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惠
[摘要] 本文從孝文化在中學生群體中的缺失現(xiàn)象入手,將家校共育作為孝文化傳承教育的途徑手段,結合廈門市新圩學校的家校共育實踐,探究家校聯(lián)動在孝文化傳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孝文化;家校共育;特色實踐
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自古以來備受重視。孝文化也早已滲透在家庭及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本文從當代中學生孝文化缺失的現(xiàn)實問題入手,分析了家校聯(lián)動在孝文化傳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走訪考察了廈門市新圩學校在家校共育方面的實踐舉措,進而對孝文化傳承教育進行反思總結。
一、當下孝文化缺失的現(xiàn)實問題
當今人們生活富足,“孝道”卻越來越淡薄。父母對孩子各種嬌慣、寵溺,過度重視分數(shù)而忽略孝文化教育,學校盡管意識到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形式大于內容。大體存在如下三類問題:
1.缺少孝親敬老之心
很多孩子不尊重父母和長輩,隨意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對父母和長輩說的話和安排的事聽不進去;不懂關心父母,對他們的生活和健康狀況知之甚少,缺少對父母的精神慰藉;過度依賴父母,勞動能力不足,無法幫父母排憂解難;見到父母和長輩不知道問候,不體諒父母艱辛,不能滿足父母的成就期待等。
2.缺乏感恩回報之意
有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生活方面,吃講排場,穿講高檔,玩講多樣,相互攀比,稍不順心就與父母吵架,總認為父母的辛苦付出是應該的,埋怨父母無能,不懂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對待學校公益活動不積極參與,害怕影響學習遠而避之,干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知道感激學校培養(yǎng)之恩;對老師常心懷不滿,視老師為壞人,體會不到老師的教育之恩。
3.缺失奮斗擔當之責
很多中學生在學習、生活、行為、情感上責任感不強,明知道自己錯了,老師和父母一說就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對人生、社會、國家缺乏責任心,以至于個人主義膨脹、利己主義增強、享樂主義流行,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不知道將來做什么。
二、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手段——家校共育
家庭和學校是青少年生活學習的兩大重要場所。學校和家庭要各司其職、明確定位、密切配合,兩大教育主體要緊密結合、相互促進,才能有效解決孝文化缺失問題,進而實現(xiàn)教育人、培養(yǎng)人的艱巨任務。
1.關系定位準確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只有將學校和家庭有效統(tǒng)籌起來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和諧共生。孝文化教育中,需要對家校關系準確定位,體現(xiàn)“學校主課堂、家庭小課堂、社會大課堂”的三位一體的有機統(tǒng)一,充分體現(xiàn)孝文化教育主體的組合聯(lián)動。
2.角色定位清楚
除了對教育主體準確定位外,還需要對各自角色明確分工。學校要充分利用宣傳欄、黑板報、校園廣播等做好動員宣傳工作,并牽頭組織各類孝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孝文化氛圍。家庭要充分發(fā)揮小課堂作用,不僅積極配合學?;顒?,還需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營造良好家風。再聯(lián)系當前社會重視孝文化的外部環(huán)境,從而形成三大主體各司其職的良好局面。
三、孝文化家校共育的特色實踐
新圩學校開發(fā)了一系列關于“感恩”與“孝敬”教育活動,以活動帶動感動,感動化為行動,將理念提煉成課程,從而形成家校共育的亮點與特色。
1.博愛超市:家校共育的組織機構
家校共育的順利實施離不開穩(wěn)定有序的組織機構。2011年5月,新圩學校由家長志愿者和學校共同組建校紅十字博愛超市,超市實行“1+X”財物募集,“1”為市、區(qū)紅十字會提供的各類日用品,“X”為社會愛心人士向超市捐贈物品。設置超市的初衷為資助貧困學生,他們通過做零工獲取積分,然后用積分換取所需物品。后來,超市覆蓋范圍擴大,不僅針對貧困生,所有學生通過勞動都可以體驗溫暖與關愛。家校共建的博愛超市演化為孝文化傳播的組織機構,學生將精心準備的禮物寫一句話放置在指定區(qū)域讓父母選擇。諸如此類的感恩行動,通過博愛超市傳遞給更多親子,對于締造良好的親子關系大有裨益。
2.家長義工制:家校共育的運行機制
為了充分調動家庭在共育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讓更多家長參與教育、奉獻智慧,新圩學校創(chuàng)立了“家長義工制”的家校共育機制。具體為挑選出熱心班級活動的多位家長來參與班級管理。他們身著紅色馬甲義務為學生上下學路上保駕護航,還參加學校組織的拓展訓練活動。隨著義工制的發(fā)展,義工的覆蓋領域更廣,不少家長主動承擔起孝文化傳播分享的使命。他們將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相處之道,與自己父母的處世法則拿來與其他家庭分享,從而營造出良好的學習借鑒氛圍。
3.舉辦孝親節(jié):家校共育的活動內容
新圩學校為了弘揚孝親敬老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讓學生懂得體諒關愛父母,學校每年都會舉辦各類孝親敬老活動。如九九重陽節(jié),學校會邀請爺爺奶奶齊聚一堂,由孩子們親自做飯,讓老人們體驗溫馨的親情,讓孩子們體會長輩的辛勞。為體驗母愛親情,讓學生把大背包背在胸前,蹲下身去洗衣服,體驗媽媽懷孕的辛苦。學校還利用入學和畢業(yè)舉行“入學式”“畢業(yè)式”活動,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步入成長門,一起親歷活動過程,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
四、孝文化家校共育的思考建議
家庭與學校作為孝文化共育的兩大主體,只有相互配合、共同協(xié)作、各司其職,才能形成良好的共育氛圍。二者地位相當,不可偏廢。學校作為教育主體要積極引導,同時需要家庭的配合輔助才能保證孝文化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
因此,組織活動需要明確:一活動主題明確。只有明確主題才能結合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從而達到預期效果;二活動內容具體。在主題明確的基礎上,再細化活動過程與形式,讓家長明確任務而無負累;三活動角色多樣。家校共育目的在促進親子和諧共進,共同成長,家長孩子互換角色感受神奇體驗。這些活動正在利用多樣形式融入共育理念、共育機制之中,形成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共育格局。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家庭教育專項課題“農村學校傳承‘孝文化的家校共育研究”(課題編號:GS[2019]GHBZX06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樊繼福,王冬梅.論孝道在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價值意義[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0(2):140-141.
[2]高飛.略論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的當代價值[J].法制與社會,2010(8):286-287.
[3]王成.中華孝文化的源起演進及其現(xiàn)代傳承[J].學習與實踐,2012(9):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