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司股權轉讓時,交易雙方經常會簽訂兩份股權轉讓合同,一份用于雙方真實交易的股權轉讓合同,另一份是用于辦理工商變更登記的協(xié)議,即“黑白”合同。而該兩份合同中的價款經常不一致。究竟哪一份合同中的價格為雙方交易的真實價格,往往成為爭議焦點。因此,有必要分析黑白合同的情況下,如何確定真實交易股權轉讓價格的問題。
關鍵詞:股權轉讓;黑白合同;真實價格
一、黑白股權轉讓合同及不同轉讓價格現(xiàn)象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市場主體間的兼并、收購活動越來越頻繁。而公司股權轉讓方式完成資產控制權轉移,基于其特有的節(jié)約稅費優(yōu)勢,得到很多投資人的青睞。但是基于種種原因,交易雙方股權轉讓時,經常會簽訂兩份股權轉讓合同,一份用于雙方真實交易的股權轉讓合同,另一份是用于辦理工商變更登記的協(xié)議,即“黑白”合同。而該兩份合同中的股權轉讓價格出于很多原因經常不一致,由此帶來很多司法實踐中的法律糾紛問題。實踐中最多的一種情況下,股權轉讓價格按照對應轉讓注冊資本金額確定。究竟哪一份合同中的價格為雙方交易的真實價格,往往成為雙方最大爭議。
股權轉讓價格是否需要等于股東出資額?股權轉讓在辦理工商變更登記(通常也稱為“股權轉讓備案登記”)是否應該要求股權轉讓價格不得低于轉讓的股權出資額?若實際股權轉讓價格與工商備案登記中價格不一致時,應該如何應對?一般情況下,股權價格系買賣雙方共同約定,無需與股東轉讓的出資額相一致,股權轉讓備案登記的價格也無需與轉讓的股權出資額相等。然而,在實踐當中,有很多股權轉讓價格與出資額并不相等的情況,在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時,卻仍然將股權轉讓價格按出資金額等額進行備案,如此處理會產生什么法律后果?一份載明真實價格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一份用于辦理工商備案登記的協(xié)議,同一股權轉讓存在兩種完全沖突的股權轉讓價格,究竟以何為準,其潛在的法律風險不言而喻。
二、股權轉讓價格不一致產生的原因
這種情況究竟是基于什么而產生的,就筆者經驗一般有兩種原因:一是,某些地方工商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要求股權轉讓價格不得低于股東出資額;二是,股權轉讓人為了規(guī)避高于出資額轉讓產生的所得稅而特意將備案協(xié)議的股權轉讓價格處理為與股東出資額相等。以下分別是兩種情況的案例:
案例一:2007 年,成都某公司的股東A 將持有的3%股權(對應的出資額為70 萬元)轉讓給該公司B 股東,雙方約定轉讓價格為10 萬元,并簽訂了協(xié)議。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時,工商部門工作人員要求股權轉讓價格不得低于轉讓出資額,否則辦不了備案登記。無奈之下,雙方按照工商人員的要求和范本簽訂了一份用于備案的協(xié)議,協(xié)議中的股權轉讓價款出資額70 萬元,最終辦理通過了工商登記。B 股東本以為事情就此結束,殊不知,半年后A 股東起訴B 股東要求按照備案中的轉讓價款(即出資額)支付股權轉讓款。
案例二:某公司注冊資本800 萬,目前該公司名下享有一幅土地的使用權,價值約5000 萬元,2006 年該公司全體股東擬將公司股權全部轉讓給占某,雙方簽訂協(xié)議約定股權轉讓金額為5000 萬元。在辦理股權轉讓工商變更登記時,基于避免所得稅的考慮,按照股權轉讓的范本協(xié)議另行簽訂了一份備案用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約定股權轉讓款為800 萬。之后,因該公司屢次出現(xiàn)原股東未披露的債務,雙方發(fā)生糾紛,對于真實股權轉讓價款究竟是備案登記協(xié)議中的800 萬,還是先前簽訂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中約定的5000 萬,雙方亦各執(zhí)一詞。
三、股權轉讓價格確定的法律分析
以上兩個案例中均出現(xiàn)了真實股權轉讓價款與備案登記價款不一致的情況,究竟應該以何為準呢?一般而言,應該以雙方的真實意思為準,因為,法律中并未要求股權轉讓價格不得低于轉讓出資額,第一案例中工商部門工作人員的要求并無法律依據,民事法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均強調民事法律行為遵循自愿即意思自治原則。法律相關規(guī)定有: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條規(guī)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明確規(guī)定“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保?/p>
但是,在實踐中,載明真實股權轉讓款協(xié)議往往形成時間在前,備案登記的協(xié)議形成時間在后,備案協(xié)議中股權價款極可能被推定雙方對原股權轉讓價款的修正,并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七十七條規(guī)定“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于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因此,備案登記協(xié)議被推定為真實的意思表示,其載明的價款才是雙方真實的意思。
而此種情況下,真實股權轉讓價款并非備案的協(xié)議價款,若不做審慎的處理,則存在非常大的法律風險。
因此,在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時,股權轉讓當事人應盡可能以合理方式固定下證據以證實,先前簽訂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中約定的價款才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以還原股權轉讓的真實價款。一般常用的固定真實意思方式有:1、制作備忘錄或會議紀要或補充協(xié)議,說明如此辦理的原因,聲明股權轉讓價款的真實意思;2、讓股權轉讓備案協(xié)議中價款有利的另一方予以書面聲明真實價款,放棄備案協(xié)議中的股權轉讓價款利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因此,以避稅目的簽訂備案協(xié)議及其中的股權轉讓款應屬無效。并且,甚至會涉嫌偷稅罪,法律風險很大。并且從《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股權轉讓收入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7]244 號等)等來看,計算股東所得稅并非完全以備案協(xié)議中股權轉讓款作為唯一依據,而是會扣除股東需清償的公司債務、出資額等,并結合公司債權等因素來最終綜合確定。因此,筆者建議,在股權收購過程中,應合理利用稅務政策,進行稅收籌劃,而不宜采取在備案時將股權轉讓價款改為股權出資額的這種簡單的方式。
四、結論
現(xiàn)行法律對于股權轉讓黑白合同效力問題,并無專門性法律規(guī)定,也并未要求股權轉讓價格不低于出資額,在股權轉讓備案登記的股權轉讓價款與真實價款不相一致時,應注意采取相應措施保全證據,還原一個真實的股權轉讓價款以防控法律風險。以避稅為目的而簡單將工商備案登記的股權轉讓價款改為股東出資額一致的處理方法是對稅收法律政策誤解,并且存在極大的法律風險。
因此,筆者建議在公司股權轉讓過程中,慎重簽訂“黑白合同”。若確需簽訂兩份不一致的合同時,應盡量簽訂兩份內容一致的合同,盡量避免出現(xiàn)股權轉讓價格不一致的情況。
作者簡介:彭征,生于1979年,男,漢族,籍貫四川巴中市,泰和泰律師事務所律師,西南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