皇睡”,《棲云樓坐雪二首》其二有“曉來不覺城頭鼓,老懶羲皇睡正沉”[2]810,如《山中懶睡四首》其三有“日長一覺羲皇睡,又見峰頭上月輪”[2]811此中正有與伏羲心旨相通的寓意。王陽明的《長生》詩云:
長生徒有慕,苦乏大藥資。名山遍探歷,悠悠鬢生絲。微軀一系念,去道日遠而。中歲忽有覺,九還乃在茲。非爐亦非鼎,何坎復何離;本無終始究,寧有死生期?彼哉游方士,詭辭反增疑;紛然諸老翁,自傳困多歧。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2]876。
道教的丹爐修煉,常借用《周易》的卦爻象征,如“坎離既濟”等,在王陽明看來,這只不過是“詭辭反增疑”“自傳困多歧”的疑竇紛呈的徒勞形式,“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聯(lián)想到王陽明臨終之際,“……(王陽明先生)開目視曰:‘吾去矣!’(門人南安推官周)積泣下,問:‘何遺言?’先生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頃之,瞑目而逝?!盵2]1463可見,王陽明“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的詩句,正是他對生命的切實體認。
王陽明對于自身生命做如是觀,對大化流衍世界,也以通達的易理來認知和把握?!肚嘣酱吸S山谷韻》詩中有“剝陽幸未絕,生意存枯荄”[2]859句,運用了易學中“十二辟卦”易例的《剝》《復》相續(xù)之理蘊?!冻ξ槿暾嬗么[園韻即席次答五首》中有“天運終無息,人心本自?!薄靶歉F回歷紀,貞極起元亨”[2]838-839則運用了易學中“貞下起元”(《乾》卦辭:元,亨,利,貞。歷代易家多有以“春夏秋冬”比擬“元亨利貞”者;《彖傳》又言“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則如冬盡春回,新生昌盛,因此有“貞下起元”之說。)的義理。
王陽明后期詩作中仍有化用易辭者,如《聞曰仁買田霅上攜同志待予歸二首》其二:“百戰(zhàn)自知非舊學,三驅猶愧失前禽?!盵2]822是化用《周易》中《比》九五爻辭“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入詩。王陽明的《紀夢》詩,序曰:“正德庚辰八月廿八夕,臥小閣,忽夢晉忠臣郭景純氏以詩示予,且極言王導之奸,謂世之人徒知王敦之逆,而不知王導實陰主之。其言甚長,不能盡錄。覺而書其所示詩于壁,復為詩以紀其略。嗟乎!今距景純若干年矣,非有實惡深冤郁結而未暴,寧有數(shù)千載之下尚懷憤不平若是者耶!”[2]856-857記錄了兩晉之際易學家、數(shù)術家郭璞(字景純)托夢給王陽明的“奇詩”,可謂別具奇蘊。
三
王陽明心學與易學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王陽明雖沒有以專著的形式對《周易》這部奇特玄妙的經典進行過全面、系統(tǒng)的闡解,但他也曾就《周易》經傳及相關《易》理發(fā)表過許多精辟的見解,筆者曾撰《論王陽明易說》一文,從五個方面展開闡析:其一,“易之憂患:系獄謫居中的研讀”,剖析了王陽明“龍場悟道”前后的易學因素的作用;其二,“所以尊易:明吾心之陰陽消息”,分析王陽明由“易之陰陽消息”感悟“明吾心”的心學理路;其三,“知至至之:知行合一與致良知”,探究王陽明從《易》辭“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來印證“致良知”的核心要義;其四,“致靜守謙:尋修養(yǎng)工夫之門徑”,尋繹王陽明由《周易》的《履》《謙》《復》《艮》諸卦及《系辭傳》相關文句來闡明心學的修養(yǎng)功夫;其五,“乾坤易簡:心學體系簡易法門”,從《周易》所標舉的“乾坤易簡”原理,王陽明依傍經典推闡了心學簡易法門。凡此,皆體現(xiàn)出王陽明《易》說與“心學”思想體系的緊密關聯(lián)[3]66-67。
林忠軍先生指出:“總體而言,陽明在易學方面的論述相對較少。據(jù)現(xiàn)今流傳的文獻資料來看,他并沒有對《易》卦進行過專門的解釋。”“陽明心學《易》說的核心在于建立‘心’‘良知’與《周易》文句的學理關聯(lián)。”[4]154筆者贊同這一評判。
以上分析,系從對王陽明著述的全面考察而得出,當然,得之于王陽明論理之文的份量較多。若就王陽明詩作涉易內容來看,由于詩歌作品的體裁形式,畢竟與抒論之文不同,相對而言,不便于全面、細致的鋪陳闡析,然而,陽明心學與易學之關聯(lián)互動,對其詩歌旨意展開,關聯(lián)性、滲透力仍可辨析。總之,王陽明詩作中,頗有涉及易學的內容,有記述其讀易經歷與感受者,有化用易辭為典故入詩者,而更多的是以“心學”思想觀照《易》書和易學,宏觀把握,隨機點化,注重盈虛消息、大化流衍的奧旨,其中的理致意蘊亦堪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